筚路蓝缕的来历 筚路蓝缕 铅墨留痕

2018-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我们再次翻阅早已泛黄的当年报纸合订本,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字"传递的那份振奋.梳理这一时期<内蒙古日报>刊发的一篇篇相关报道,犹如记载了一幅幅解放战争从战略转折到战略决战.新中国诞生的清晰的史略"图解".筚路蓝缕的来历 筚路蓝缕 铅墨留痕在解放战争迅速展开的同时,成立不久的内蒙古自治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迅速掀起高潮,较完善地解决了农民多少年渴望废除封建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农民问题"

今天,我们再次翻阅早已泛黄的当年报纸合订本,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字”传递的那份振奋。梳理这一时期《内蒙古日报》刊发的一篇篇相关报道,犹如记载了一幅幅解放战争从战略转折到战略决战、新中国诞生的清晰的史略“图解”。

筚路蓝缕的来历 筚路蓝缕 铅墨留痕

在解放战争迅速展开的同时,成立不久的内蒙古自治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迅速掀起高潮,较完善地解决了农民多少年渴望废除封建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农民问题”,没收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进行了平分。

筚路蓝缕的来历 筚路蓝缕 铅墨留痕

《内蒙古日报》对土改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如1948年 2月14日头版的报道《依靠贫雇平分土地》,1948年 3月 14日头版的报道《人人分得可心地》,就分别报道了西科中旗(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和西科后旗(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后旗)的土地改革情况。

筚路蓝缕的来历 筚路蓝缕 铅墨留痕

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牧区进行了民主改革,“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扶助贫苦牧民,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使得内蒙古草原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在城镇,自治政府保护工商业发展,陆续恢复和建立了一些军械厂、皮革厂和被服厂,所生产的武器和军需品源源不断运往前线补给东北野战军。

在此过程中,《内蒙古日报》始终围绕服务自治区主要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牢牢掌握着舆论“方向盘”,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结束,全国人民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新中国成立。1949年 9月 21日,被称作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会议通过有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一系列决定。

1949年 10月 1日,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合,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内蒙古日报》在这新中国诞生的不平凡时刻,对政协会议及政府成立的绝大部分决定、决议、宣言、纲领、任命、活动等都进行了详细报道。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日报》还是农牧民的“启蒙教科书”,如刊发关于婚姻、防火、选种等普及知识的报道,设立《草原》副刊,刊发文学、文艺作品等。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内蒙古日报的另一支源流——绥远日报,在这一时期也已经诞生。《绥远日报》是原中共绥远省委机关报,1946年7月1日在集宁创刊。1949年12月11日,《绥远日报》启用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报头。1954年,绥远省合并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同时,《绥远日报》也正式与《内蒙古日报》合并。

前行不忘来时路,筚路蓝缕,记忆永恒。我们书写了历史,历史同样记录了我们。

历史不会忘记,在国家和自治区命运转折的关头,《内蒙古日报》编辑、记者勇作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回回、一天天案上、灯下,把一方白笺、一片黑夜、一番苦心磨成浓墨,以坚实的笔力发出时代强音!

历史不会忘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执政的“内蒙古日记”,这一时期的《内蒙古日报》忠实记录了解放战争、土地整改、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的历史轨迹和伟大成就,浓缩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岁月变迁,刻印了共和国和自治区记忆的历史年轮,留下了一段值得永载史册的壮美华章!(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章奎 郭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