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吴海燕谁想靠 主题:吴海燕

2018-09-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们也许可以在许多场合看见她忙碌的身影,人们也许可以从许多媒体上听到她熟悉的名字.但是要用文字给她画一张素描却是那样不易,因为她是"丰富的"."多变的"."开放的"."执着的",如同她情有独钟的华丽丝绸那样由多根经纬线编织而成,任何片言只语都不足以描述这个"多维"的海燕.睢县吴海燕谁想靠 主题:吴海燕在此仅仅借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范畴对其艺术理念与艺术行为进行一番记述. 传承与变革的统一 吴海燕,1984年毕业

人们也许可以在许多场合看见她忙碌的身影,人们也许可以从许多媒体上听到她熟悉的名字。但是要用文字给她画一张素描却是那样不易,因为她是“丰富的”、“多变的”、“开放的”、“执着的”,如同她情有独钟的华丽丝绸那样由多根经纬线编织而成,任何片言只语都不足以描述这个“多维”的海燕。

睢县吴海燕谁想靠 主题:吴海燕

在此仅仅借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范畴对其艺术理念与艺术行为进行一番记述。 传承与变革的统一 吴海燕,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工艺系。

在这所历史悠久的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她接受了扎实的艺术技能、艺术理念的训练。 祖国丰厚的艺术传统使其着迷,西域的宏大、江南的秀美、宫廷的华贵、民间的朴实都令其留恋忘返。在导师的精心指点下,吴海燕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睢县吴海燕谁想靠 主题:吴海燕

在大师林立的美院任教的最初时期,她似乎显得有些过于“沉静”,谁也不知道这位经常“泡”在图书馆寡言的江南女子在沉思什么。也许就像春蚕食用了大量的桑叶后,需要暂时的停顿与消化,然后才能吐出华丽的丝絮一样。

睢县吴海燕谁想靠 主题:吴海燕

她躲避开浮躁与喧嚣,就是在这沉静中实现了孕育、蜕变、升华。中国艺术历史中已有的一切作为养料、作为台阶、作为素材,成为吴海燕作出惊人一跃的坚实支撑。时尚的话语总是将英杰的问世称为“闪亮登场”,可用此来形容1992年吴海燕的作品《远古情怀》获得首届全国服装设计绘画大赛一等奖、论文《服装基础教学之我见》获全国服装设计研讨会论文二等奖,显然是不妥帖的。

一切成就绝非瞬间灵感的放大,而是多年思索、实践的结晶。

诗人闻一多曾经将艺术家的创作比喻为“戴着脚镣的舞蹈”,吴海燕何尝不就是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并非精神枷锁,承载着这灿烂的历史,她舞姿翩翩、引入注目。1992年以《远古情怀》赢得全国首届服装设计绘画艺术大赛一等奖。

1993年首届“兄弟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她用服装语言诠释了盛唐气象,《鼎盛时代》征服了国际评委荣获金奖。1999年她用《起承转合》再现了心目中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获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2001年她在西子湖畔以一台《东方丝国》大型服装专场,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杭州的妩媚与丝绸的华贵。同年底她在北京706兵工厂用《观点2002年》,预测着新年的文化气象。

她的艺术言语、艺术思绪很快得到了社会的首肯,纷纷用恰当的方式承认其所作出的卓越艺术贡献。 1993年“第二届浙江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首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1997年“第二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1998年“文化部优秀专家”、2001年“第五届中国服装设计金奖”以及“金顶奖”、2004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十佳服装设计师”、2004年“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奖突出成就奖”、2004年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等,仅仅是其锁进抽屉诸多“桂冠”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而已。

但盛名之下的海燕脸上依然带着几分腼腆。她总是设法躲牙各种媒体的包围,让自己归于宁静和清醒。因为她知道再矫健的海燕若迷恋镀金的翅膀都是飞不高、飞不远、飞不长的。

民族与国际的统一 西湖的灵秀养育了海燕,而这片恬静的山水却没有使其沉醉。虽然最初步入专业领域时的她尚没有“全球化”的理论自觉,可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却早就在关注着远方服装艺术界的大师、同仁过去、现在及未来所做的一切。

吴海燕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悉心收集着来自远方的种种艺术信息,而且步履匆匆时常出现在许多欧美时尚之都的艺术天地之中。先是作为寻访者、观摩者、游学者,后是作为参与者、展示者、策划者、主持者。 跨出国门有人感叹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可穿行在境外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中,她却没有迷路,更没有迷失自我。广泛的浏览与深刻的洞悉,使海燕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更多的感悟。她确信,在国际服装界的对话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灿烂服装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不应该失去话语权,更不允许被剥夺话语权,而这种权利的获得与捍卫仅仅靠义愤和自尊是不够的,只能不断创作出具有征服力的作品,依靠“作为”获得 “地位”。

于是,她用《霓裳中华》“征服”了各国在华外交官挑剔的眼睛、用《天人合一》“俘虏”了巴黎人高傲的心,东方、西方许多顶尖秀场都曾经为其响起热烈的掌声。

她所设计的许多服装曾经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2002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首脑就是穿着她精心设计并监制的服装拍摄下了“全家福”。

许多顶尖国际的服装秀场或服装论坛要想看到、听到来自东方的身影与声音,往往马上会想到吴海燕的名字。在与世界服装强人的一次次对视与交锋中她确信,那些简单玩味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选择、那些直接模仿国外时尚元素的行为都不能够真正在这场国际服装艺术的对话中获得应有的领地。

追逐时尚绝非是理想目标,引领时尚方才是最高使命。“只有民族的才能是国际的”,似乎已是业内一种共识,若细察却仍然误区多多。

中国服装设计师在国际舞台的出现,不是为了满足西方社会对神秘的东方艺术的猎奇心理,也不是为了在更广大空间里进行“文物”展示,而是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独特“一元”,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互动。

因此,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活力且自信的民族,在这种艺术语言的高峰对话中应该同时具有两种非常娴熟的能力:一是娴熟地使用国际的流行语汇表述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的能力,二是娴熟地使用民族的传统元素展现国际的共同审美趋势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对话,也才能有真正的国际价值。理解了吴海燕的这一信念,也就是找到了解读其在国际服装大赛中一系列作品的钥匙、找到了其之所以能够在欧美服装盛会引起次次轰动的原因,找到了其设计风格的精髓。

 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作为博导教授,吴海燕无疑是称职的。她挚爱着教学、挚爱着学生。在课堂上她是一个严厉的导师,可又总像磁铁一般吸引着学生们敬畏的目光。

她将自己的设计心得和设计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们,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以能成为她的学生而自豪。只要她在教室出现,身边总会簇拥着急迫询问的学子。

她说不完,学生们则听不够,所以按时下课时常成为她的一种奢望。海燕要求她的弟子们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宽广的视野、宽厚的知识。而她自己也从不掩饰在学术领域的“贪婪”,服装、家纺、面料、工艺、品牌、展示,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都会激发她研究的欲求和无限的创造力。

而她也都能够不负众望,再次奉献智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体验。严谨的教风、丰厚的学养规范着、点拨着、引领着一批批后学,而弟子们的成就给海燕的带来的喜悦也常常超过了她自己获奖时的激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此海燕急迫地想建立一支朝气蓬勃、奋进有为的教学团队。对于系里的青年教师她总是给予格外关注,任何人有问题都会及时得到她毫无保留悉心指点。她要让这些新人尽快在自己怀抱中成长,又踏在自己的肩膀上去登上一个新的高程。

熟悉海燕的同仁都知道,她的教学魅力直接来自于其讲台的广阔。它的一端连接着她的书桌,它的另一端则连接着市场。前者关系着思想的发生,在那里要进行对于许多顶尖理论问题的思考;后者关系着思想的完成,在那里各种奇思妙想方才能得到充分验证。

设计艺术与造型艺术不同,创作者个人审美情感的表达仅仅是其艺术行为的第一环节,而最终的实现只能在市场、在社会,否则再玄妙的哲思也只是空中楼阁。设计艺术教育与造型艺术教育不同,教育者必须将实践的意识、实践的技能、实践的走向作为重要内容贯彻于教学活动之中,对实践陌生的学生是无法生存于社会的。

市场的询问需要研究加以解答,研究的成果需要市场予以推广,吴海燕从任何一端出发都必然通向另一端,讲台总是海燕最后的驻足之地,教学始终是其工作圆心。从国际市场中采集的各种信息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教学之中,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间距、缩短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间距,同时也促使着教学不断向更深、更新、更高的境界推进。

她的高足不仅因此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服装设计艺术的趋势,而且具有了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与能力。

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驱使海燕时常成为一个“义王”,每年必须花费不少时间为学院无偿奉献、为行业规划远景、为企业出谋划策、为政府建言献计,许多公益性社会活动都能看见她疲惫的笑脸,或是作为策划、或是作为顾问、或是作为总监、或是作为评委。

面对应接不暇的任务她也会常常含笑“抱怨”,但又很快奋身投入乐此不疲。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创造市场,海燕一步步走向颠峰。作为浙江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作为中国服装设计集团的首席设计师,她不得不时常扮演着“空中飞人”的角色,在杭州与北京之间飞翔、在许多国家间飞翔。

但她更想把自己比喻为一只勤奋的蜜蜂,不动声色从四方采集芬芳精心酝酿再哺育后人、回馈社会。

行为与理论的统一 吴海燕有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就是对理论与理性的倾心。许多艺术家都以长于形象思维而自豪,并时常等待着灵感火花的闪烁,而海燕则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作为对自己的要求。

飞跃的创造性思维只有与严谨的科学理性相结合,才能使得艺术设计从可能变化为现实、从个人语言变化为社会语言、在今天把握明天。在吴海燕的心目中似乎始终有着某种强烈的理论情节,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服装设计界的智者。

在与世界多国服装设计界高手的对话中,她曾经为自身理论的匮乏而语塞、而遗憾。于是,服装设计理论与服装设计教学理论就成为她每日灯下耕耘的园圃。 她认为,在经验横行的领域更期盼理性的光芒。现时代的服装设计师不能再停留在依经验行事的层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时代的服装教育家也不能再停留在师徒相授的水平,口口相传“依样画葫芦”。

设计行为与设计教学行为对理论的依赖程度,其实直接体现着行为者的自觉程度,没有理论的自觉就没有行为的自由。

在当今国际服装界多元互动的格局中,远离理论仅靠灵感与偶然而获得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具有持久的创造活力、独立的学术地位,没有理论的支撑与佐证是不可设想的。

历史中的一切已经证明并将不断证明达.芬奇的名言,“科学是将帅,实践是士兵”。海燕不想仅仅成为一个“百米冲刺”的能手,而更希望自己始终能够是“马拉松竞赛第一集团”的成员。力图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们、力图保持持久创造力的人们,必须对规律与未来有深刻的感知,只有对服装发展的趋势有了深刻、独到的见解,才会有合规律、合目的且别具一格、源源不竭的创造。

为此海燕广泛涉猎、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她不断解剖着“常识”、不断探求着新知、不断回述着历史、不断锤炼着自我,在诸多方面都已有不凡的理论建树。

海燕读书很“杂”、关注很广,而对于专业趋势的把握则是她永恒的理论兴趣所在。在各地高级专业研讨会上她时常侃侃而谈,许多充满睿智的论述很快就成为业内人士的行为指南。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她更是把理性指导贯彻于全过程。在她看来,对学生创造力的训练与理性的训练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认为只有当个人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时才能够传授给学生而避免误人子弟,试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非常可笑的。

凡是看见过吴海燕备课笔记的同仁都会惊讶,常见的教学活动被分解的如此清晰,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都用开放式的图表展示。

前人或他人的服装、染织教学经验都被她一一“解析”,又依照新法赋予新意重新“缝合”,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都交代得准确无误,使得学生能够非常便捷地从某一局部入手洞悉其中的奥妙、探索未知。她以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一再告诉学生们,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任何佳作都是多维的统一,只有全面把握构成服装的所有元素的特性以及尽可能多的变化,才能胸有成竹获得创作的最大自由。如同神奇的“万花筒”,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美丽的碎片,又怎能时常构成奇妙的图案呢? 语言总是晦涩的、抽象的,特别是用来刻画一个美丽心灵之时,更显得有几分笨拙和无奈。但愿读者能够透过上述有限的文字,看见一个艺术家、一个教育家、一个探索者的思想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