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2018-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语: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唐时期,进入了晚唐时期.特点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国家了,各地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成了国中之国,威胁中央,唐朝自此开始衰败下去.安史之乱评定后,唐朝又延续了将近160年吧,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皇帝是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唐时期,进入了晚唐时期.特点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国家了,各地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成了国中之国,威胁中央,唐朝自此开始衰败下去.安史之乱评定后,唐朝又延续了将近160年吧,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

导语: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唐时期,进入了晚唐时期。特点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国家了,各地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成了国中之国,威胁中央,唐朝自此开始衰败下去。安史之乱评定后,唐朝又延续了将近160年吧,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皇帝是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唐时期,进入了晚唐时期。特点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国家了,各地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成了国中之国,威胁中央,唐朝自此开始衰败下去。安史之乱评定后,唐朝又延续了将近160年吧,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皇帝是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唐玄宗在位的时候就发生叛乱了,之后,李隆基传为给其三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在安史之乱被评定的前一年,唐肃宗被李辅国惊死,传为给其长子,也就是唐代宗,次年,安史之乱被评定,届时,郭子仪、李光弼因平叛有功,传颂千古!

安史之乱是导致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重大转折 至此唐朝在随后的时间一直是内乱不断 皇帝指挥不动地方大员

经济有所暂停军事制度崩溃繁华景象倒退

问:唐朝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唐玄宗已经不管朝政了,玄宗怠政,朝政腐败等等等......那在安史之乱后,最最最最困惑的一点,既然唐朝在天宝年间,唐朝的政治那么灰暗,腐败等。唐军为何还能够在此组织起来,击败安禄山的军队,既然地方上节度使都是藩镇割据,怎么还会组织的起来,难道他们还一心向唐?既然节度使都是以自己利益为重,名则为唐臣,实则早已不在受中央集权控制。

难道没有理想抱负大,目光长远的军事政治人物来一统乱局?(我个人认为各地节度使中应该有几个吧?),为什么啊?唐朝都这样不堪了,还能够再次组织的起来?

答:一言以蔽之,其时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唐室与各路诸侯都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招致群起围攻。

1、唐室的实力,来自于一百多年来的传承,是天下士民的天命所归。通俗点说,天下还是在唐王朝的利益架构下吃饭的人占大多数,而并非只有皇族成员;因为一旦改朝换代,天下利益就得再分配,而那些本居高位或者能与成功者竞争的人,就会失去他本已不差的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没有绝对的实力,是很难实现改朝换代的,特别是那些传承已久的朝代。

比如,周室在春秋之后就孱弱无比,汉献帝虽自家难保却还能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要改朝换代,既要有野心,又要有实力。安禄山就是这种人物,他不仅有野心,还是三镇节度使,实力超群,而且还出其不意,但除非他能实现"斩首计划",能一下子将皇族来个斩草除根,否则是难以成功的。

当年东晋就是皇族成员在江南建立起来的,按理说江南是东吴故地,晋朝统一没几年,江南实力派为何不自立门户?因为东吴皇族已不复存在,其它大族没有绝对实力,谁都不服谁,所以唯有立晋朝皇族成员——这就是天命所归的含义。

后来北宋灭亡后,赵构能迅速组建起新的朝廷,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即使安禄山"斩首计划"成功,天下也未必是他的,各地诸侯群起混战是难免的。这主要还不是其它节度使也有不俗的实力(当时唐朝对节度使的控制还是挺严的,安禄山是很特殊很另类),关键之处他是个胡人,让众汉人节度使承认他是天下共主,当时还没有这个可能。安禄山就好比东汉时从凉州来的董卓,实在是另类,所以再出现一个"十八路诸侯联盟"来对抗安禄山的可能是非常大。

当时的实际情 况是,唐玄宗逃去四川,太子即位,在朝廷还稳定的情况下,其它的一些节度使如郭子仪、李光弼,即使原来跟安禄山相比的实力很有限,也能在朝廷大义的旗帜下壮大起来。唐室在此不仅拥有道义的力量,还是组织动员的力量。

但由于各地节度使的实力得以充实,安史之乱后的唐室,也无力对各地节度使进行裁削,藩镇割据的局面便形成了。

2、在地方上割据的节度使,没有哪个有超强的实力。在安史之乱中发展起来的节度使,实力毕竟有限,即使野心再大,也还知道安史的前车之鉴;而且现在已经取得的地位,其实就是独立王国,也能传子传孙,如果唐室(或其它诸侯)不动他这个利益,他也乐得其成。现在还不是争夺天下的时候,但实力还是要继续增长的,将来天下大势变动时,自己或者后代也有机会。

因此,直到黄巢起义前,除了唐室要收权收钱造成的反叛,以及各诸侯间的争端之外,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是相对平静的,春秋时期的那种争霸战争难以出现。

黄巢所代表的农民起义,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也只有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比安禄山好不了多少,虽然攻破了长安,但皇帝还是走了。其实,即使皇族被他来个斩草除根,他还要面对比安禄山时更强大的诸侯,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不过,他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那种制衡局面,给那些有实力(或者是保存了实力)的诸侯创造了机会,这也包括了他原来的部下朱温。

至此,唐室的威望彻底衰落,天命所归逐渐被国祚将尽的意识所取代,因为此时谁都知道唐朝将要灭亡,不及早准备,不先下手为强,现在已得的地位与利益也会失去。

最终是朱温结束了唐朝,但这时天下未平,各路诸侯还非常强大。果然,他建立的梁朝很快就灭亡了,而他的对手李克用就是在恢复唐室的大义下实现,当然唐皇族已灭,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同样的,当时还是天下未平,直到宋朝才实现了不完全统一,而宋朝之前的五代都是唐朝割据局面的延续。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看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发现唐朝中央军虽然表面上平叛了,实际上结局类似于俄罗斯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唐朝允许河北地区高度自治,造成藩镇割据。

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方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

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方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7]。

此一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隋唐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财经上,华北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战乱主要蹂躏黄河中下游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产大受破坏;相反,安禄山军队虽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

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借兵,回纥自持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