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时期申报改革 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及其思想价值

2019-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办报思想指导下,史量才对<申报>进行了业务内容等方面的大变革.1.罗致办报人才,革新报纸内容<申报>能够从席子佩经营的萧条中走出来,与史量才的整体报业人才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办之初,他挖来<时报>的老乡陈景韩,<申报>给予他的薪水是<时报>的两倍;高薪聘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太仓籍能人张竹平.这两人一个深谙编辑技能,一个善于经营,史量才放手用人,知人善任,使<申报>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扭亏为盈.史量才时期申报改革 史量才对<申报

在办报思想指导下,史量才对《申报》进行了业务内容等方面的大变革。

1.罗致办报人才,革新报纸内容

《申报》能够从席子佩经营的萧条中走出来,与史量才的整体报业人才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办之初,他挖来《时报》的老乡陈景韩,《申报》给予他的薪水是《时报》的两倍;高薪聘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太仓籍能人张竹平。这两人一个深谙编辑技能,一个善于经营,史量才放手用人,知人善任,使《申报》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扭亏为盈。

史量才时期申报改革 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及其思想价值

史量才不拘一格用人,甚至聘用被通缉的进步民主人士陶行知等。在陶行知和黄炎培的影响下,《申报》迎来了最进步的辉煌时期。

史量才也很注重培养新生力量。在张竹平辞职后,他又选中马荫良,先送马萌良在同济大学医学系念了6年书,又送他到德国留学。马荫良果然没有辜负史量才的期望,就职后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大批作家,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巴金、叶圣陶、陈独秀等,都成了该报的重要撰稿人。

史量才时期申报改革 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及其思想价值

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在国内遍设记者、特派员、通讯员,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受聘为驻北京特派员。同时在国外的伦敦、华盛顿、巴黎、罗马、柏林、东京等地设立特约通讯员。

《申报》对新闻记者、编辑的要求是:“报纸最要之点,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故记者第一步之自励,为在不遗漏,不遗漏然后能博取。”①为保证报纸的质量,他很注重第一手新闻,重视新闻采编工作,并设置评论专栏,刊载高水平的评论;在革新、扩充版面(由每日一张增到七八张)的同时,办好副刊、增刊。

史量才时期申报改革 史量才对《申报》的改革及其思想价值

其副刊《自由谈》本是上海四大副刊之一,史量才接办《申报》后,锐意革新,使之更受欢迎。其中的“花边文学”是针对时局、社会风尚写的议论性杂文。鲁迅、茅盾是主要撰稿人,章太炎、吴稚晖等人也参与其中,形成“杂文的全盛期”。以上一大批名作家在《自由谈》上发表大量文艺作品,扩大了报纸的影响。

2.扩建报馆,引进设备

史量才接手《申报》初期并不是很顺利。1915年冬,《申报》的前股东、当时仍留任为《申报》经理的席子佩以现《申报》馆未如期偿还欠款为由,向上海公租界法院控告,此案涉讼三年,租界当局袒护席子佩,加之竞争对手、《新闻报》总经理汪汉溪从中插手,最终史量才败诉并赔偿24.

5万两银子。这时,张謇等人也无意办报,要求退出股份。面对报馆的困境,史量才展现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他争取到旧友上海纱厂巨子徐静仁的支持,借款还赔款。

不仅如此,他还不失时机大规模购买一战中从日本运输到上海的比较便宜的卷筒纸,使纸张成本大幅度降低。在报馆业务逐渐好转时,史量才再出重拳,1918年不惜巨资建成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馆大楼,其报馆房间百余间,宽敞明亮,富有新的气息。

1918年、1928年、1934年连续三次更新设备。史量才接手前,《申报》的印报机是大英架单滚筒机,相比最初的手摇印刷机进步很大,每小时印千余份,但是已经满足不了报纸的销售额。

史量才接办后,报纸销路大增,于是史量才引进美国双滚筒机,每小时印2000余份。史量才1922年又从美国购进一架小型新式印报机。不断进步的印报设备,大大地提高了《申报》的发行效率,使《申报》的技术设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准。

3.加强广告业务,扩大报馆财源

史量才认识到现代商业报业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和广告对于报业发展的重要性。1913年开始,他深度思考广告刊登方略增加收入,以更加坚实地屹立于上海乃至中国报界。史量才兼有文人的眼光、商人的精细和创业者的魄力。

他1913年聘请张竹平为经理。张竹平在广告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建议《申报》新建广告推广科,主要是为招延广告业务。这在当时是很具开创意义的举措。科内又分广告设计策划组和外勤组。广告设计策划组根据外勤组提供的用户的广告信息精心策划和设计;广告外勤组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业务部,负责派人出去活动,拉广告客户。

《申报》不断强大,读者和广告两个市场都繁荣起来。张竹平对广告的研究也越发精细,对申报的广告栏进行了分类,这是我国广告史上最早的广告分类。《申报·本埠增刊》在1925年9月10日开辟了分类广告栏,并加有清晰的栏题“申报本埠赠刊分类广告”,约占1/4版。由此可见当时《申报》已逐渐建立“明确的受众目标,且从受众目标出发,考虑分类广告的制作与编排”。②

除潜心研究广告外,史量才主持《申报》期间还重视拓宽报纸销路。在张竹平的主持下,报社专门增设了发行推广科。本埠发行方面,每天清晨由邮局递送至每家订户,靠近上海周围的,当天就能拿到当天的新报纸,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在媒体并不发达的旧上海,这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外埠发行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争取全国报纸订户,包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报》的销售量,1912年刚接手时是7000份,1917年达20000余份,1920年增至30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