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王若涵 煤炭坝的“花样年华”

2017-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盛夏时节,行走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只见天蓝水净.地绿山青.厂房林立,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座"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煤炭之城.作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镇,面对资源枯竭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煤炭坝镇如何跳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的藩篱?7月15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究竟.精准定位:锁定区域空白,不等不靠寻"门路""一门心思做好门"."铸造精品家装门"--站在玉煤大道放眼望去,成片的蓝色厂房和企业招牌掩映在树木青翠之中,随处可见工人们生

盛夏时节,行走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只见天蓝水净、地绿山青、厂房林立,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座“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煤炭之城。

作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镇,面对资源枯竭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煤炭坝镇如何跳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的藩篱?7月15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究竟。

精准定位:锁定区域空白,不等不靠寻“门路”

“一门心思做好门”、“铸造精品家装门”……站在玉煤大道放眼望去,成片的蓝色厂房和企业招牌掩映在树木青翠之中,随处可见工人们生产、包装、发货的忙碌身影。

“以前叫‘煤都’,现在要叫‘门都’了!”当了36年矿工的肖正光老人见证了煤炭坝的过去和现在。

地处宁乡县西北部的煤炭坝镇,曾是我省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鼎盛时期大小煤矿四五十家,财税贡献率一度达到全县财税收入的三分之一。2014年底,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倒逼下,煤炭坝煤炭产业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支柱产业没了,煤炭坝何以立镇?“让产业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地下‘挖钱’变成地上‘种钱’!”在下决心推进煤炭产业整体退出的同时,煤炭坝不等不靠,主动走上转型之路。

“以前,矿老板们在政府号召下开了很多工厂,机械厂、烟花厂、鞋厂什么都有,但都好景不长。”煤炭坝镇党委书记宋强告诉记者,‘大杂烩’式的产业结构并没给煤炭坝带来产业特色和竞争力。

2013年,通过多次走访调研,镇政府锁定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空白的大型门业生产基地,确立了以玉煤大道为轴,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的“门业集中区”,找准产业定位。

“招商引资注重‘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同行业抱团落户。”宋强介绍,为消除企业后顾之忧,他们实行“围墙内的事企业管,围墙外的事政府管”的服务政策,目前已引进了83家省内外品牌门业企业和配套企业落户,全面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盘活存量:突出文化特色,依托矿山挖“遗产”

斑驳的厂区、空置的车间、废旧的机器……300多年开采历史的煤矿留下的满目疮痍,无不向人们诉说着煤炭坝曾经的辉煌。

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变“废”为“宝”?保留,再利用,产业升级!

从2015年初开始,煤炭坝着手打造创意煤城。采用生态治理的方式,以百年采煤文化和工业遗存为特色,依托原有矿山退出后遗留的设备设施、建筑、地质地貌等,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矿山工业遗址公园,挖掘休闲旅游观光产业。

记者在竹山塘矿区看到,挖掘机轰鸣作业,小火车轨道铺就一新,现场建设有条不紊。“这里将建成一个以艺术家创作和煤矿体验为主的创意园,今年10月将开门迎客。”宋强告诉记者,矿山遗址公园目包括竹山塘创艺园、五亩冲创客园、西峰仑创展园、跃进创味园和老电厂煤炭地质博物馆五大部分,总投入达2亿元,将会吸引上百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入驻。

随着发展动力转换,煤炭坝产业转型的路子越走越宽,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

“以前黑色是煤炭坝的代名词,现在可是‘花样年华’啰!”在贺家湾村学堂滩组沉陷安置区,一排排欧式风格的农家小院沿街而立,村子内外绿草如茵,不时有游人拍照赏玩。村民们说起这些变化脸上笑开了花。

不仅如此,该镇还因地制宜,开展以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煤城的主色调正由“黑色”变为“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