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王长友 王长友(北京已故相声演员)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长友(1912-1984),男,相声演员,师承相声名家赵霭如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北京.幼年曾学裱糊手艺,后来结识相声名家刘德智,向刘学习相年声表演.十九岁在北京正式拜赵霭如为师.出师后,无论单口.对口.群口,逗.捧.腻都很精通,还擅唱太平歌词,兼演双簧.曾长期在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王长友先生的记忆力相当惊人,以至在他晚年时,在相声界赢得了"相声仓库"的美称.高德明 王世臣 王长友 表演相声<扒马褂>王长友人物生平1945年末,34岁的王长友来到了济南晨光

王长友(1912—1984),男,相声演员,师承相声名家赵霭如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北京。幼年曾学裱糊手艺,后来结识相声名家刘德智,向刘学习相年声表演。十九岁在北京正式拜赵霭如为师。出师后,无论单口、对口、群口,逗、捧、腻都很精通,还擅唱太平歌词,兼演双簧。

曾长期在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王长友先生的记忆力相当惊人,以至在他晚年时,在相声界赢得了“相声仓库”的美称。高德明 王世臣 王长友 表演相声《扒马褂》

王长友人物生平

1945年末,34岁的王长友来到了济南晨光茶社。王长友发现,济南的观众对相声艺术的欣赏水平很高,也很内行,没有真本事真功夫绝对打不开局面的。本来打算在晨光茶社踢过门槛就回京城的他,决定长期驻扎下来,博采众名家之长,尤其是要重点培养自己的爱徒赵振铎,让他在这座相声艺术的最高学府里接受高人的指教。

为了使赵振铎能够得到孙少林先生的真传,王长友与孙少林协商,让孙少林收赵振铎为义子。赵振铎来晨光茶社前在京津两地就已小有名气,他是当时出了名的“模仿秀”高手,经常模仿“相声大王”张寿臣(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师父)的表演风格。他模仿逼真,获得了“小寿臣”的雅号。

孙少林和义子赵振铎爷俩一见如故,少年赵振铎也视义父如同亲父。孙少林后来病故,赵振铎千里奔丧,并以孙家老大哥的身份顶丧驾灵为孙先生戴孝送终,成为相声界广泛流传的一段佳话。

王长友心地善良,为人忠厚老成,和气谦虚。他的表演风格端庄稳重,看起来不紧不慢,却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他演出的《太平歌词》、《八扇屏》等段子,有着与众不同的表演技巧和风格。当年在晨光茶社献艺的节目中,最受济南观众欢迎喜爱的是他拿手的段子《哭笑论》、《千里走单骑》,连串的“包袱”能让观众在整个段子中捧腹大笑。精彩绝妙的演技,曾让个别观众笑岔了气,半天才能慢慢缓解过来。

王长友记忆力很强,不论段子的难度有多大,只要他观摩三遍,基本上就能拿下来。有一次,孙少林到北京休假,赵振铎的徒弟李金斗,向师爷孙少林汇报相声段子《八扇屏》中的《个别另样》时,把孙先生的独家绝活《扁毛畜生》演练了一遍,让孙少林指点。

当李金斗演练完毕后,孙少林问李金斗是跟谁学的,李金斗回答说是师父王长友传授的。孙少林发现李金斗在演练时用的是他当年最初版本,当时王长友曾经看过,没想到就按原句一字不差地记下了,并且又原汁原味地传给了他的再传徒弟李金斗。由此可见,王长友先生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以至在他晚年时,在相声界赢得了“相声仓库”的美称。

晚年王长友身体情况不好,1981年查出了胃癌,王长友得知做手术可以活5年,不做手术只能活3年,他能在有限的时间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把艺术传下去,毅然选择不做手术。1983年中央电视台组织北京的曲艺老艺人录像演出保存艺术资料,王长友带病与罗荣寿搭档演出了其代表作《文章会》,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这段录像在25年后经王长友先生的徒孙肖巍上传在网络上出现,使得其艺术更好地展现在世人眼前。1984年,王长友先生不幸逝世,享年72岁。

王长友艺术成就

解放后加入北京市曲艺团。建国后参加相声改进小组,后转入北京曲艺团,和谭伯如合作。1962年,曾参考借鉴上海滑稽戏的手法,结合相声语言艺术的特点,与他人合作、改编、创作了一批化妆相声,如《拔牙》、《资本家与洋车夫》、《耍猴儿》、《如此恋爱》等。由于年轻时失音,嗓音嘶哑,但他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另辟蹊径,表演时形成以情取胜、以相感人的独特风格,听众冠以“麒派相声”的美誉。

王长友艺术传承

王长友一生培养指导了很多学生,正式拜师收徒的有12人,以赵振铎成就最为显著,再传弟子李金斗也曾得到他的教益。其他弟子有丁玉鹏、郭文岐、茹少亭、寇庚杰、康松广等。

王长友先生的儿子王惠林已经继承父业(艺名王文林),师承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很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是北京德云社的元老,现已与搭档徐德亮一起退出德云社。

王长友主要作品编辑

他创作的相声《不离婚》、《到处碰壁》、《刘巧儿养猪》等均成为保留节目。其代表作有《哭的艺术》、《白逼宫》、《朱夫子》、《批三国》、《文章会》等,单口相声有《山东斗法》、《君臣斗》等。

王长友人物评价编辑

王长友王长友是北京相声名家,他的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科班出科的架子花脸演员,傍过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李少春的父亲)。王长友年轻时学过裱糊手艺,曾问艺于刘德智,1931年拜赵霭如为师。解放后参加了北京曲艺团,和谭伯儒(郭瑞林的徒弟)搭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王、谭的录音有《白字会》、《当行论》,还有他为王世臣捧哏的《学四省》、《钓鱼》,为高德明捧哏的《老老年》),并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李金斗就曾经得到王长友的指点(李金斗是王长友的徒孙)。

王长友的嗓音沙哑,这一点和天津的刘奎珍很像,他的相声注重表演,素有“麒派相声”的美誉,可惜他的录像资料很少,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资料来了解他的表演了。王长友有一段拿手的节目叫做《哭的艺术》(这段是王长友根据传统相声《哭论》,借鉴了刘桂田《斩经堂》的长处,而演绎出来一段节目,经侯宝林建议改名为《哭的艺术》,其中模拟了各种各样的笑和哭,其中最为独到的就是他惟妙惟肖的模拟旧社会丈夫哭妻子的情景,表演达到了“后脊梁上都有戏”的境界。

他说这段时后脊梁随着叙述一起一伏,表现出丈夫的哭泣的状态(京剧名家叶盛长表演《戚继光斩子》时也用“后背出戏”的技巧来表现戚继光当时痛苦与矛盾的心理)。这段表演难度很大,田立禾先生表演的《哭的艺术》也有“丈夫哭妻”的表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有的人在说到相声和小品的区别,总爱把表演作为小品的特长,好像相声是只要用滑稽的语言把观众逗乐了就算完事大吉了一样,其实不然。相声从很早就重视表演,据张寿臣先生回忆李德钖老前辈的《打灯谜》的“底”(“三头、六耳、八条腿、一只眼)就有很繁重的表演,当捧哏的认输时,李先生所站的位置与观众成一个45度角,模拟车夫超车把,长身、挺胸、扬脸的动作,造型优美逼真,而后左眼紧闭、右眼圆睁,右眼的黑眼珠在眼眶里滴溜溜的转了几圈,把一脸的得意的神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后来张寿臣基本继承了李先生的表演,而删去了最后转眼珠的表演),可见相声中的表演是由来已久的。

我看马三立老先生的《开粥场》里说到“大个团脐,还是活的”这句台词时,两臂上下挥舞,模拟螃蟹横行的动作时,尽管这活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但看到这还是忍不住笑了出声来(侯宝林还特意嘱咐过学生注意看马三立在“放虱子”时的神态与动作)。

我看过王长友的录像只有他1984年和罗荣寿演出的《文章会》,由于此时王长友已经身患癌症,所以表演势必有些力不从心了,但其中有的地方还是能反映出他“麒派相声”的魅力,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磨墨”“舔笔”“换笔头”的部分,王先生处理的就比较细腻,一招一式足见功力。王长友的这段《文章会》是北京风格,他本人的舞台形象十分文雅、潇洒,这与他人所共知的兴趣爱好有关——养蛐蛐。

中国有句老话叫“玩物丧志”,但斗蛐蛐也是过去很多有身份的人的共同爱好,比如谭鑫培就很精于此道。王长友通过斗蛐蛐提高了个人的素质。他养蛐蛐在圈内外是很有名气的,比如马三立在《相声的魅力》中就曾经说过“北京有一个好养蛐蛐的老人叫王长友”,关于他养蛐蛐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在此就不赘述了。作者:九龙祚(网络曲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