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平脉辩证】李士懋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再传承

2019-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于2015年10月25日与世长辞,至今两载.李士懋生前强调,再传承是中医学术之流不竭的重要力量.河北中医学院平脉辨证读书会是在李士懋先生传承博士后杨阳指导下的一支再传承队伍.会员们虽然年轻,却活力四射,他们在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上已播出了百余期李士懋先生学术内容的朗读节目,并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现辑录读书会4位核心成员学习李士懋学术专著心得,以飨读者.重新认识小柴胡汤证李士懋先生崇尚经典,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有独特的见解.以小柴胡汤为例,众人皆知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的

编者按: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于2015年10月25日与世长辞,至今两载。李士懋生前强调,再传承是中医学术之流不竭的重要力量。河北中医学院平脉辨证读书会是在李士懋先生传承博士后杨阳指导下的一支再传承队伍。会员们虽然年轻,却活力四射,他们在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上已播出了百余期李士懋先生学术内容的朗读节目,并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现辑录读书会4位核心成员学习李士懋学术专著心得,以飨读者。

重新认识小柴胡汤证

李士懋先生崇尚经典,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有独特的见解。以小柴胡汤为例,众人皆知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的本证,但关于少阳病的本质,历代医家的主流见解认为,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即太阳与阳明之间,其性质属热,为半表半里之热证。初学此方,我对此也是半知半解,直到读了李士懋的书才豁然开朗。李士懋认为,少阳病的本质是一个病理概念,其本质是半阴半阳或半虚半实证。

《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小柴胡汤主之。”

从病机来看,血弱气尽为正气虚弱,气血皆尽,为半虚半阴的一方面;邪气因入,或与正气相搏,风寒化热,或阻碍胆与三焦之相火,枢机不利,郁而化热,形成少阳病半实半阳的另一方面。《伤寒论》第148条中提到的“阳微结”,也高度概括了少阳病病机及性质。其中“微”当作弱解,意为少阳病既有阳气衰弱的一面,又有阳气郁结的一面。

从发病方式看,由于正气虚弱,外邪直驱入里,而“结于胁下”,胁下乃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所以邪结少阳,枢机不利。此正虚和邪结少阳形成了半虚半实、半阴半阳的属性。

从病位来看,148条云:“半在里,半在外也”。此外指少阳,里指太阴,李士懋认为少阳病的本质是由少阳的阳气郁结与太阴脾虚两部分组成,即半在表半在里,也就是半虚半实证。

从《伤寒论》六经传变次序而言,其传变次序是依据阳气盛衰变化而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少阳为弱阳,处于阴阳交界之间,最易受外邪侵袭致阳弱而兼阴证,呈现半阴半阳证。

从小柴胡汤组方来看,柴胡与黄芩的配伍可以解少阳热结半实半阳的一面;党参配姜、草、枣培中补虚,针对太阴脾虚的半虚半阴的一面,而半夏重在交通阴阳,调理枢机。从其方义可以推出小柴胡汤的本质。

从少阳病的脉象来看,李士懋教授通过总结《伤寒论》中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少阳病脉象认为,其脉当以弦为主或弦,或兼细、沉、紧。弦、紧为阳微结,血脉拘急凝泣欠冲和之象,细、沉为气血虚弱,无力鼓荡血脉之象。可体现出少阳病的气尽血弱,和邪入而致阳郁结的本质。(王静宇 河北中医学院2017级硕士1班)

温病卫分与伤寒初起之表证辨析

国医大师李士懋《火郁发之》一书中关于温病卫分与伤寒初起之表证等问题的阐释独具匠心。

恶风寒是表证最早出现且贯穿始终的症状,更是表证是否存在的主要标准。临床实践证明浮脉不是表证的主要判断依据,也并非表证始终不见浮脉,而是在疾病发展的特定阶段方可出现,如热盛激荡,太阳病转阳明病、卫分传气分时等。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有表证必有恶寒,而有恶寒者不一定是表证,阳伤或阳郁所致诸证也可见恶风寒。虚人外感可恶寒而不伴热象。除此,凡属表实皆寒热并见。

温病卫分与太阳伤寒初起虽同属表证范畴,然病机本质不同,因而治法大相径庭。伤寒初起者,寒为阴邪,其传变不急,易伤阳位,故风寒相结乘虚客袭肌表,治当以汗解之;温病卫分证虽见表证,但无表邪,其本实乃里热郁结。温热之邪属阳,传变迅速,自口鼻而入,直犯于肺而致肺气膹郁,肺失宣发敷布之职,卫阳扼守不达于外而现寒象,治当禁大汗而法清透,即“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但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痛、身疼之一症加恶风寒症,便可断为表证,这也是伤寒表证与温病表证共有的特征。然温病本质为郁热,故判断温病表证时,尚需见舌尖红、脉数。(谭东宇 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硕士1班)

汗法应用宜广泛

跟随杨阳老师学习李士懋先生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已有一年余。

在学习中医路上,曾经茫然于课本中零散的知识,没有中医临床思维。感恩李士懋教授和他的团队,所遇到的每一位李士懋的弟子都在精心传承和发扬平脉辨证的大旗,我们这些后辈又岂敢停步不前,理应向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迈进。每天清晨六点打开微信,置顶框必定是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学术论坛,李士懋教授没有走,依旧在我们身边,时刻提醒我们“每天学了什么,用了什么,发挥了什么”。

汗法,是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是驱邪外出的重要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惜近年来此法渐趋萎缩,治疗范围日窄,用之者日稀,深入了解者日疏。

李士懋教授在《汗法临证发微》中提出,汗法不仅用于表证,亦用于里证;不仅用于实证,亦用于虚实相兼证。他提出汗法的概念、汗的分类、发汗法的分类、汗的本质、汗出的机理、辅汗三法、测汗法、汗法使用指征,禁汗及汗后转归等内容。

发汗使人体阴阳充盛调和,使阴阳升降出入道路畅通,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而病自解。在平脉辨证思辨体系下,应用发汗法及发汗药物,对于诸多疾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辅汗三法中有温覆、啜热粥、连服,狭义发汗法中加辅汗三法可促汗出、调节汗出程度和顾护正气。(耿静 河北中医学院201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3班)

以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经历由“舌诊为中心”到“脉诊为中心”的转变,临床前几十年,主要倚重舌诊。因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然临证既久,发现一些舌症不符的现象,逐渐摇动了“以舌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转而重视脉诊。

反复验证于临床,发现“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多能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对一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常能另辟蹊径,取得较好疗效。书中“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平脉辨证脉案”三部分介绍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在脉学方面的见解,读后颇有收获。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特色,李士懋教授更是认为“平脉辨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所以平脉辨证读书会的伙伴一定会在“传承平脉思想,打造优秀中医”的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行。(贾林霞 河北中医学院201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