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的善意思 从善如流的典故 晋国上卿栾书为何能屡立军功?

2019-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栾书,原本就是出身晋国旧公族,祖上多身居晋国要位.就栾书本人而言,早在当上正卿之前,他的才能就已显现出来了.在邲之战前,栾书多次提出正确主张,无奈都被主战派所压制,最终晋国大败给了楚国.从善如流的善意思 从善如流的典故 晋国上卿栾书为何能屡立军功?晋景公上台之后,等郤克一去世,就把栾书提拔为正卿,这让栾书走上了人生最为辉煌的巅峰时期.栾书的上台,标志着晋国已经从邲之战的失利阴影下走出,开始重新踏上中原争霸之路.公元前587年冬,因为郑国入侵许国,栾书主动率兵伐郑.此时,无论是郑国还是许国,都不是

栾书,原本就是出身晋国旧公族,祖上多身居晋国要位。就栾书本人而言,早在当上正卿之前,他的才能就已显现出来了。在邲之战前,栾书多次提出正确主张,无奈都被主战派所压制,最终晋国大败给了楚国。

从善如流的善意思 从善如流的典故 晋国上卿栾书为何能屡立军功?

晋景公上台之后,等郤克一去世,就把栾书提拔为正卿,这让栾书走上了人生最为辉煌的巅峰时期。栾书的上台,标志着晋国已经从邲之战的失利阴影下走出,开始重新踏上中原争霸之路。公元前587年冬,因为郑国入侵许国,栾书主动率兵伐郑。此时,无论是郑国还是许国,都不是晋国盟友。按照常理,晋国管这事纯粹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但是,栾书借此机会伐郑,无疑是向楚国霸权发起了正式的挑战!

从善如流的善意思 从善如流的典故 晋国上卿栾书为何能屡立军功?

公元前586年,由于楚共王在郑、许之争中袒护了许国,郑人一气之下投靠了晋国。公元前585年秋,由于郑人的背叛,楚国陵尹子重率领军队切郑。栾书失掉郑人的求救后,马上率军前去营救,与楚国大军在蔡地绕角(河南鲁山东南)遭遇。

从善如流的善意思 从善如流的典故 晋国上卿栾书为何能屡立军功?

看到晋军的出现,楚国的殷子重立即下令撤军。楚军已经撤退了,但是晋军没有成功地返回。栾书命令军队继续前进,继续与蔡国作战。楚人见晋军想攻打蔡国,也赶快构造申、息之师前去营救,同时又在蔡国桑隧布(河南确山东)置好了防地。

就在此时,晋国内部又分裂了。

赵括、赵同等人作为多数派,主意与楚国开火,向栾书果断请战,栾书马上答应。可就在此时,荀首、士燮、韩厥三人却阻拦道:“弗成开火。我们派兵拯救郑,楚军主动撤退。我们跟着这个。这是转移军队的军事目标。如果杀戮不停止,楚军就会怒不可遏,战斗也不会胜利;即使胜利了,也不会是好事。打败楚两郡的分裂,有什么光荣?如果我们不能打败他们,我们就会羞辱他们。还是撤退为好!”

邲之战时,晋军外部也是分裂成两派,效果中军元帅荀林父夷由不决,终究导致了晋国的大败!在同样的情况下,栾书又如何作出选择呢?在听过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看法以后,栾书立刻命令全军撤退!此时,军队中的一些人来说服栾书:“大部分军队想要开战,你的助手有11个,你不想开战,只有三个,为什么不?”晋国此时有十二位卿士,除了栾书、荀首、士燮、韩厥外,别的的卿士都主意开火。为什么栾书只听少数三个人说话?

栾书却坚定地答道:“见解如果同样好,当然就应该从众;但好的见解,众人也应该服从。三位卿士见解相同,可谓众也。听从他们的意见,不也一样?”两年后,即公元前583年,栾书再次率师伐蔡,顺道入侵楚国、沈国,都取得了大胜。

这次入侵蔡国、楚国、沈国,当然是晋人静心策划的有准备之战。攻击敌人,原本就需要正确的时机。如果是临时起意,往往都是准备相当不充分的仓促之战,当然容易遭遇失败。所以,两年前伐蔡,胜负难料;可栾书两年后的伐蔡却是有备而战,准备相当充分,所以取胜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正是因为如此,栾书选择“从善”而不是“从众”,就需要相当强大的辨识力,知道“善”与“众”的本质差异在哪,才能真正“从善如流”、而不是“从众如流”。从邲之战的表现就可知道,栾书并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因为栾书能真正做到“从善”而不是“从众”,这才是他能够屡立军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