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掌视科技:谢希德:半导体之母的天空

2019-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半导体之母,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杉达学院原校长.[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掌视科技:谢希德:半导体之母的天空■本报通讯员 王增藩 刘月 记者 温才妃谢希德在中国科学院大院专长于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快出成果.然而,她不是守业的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界的老前辈,更应该鼓励年轻的同事们去开拓

中国半导体之母,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杉达学院原校长。

【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掌视科技:谢希德:半导体之母的天空

■本报通讯员 王增藩 刘月 记者 温才妃

谢希德在中国科学院大院

专长于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快出成果。然而,她不是守业的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界的老前辈,更应该鼓励年轻的同事们去开拓新领域。

【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掌视科技:谢希德:半导体之母的天空

有人说:"芯片的战争就是未来的战争。"在当前这场由芯片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很难定义谁是真正的赢家、输家。

芯片的背后是科技之争,说得再精确一些,是半导体技术之争。

事实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起步时并没有大幅落后于世界进程。这说起来,还得感谢一个人。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

【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掌视科技:谢希德:半导体之母的天空

她的名字叫谢希德。

辗转回国育英才

谢希德1921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谢玉铭也是一名物理学家。

少年时期历经磨难。卢沟桥事变后,谢希德随父亲南下逃难到了贵阳,此时股关节结核病使她卧床不起而辍学,4年后她离开病榻,重新站了起来。

或是遗传,或是幼承家学,谢希德从小就表现出卓尔不凡的天赋,一路成绩优异。然而,战乱时期情况特殊,她参加了3次大学招生统考,3次都被录取,但直到第3次才真正成为大学生,入读厦门大学物理系,从此开启了她与物理的不解之缘。

1947年,谢希德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史密斯学院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她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开拓者莫尔斯,专注于高压状态氢的阻光性的理论研究。

毕业后,谢希德参加了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斯莱特主持的固体和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微波谐振腔中半导体性质的理论研究。这段科研经历为她后来从事半导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希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科女"。在异国求学时,热爱艺术的她广泛涉猎音乐、歌剧,还成为波士顿棒球队"红短袜队"的忠实"粉丝"。也许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些"小爱好"在若干年后还能派上"大用场"。

留美5年期间,谢希德的恋人曹天钦在英国留学,同样获得博士学位。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学成之后往何处去?这对恋人面临抉择。"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闯入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也是最恒久的念头。

不巧的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内地。

两人商量着回国策略:谢希德先从美国脱身,到英国成婚,然后归国。在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帮助下,计划最终成功。1952年8月,他们告别剑桥。当年10月1日,即新中国第4个国庆日,费尽周折,两人终于抵达上海火车站。

很快两人便落实了工作单位,谢希德原被聘上海交通大学执教,后来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随同一批教授调整至复旦大学执教。

在北京探望完久别的亲人后,谢希德投入漫长的教学生涯。在短短几年间,先后开设普通物理的光学、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七八门课程。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保证最大信息量,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学生深得教益。如今许多科技骨干,还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的得意门生。

培养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1956年,谢希德和丈夫曹天钦迎来了爱子的诞生,全家人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

可就在当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该方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