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影评】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

2019-0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片的故事原型是1988年东京西巢鸦弃婴事件,当年刚刚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的是枝裕和看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开始以这个事件为原型编写剧本,当年就完成了.然而事隔十五年之后才开始开拍这部电影.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均属虚构.本片于2004年上映,是枝裕和身兼导演编剧制作剪辑,拍摄历时一年半.[无人知晓影评]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是枝裕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台湾侯孝贤杨德昌影响,未做导演之前拍过关于二人纪录片,2013年高雄电影节邀请到是枝裕和担任焦点影人,是枝裕和提到其祖父母当年(90多年

本片的故事原型是1988年东京西巢鸦弃婴事件,当年刚刚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的是枝裕和看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开始以这个事件为原型编写剧本,当年就完成了。然而事隔十五年之后才开始开拍这部电影。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均属虚构。本片于2004年上映,是枝裕和身兼导演编剧制作剪辑,拍摄历时一年半。

【无人知晓影评】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台湾侯孝贤杨德昌影响,未做导演之前拍过关于二人纪录片,2013年高雄电影节邀请到是枝裕和担任焦点影人,是枝裕和提到其祖父母当年(90多年前)因为同姓氏「是枝」在日本无法结婚,便跑来台湾的高雄生活,在糖厂工作,还在高雄生下了是枝裕和的父亲,导演经常听父亲谈起在高雄生活的回忆,然而,一直无法理解回到日本的父亲为何不再如同照片中一般生气勃勃。

【无人知晓影评】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

直到观看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方才明了父亲的记忆深处有什麼秘密。长镜头,中远景大量运用常常让人联想侯孝贤的电影。

片头刚开始是明和纱希在地铁对坐无言,脏旧满是破洞的衣服,纱希空洞和明低垂的眼睛跟他们于此不相配的年龄。粉红的箱子,脏兮兮的手磨挲箱子的一角(同样的这个动作特写在影片出现过几次),似乎这部电影并不轻松。但接下来是一家看似温馨搬家场景,直到雪从箱子跑出来,欢乐气氛下隐藏着沉重的东西,几乎整部片这种欢乐和沉重交错、拖沓感都萦绕其间,最终雪被用装着搬到新家的箱子再次装着离开,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影评】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

影片主要人物是四个同母异父兄妹明,京子,茂,雪最大的12岁,最小的5岁。母亲惠子还有女孩纱希。四个孩子他们不能上学,除了长子明外他们不能离开家,不能被人看见。

故事主要大概分为九个情节场景

1.母亲惠子和四个孩子搬到新家时间一天;

2.妈妈上班后孩子们在家的生活时间两三天;

3.妈妈第一次离家孩子们独自生活一个月;

4.妈妈回家一天;

5.妈妈第二次离家(再也没回)到新年之前;

6.新年当天和小雪生日;

7.明结识新朋友和朋友的远离,孩子们跑出室外,钱还能维持基本日常生活,很拮据,直到夏天;

8.钱已用完,断水断电,只能靠接济维持吃饭问题,孩子精神状态变得很糟糕,明艰难维持和情绪波动;

9.雪之死和埋葬,结尾。

这样分段主要考虑是时间因素,这部影片特点之一是强烈时间代入感。仿佛你看到这些孩子如亲身经历般真的在荧幕上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导演把控时间的风格很值得玩味,导演是怎样把一个多小时荧幕时间营造出如现实时间一年这种连续和强烈代入感。

影片中突现时间流逝最显而易见元素是衣服和钱变化。随着季节变迁衣服变化这是最直接时间暗示但缺少过度过于粗犷。钱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给时间赋予紧迫感,如母亲惠子第一次离家出走留下20万日元,到后来慢慢减少到没钱了明于是没办法打电话以及找母亲以前的相好借钱;第二次母亲离家出走刚开始明还用母亲给的大大的钱包装钱后来都不用了,记流水账,到后来只剩下零钱。

另外关于时间掌控最值得玩味是哪些不显眼的时间元素,这些元素在服务叙事的同时被有意巧妙给出心里暗示已达到效果,仔细去看的话会有很多发现挺有意思。比如

蜡笔,妈妈第二次离家开始雪拿出的是一盒几乎没用过的蜡笔,从几乎没用过蜡笔到用了一些再到几乎用不了的蜡笔头;

树木电线杆,特别有一个镜头光秃秃树影相当前后不搭出现很隐秘但这能看出导演的意图。光秃秃树的倒影和电线上如水滴般很小的冰吊暗示季节变化;

雪的阿波罗巧克力,刚开始雪说把巧克力留着以后吃,到后来只剩最后一颗;

明和孩子们的头发变长;

窗子上雾珠;

指甲油,京子指甲上的指甲油的脱落以及地板上指甲油印记的变浅;

孩子们种的野花草种子的成长。

通过这些无处不在时间元素的暗示和刺激,然后结合叙事,影片的特定节奏感形成,也达到了强烈代入效果。

人通常会被激动人心戏剧性的时刻所刺激吸引。但通过导演对时间把控,影片平白的日常时间流逝却也不缺少吸引力,而且是在导演刻意掩藏影片故事表现效果之下,我们知道影片故事亦或故事原型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悲剧。但影片的基调却与之相反,导演通过音乐,剪辑,场面调度,叙事,表演,灯光这些元素极力克制和淡化故事悲惨色彩。

即使如此令人震惊的悲剧故事。但是反而如果仔细发现其实这种强烈的对比完全达到比震惊更强烈的效果,也体现的导演看待这个故事的角度和思考。

当然是枝裕和对于这些在影片中隐藏的很深。他是怎么把一个让人震惊的悲剧改变成完全另外一个基调?初看影片大量长镜头,中远景,很少的脸部表情特写。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记录者。但我们分析片中若干场景和可以领会导演的内在意图。

剪辑,影片充斥很多处省略性剪辑手法,比如明在母亲第一次离家钱快用完时打电话给她。我们只看到晚上明打电话的黑暗的背影,这很突兀。虽然我们猜到是观众会猜到是打给母亲,但是为什么没有电话内容,即使没打通也可以给个镜头交待下。

接下来就是明去找她以前的情人借钱。可能到这里大多数我们认为是没打通。明没办法才去找他们的。但是电话借钱以后没多久母亲就回来了,明很生气并后来在餐厅里第一次指责人(这里用人而是不是母亲因为明从始至终都没有因为自己和弟妹遭遇指责别人即使被诬陷偷东西)。

我不认为明只是因为母亲离家一个月未归会如此生气。母亲第二次离家明在送她途中母亲主动谈起借钱的事说他的情人给钱太少。种种暗线表明借钱是母亲的授意。

音乐,影片中轻柔而明亮音乐出现的时刻。在经历第一次离家母亲第二次离家这时柔和音乐响起。在快没钱用打电话母亲发现他已经成为别人太太沉默挂了电话然后找工作但是年龄不够一系列事情后音乐响起。雪生日当天固执相信母亲会回明陪着妹妹跑到火车站等母亲直到半夜音乐响起。在停水停电完全没钱家里乱糟糟孩子们蓬头垢面时音乐响起。最后雪意外死亡,明用箱子装着妹妹尸体来到飞机场用颤抖的双手埋葬完雪音乐响起。

镜头,镜头的距离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刚发现雪意外跌落受伤明拿着最后一点硬币去街上打电话母亲接通了却被挂断。镜头突然拉高变成远景长镜头。我们只听到明用头撞电话机的声音和他渺小的背影。另外一个是雪的死亡从始至终我们没有看到雪的面庞。只有垂在地上手臂的特写。特别注意的话往往孩子们在遭遇不幸时镜头会保持距离。这样细节在影片还有很多。

叙事,孩子们之前的生活的交待被只言片语轻轻带过。母亲醉酒的几句话知道孩子几乎没见过或对父亲没有记忆。另外好心便利店员问想找工作的明为什么不去儿童福利机构。明简单一句带过:“那样我们四个就不能在一起了,我们以前也经历过糟糕透了”。糟糕透了四个字又有多少令人悲伤的往事。

枝裕和通过这些处理让影片更多侧重细腻刻画孩子纯真善良天性和面对生活和他人美好憧憬和坚韧。我们看到坚强善良有责任感喜欢棒球的明,明也是孩子也爱玩有时候很孤独但是为了照顾弟妹他最后选择承担,而不是像她妈妈般逃避责任,在雪那么相信生日那天母亲会回跑到车站接她等到半夜无果后,兄妹二人走在漆黑空旷大街上那么孤单渺小,他们望着驶向机场的地铁明许诺妹妹以后会带她坐地铁看飞机。

后来明兑现了他对妹妹承诺。还有懂事乖巧喜欢钢琴的京子,可爱单纯喜欢画画喜欢巧克力喜欢毛绒娃娃的雪,调皮爱傻笑喜欢吃和玩机器人的茂。

孩子们很容易满足,很多微不足道的东西和关怀都会让他们感到兴奋不已。京子收到母亲夸奖内心喜悦满足的笑容,妈妈上班回家等候在门前开门的瞬间,搬家后第一天晚上说闻到榻榻米青草香味的喜悦。

雪吃巧克力的喜悦,第一次出家门走在街道上看到盘子杯子的兴奋,茂贪吃享受的表情,他们所要的并不多。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的可怜,只要能吃饱饭,也能自娱自乐。是枝裕和初衷远远不是同情和悲愤抑或社会的批判。但是越是这种对情感抑制的处理和对比越是有很强效应。

通过细节观察梳理以及推理发现孩子们未表现和导演所隐藏的悲惨事实经历,如同记者般挖掘真相背后的故事般。方才被深深的感染。孩子们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快乐是建立在令人心酸经历之上的。他们只是孩子,那么容易忘记又那么脆弱无助。影片的这种手法其实深入分析后有很强冲击力和内在深度。导演刻意掩盖的东西需要观众达到“发现”认知层次继而达到一种“个人体验”情感代入模式这比直接去呈现效果上升一个层次。

影片叙事结构无论时间线还是松散日常生活化的内容似乎很平常,但通过情节“重复”安排使得叙事结构变得连贯而精致,比如

三次偷窃。第一次被诬陷,面对便利店老板的指责明用沉默和简单苍白的辩解回应。在店员为他证明未偷窃后也是沉默的长镜头,侧面的特写表情也只是淡淡的委屈。第二次偷窃,面对朋友的怂恿,明手指的轻颤和犹豫的眼神。第三次雪跌落受伤,明因为想治疗雪而去偷药,这次没有颤抖汗水顺着手臂留下,明握紧了拳头。

四通电话。第一次电话母亲第一次离家,钱用完明打电话母亲,中远景,黑暗背影,没有任何结果交待。第二次电话母亲第二次离家后想询问归期却已经无法联系到母亲,得知母亲辞职,并不是工作原因离家,镜头突然拉高拉远,明挂断电话慢慢沉重离开的背影。

第三次电话钱快用完明通过信件找到母亲电话发现母亲已嫁人,明无声挂断电话。嘴唇的特写,以及越过明背影虚化的弟妹的背景。第四次电话雪跌落受伤明打电话母亲,快用完的硬币,母亲直接挂断电话嘟嘟声,镜头再次拉高拉远接着我们远远听到明绝望用头撞击电话的声音。

正如片名《无人知晓》,通过精心设计处理,观众通过导演给出“隐晦”细节,不断地“深入其中”,达到深层次情感体验,内心情感也随着不断的发现呈几何式不断被压抑积累,直到雪的死亡,导演这里终于给出了一个主观印象表现风格的镜头,精神恍惚的明走在大街上,摇晃摄影机,眩目失真的画面,这个镜头很精彩,但很短暂很快就又回到了之前的视角。

.最后明埋葬完雪说了唯一一句“早上我摸到雪的身体时,那么冰凉,太可怕了,我只是觉得那么……觉得那么……”。故事发展至此导演却还是异常“克制”。然而一种命运的无奈,无言的呐喊,无法语言形容悲戚被推到快要膨胀爆裂的程度。

如果有神,神是无情的……

从这点看这部影片可以算是枝裕和最接近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角色多层面丰富。通过角色不同角度丰富影片的真实度和视角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明是善良坚强很强责任感这些个性已经被塑造的非常坚固完美,但明其实也不过是12岁的孩子,他也爱玩,希望有同伴,也会感到孤独,也会对女孩产生懵懂的欢喜,也会“自私”(这点比较隐晦为了结交朋友取钱买游戏在取款机前犹豫),强大压力下也会情绪失控选择逃避,这样才有了一个立体真实的明。

另外一个很有争议人物母亲,孩子们的遭遇自然会想到母亲的罪过。但影片刻意淡化很少的相关镜头来体现她的自私和狠心。反而有些镜头在丰富她心底柔软阳光的部分,如在第一次离开前清晨从眼角落下的泪滴,在温暖阳光下闻到晒在阳台被褥阳光的味道等。这些在服务故事叙事的作用外也再次表明导演所表达主题的侧重。

最后,影片名字叫无人知晓的清晨或者谁知赤子心,是枝裕和一直保持距离感的镜头延续到影片结尾的定格镜头,茂像发现什么似的突然回头,那一刻我瞬间被震到,在这之前我一直像被导演安排在“安全距离”之外,静静的注视着这几个孩子,没有多少“压力”,然而茂的回头让我突然有一种尴尬不知所措的感觉,仿佛我们之间的荧幕突然破碎,我就站在那条街对面。

令人猝不及防的真实。也许现实中我们走在阳光明媚大街上也曾有一个孩子不经意间回眸,也许他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也或许他是跟茂一样的孩子。不知道是否是导演的刻意为之,我觉得这个镜头在最后有点类似打破虚实界限简直是神来一笔。

之前我在这篇文章里面推测写到向的士司机借钱没借到,经知友提醒明应该是每人借了五千总共一万。从明借钱的动作和语言上看,内心是相当不安和羞愧的,借钱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在承受着在他那个年纪来说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借钱的事之前可能发生过,也有没借到钱的可能。当然影片的故事之下的联想空间是非常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