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杨德昌?

2019-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德昌导演是我最喜爱的华人导演之一,抛砖引玉一下.杨德昌导演是华语影坛中屈指可数的,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导演.杨德昌导演无疑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台湾的电影,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宣教片,六七十年代泛滥的武侠功夫片.琼瑶阿姨的爱情文艺片,终于在往民主社会转型的八十年代初,迎来了新电影运动的浪潮,电影人们开始摆脱政府的束缚,追求独立创作的自由,以纪实主义的风格贴近真实的社会现况,描摹普通人的精神状态,而杨德昌同侯孝贤.吴念真等人一起,成为了这场运动最重量级的引领者与最积极的实践者.1982

杨德昌导演是我最喜爱的华人导演之一,抛砖引玉一下。

杨德昌导演是华语影坛中屈指可数的,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导演。

杨德昌导演无疑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台湾的电影,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宣教片,六七十年代泛滥的武侠功夫片、琼瑶阿姨的爱情文艺片,终于在往民主社会转型的八十年代初,迎来了新电影运动的浪潮,电影人们开始摆脱政府的束缚,追求独立创作的自由,以纪实主义的风格贴近真实的社会现况,描摹普通人的精神状态,而杨德昌同侯孝贤、吴念真等人一起,成为了这场运动最重量级的引领者与最积极的实践者。

1982年,首执导筒的杨德昌参与执导了《光阴的故事》,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滥觞。

提到杨德昌当然不得不提侯孝贤,同为国际级的大导演,他们在作品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长镜头啦,比如非线性叙事。但是在作品题材上,侯孝贤关注的几乎全部是乡村背景,而杨德昌则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产阶级,或许是个人偏好的原因,我更加欣赏更具世界意识的杨德昌。

在国际声誉上,杨德昌却似乎没有侯孝贤那么幸运,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奖无数,捧回了金狮殊荣,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却远不如《悲情城市》受到国际关注。直到《一一》,杨德昌才在西方获得所应享有的知名度,应得的肯定似乎来得太迟了些。

杨德昌导演可以称得上是最「诚实」的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七部半长片,无一例外全部是自编自导的作者电影,有着始终如一的鲜明个人风格。「真实」或许是杨德昌电影的最大特点,从他的电影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哲人导演对社会极富思想性的洞察,以及导演自身毫无保留的内心的变化,有愤怒,有焦虑,直至绝唱《一一》,流露的是温暖。

其中典型的如《独立时代》,在影片中杨德昌导演甚至有些话唠地将他渴望表达的一遍遍讲给你听,关于儒者的困惑,关于日常琐事中人性虚伪的思考。

又如在《麻将》中,到了影片的最后部分,杨导还是没能忍住进行「主题大表白」,这也是杨德昌电影最受诟病的一点。但其实,注重「文以载道」算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一种普遍现象了,影评家梁良说过,台湾新电影尽管不强调影片的「主题」,但其创作者却特别重视电影的教化功能。

当然,这种「教化」并不是过去台湾电影所宣扬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而是体现出了具有独立思想的台湾知识分子所信仰的人生之道。

杨德昌导演是极少有的将精准的工科思维应用于电影创作的导演。「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感性的美学主义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杨德昌的全部作品,并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Tony Rayns)。或许得益于杨导的工科背景,他的电影一直以理性的思辨精神和疏离的氛围而独树一帜。

他从来都是冷冽地注视着台湾社会的变迁,拿着一把手术刀,将台湾社会一点点解剖开来,并将这众生相全景式地呈现在电影中,复杂的叙事结构、开放式的结局,使得杨德昌的电影看上去就像是一台繁复却又精巧的庞大机器,又像是一部浮世绘式的百科全书,例如在《牯岭街》中,有对白的角色就有近100位,光剧本准备就耗费了三年时间。

许多人将他和他的作品比作导演中的托尔斯泰,电影里的《人间喜剧》。的确,杨德昌应该算是同时代的导演中最具有文学意识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所达到的文学高度,也是同时代的其他导演难以比肩的。

看过杨德昌的电影,你会发现,一部电影,可以囊括整个世界,这或许是杨导一直的梦想,在《一一》中,杨德昌最终实现了。不用烧钱,同样可以拍出史诗,开创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电影人们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当然那也是因为那会儿的他们确实没有钱。不过杨德昌一生所拍的所有电影,从没有用过政府资助的一分钱(此处存疑),这或许就应算作一种追求创作自由的「独立精神」了吧。

记得吴念真不止一次说过,「这个王八蛋,拍片速度太慢了,不然怎么会只有那几部电影呢」,听完真的很想哭。不过想来,如果杨德昌真是个高产的导演,又怎能保证他的每一部长片都如此丰富,看过不仅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三小时年华老去的感觉呢。

或许最令人唏嘘的是,杨德昌导演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殊荣后,开始重拾从儿时便酷爱的漫画,专注于他钟爱的动画长片制作,七年磨一剑,却最终没有能赢得与癌症的时间赛跑。本应成为杨导第一部动画长片的《追风》,终成遗作,只留下了短短几分钟的样片。

斯人已随风而逝,台湾新电影的浪潮也已过去,如今「小清新」的青春文艺片经过了市场的大浪淘沙,似乎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代名词。「小清新」的电影或许反映的也是当前台湾社会的另一种「真实」吧。但我们不能忘记杨德昌的存在,而且我有时觉得(神棍开始),当前正经历剧烈变革的大陆,正需要杨德昌式的导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产生杨德昌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