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 勤学榜样“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竟变成了这样

2019-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要说起中国古人爱学习的典型,那自然少不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什么的.汉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今天就来说说凿壁偷光的匡衡.匡衡是西汉著名理学家,匡衡的故事最早见于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刘歆是西汉皇室宗亲,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名儒刘向之子,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刘歆是满怀崇敬之情,来向世人讲述匡老师的故事的: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 勤学榜样"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竟变成了这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

要说起中国古人爱学习的典型,那自然少不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什么的。汉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今天就来说说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是西汉著名理学家,匡衡的故事最早见于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刘歆是西汉皇室宗亲,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名儒刘向之子,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刘歆是满怀崇敬之情,来向世人讲述匡老师的故事的:

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 勤学榜样“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竟变成了这样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匡衡字稚圭,少时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却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资助给他读,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 勤学榜样“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竟变成了这样

单在努力这方面,匡衡这个人还真是不一般。汉朝人想当官并不容易,当时的取仕制度主要靠世袭,文言词叫世卿世禄。后来汉朝皇上觉得世卿世禄不是那么的靠谱,皇上倒不是怕世家子弟出废物,关键是这样容易让某些家族不断壮大,威胁皇族的利益。

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 勤学榜样“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竟变成了这样

在西汉,有时候皇上也会利用察举制到地方考察人才。但是,皇上本人是不能深入民间考察的,去考察的人还是这帮世袭官员。那平民百姓当官的几率,比中彩票都小。劳动人民觉得还是多打粮食才是王道,看书那是不务正业。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坚持读书那就太难了。比如没有高考的那几年,还有几个读书的啊。人家匡衡就不,明知道读书未必有出路,但是他依然不想当个人云亦云、浑浑噩噩的人。那么说平民出身的匡衡哪来的书呢?他是靠给大户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要书读。

匡衡最爱读的是《诗经》,后来凭借他的学习成果,匡衡拜入当时的博士门下继续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后来成长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励志求学的精神更是在朝中广泛传扬,甚至连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都拜他为师。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匡衡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相当于高级顾问,匡衡出入在元帝左右,甚是风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元帝又提拔匡衡担任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汉制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采邑。匡衡当时的封地有3100顷,封地中的租税都归匡衡享用。对于昔日那个“凿壁借光”的穷孩子匡衡来说,这笔巨大的财富应该能让他知足了吧。

可当时因为土地丈量有误,偏偏给匡衡多圈出了400顷封地。这件事开始匡衡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企图将错就错,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辨是非,不愿吐出这块到口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匡衡的权势,也不敢得罪他,竟曲承其意,让匡衡得以侵占这原本不属于他的土地。《汉书》记载匡衡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有人向元帝举发匡衡侵占土地,尽管匡衡位极人臣,很得元帝器重,但像匡衡这样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元帝如何能容忍?最终,匡衡被撤职法办,他的爵位和封地都被剥夺,并且被贬为平民。

这就是匡衡的人生“怪圈”:因为贫穷而奋发,奋发而有名有位,有名有位而忘形,忘形而身败名裂。现在的许多贪官不也没有跳出匡衡用身家性命划出的这个人生“怪圈”吗!这振聋发聩的历史警钟,应该引起为官者的沉思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