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中铁四局 责任——记中国中铁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中铁四局二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君辉

2018-0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君辉,男,大专学历.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菏日复线.上海地铁等工程建设,担任过技术主管.项目经理.营销中心主任等职务,从施工一线到经营一线,又在北环线工地回归施工一线.在丰富的阅历中,他成长为一名施工.管理.经营能力出众的优秀管理者.地铁是我们此前从未接触的领域,干好了就是对公司最大的贡献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近几年步入了快车道,公司承建的地铁项目也逐渐增多.然而,在新千年开始的时候,地铁工程对于二公司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2002年中标的上海地铁8号线工程,是二公司第一个真正意

李君辉,男,大专学历。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菏日复线、上海地铁等工程建设,担任过技术主管、项目经理、营销中心主任等职务,从施工一线到经营一线,又在北环线工地回归施工一线。在丰富的阅历中,他成长为一名施工、管理、经营能力出众的优秀管理者。

地铁是我们此前从未接触的领域,干好了就是对公司最大的贡献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近几年步入了快车道,公司承建的地铁项目也逐渐增多。然而,在新千年开始的时候,地铁工程对于二公司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2002年中标的上海地铁8号线工程,是二公司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铁项目,不仅承载着公司全面进军地铁领域的希望,更是公司打开地铁施工大门的金钥匙。意义如此重大的工程,只能干好不能出错。于是,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李君辉受命挑起了这幅沉重的担子。

初次中标的M8线Ⅲ标,主要含黄兴绿地站~延吉中路站(全长780米)、延吉中路站~黄兴路站(全长约2224米)两区间盾构隧道掘进任务。工程中有走马塘桥改建等施工难度极大的卡脖子工程:防汛墙极为薄弱,上部土层为极差的砂质粉土,掘进穿越桥台时,离桩基仅有0.3m的距离,施工难度难以想象。而对于初次接触盾构施工的李君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作为项目管理者,李君辉面对困难,决定迎难而上,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队伍、攻坚克难。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现场作业管理人员全无盾构施工经验,又何谈攻克如此难关。缺少盾构施工经验,他就开展了“创建学习型项目部,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提倡“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增长见识;苦口婆心的请来盾构施工专家来经理部授课,传授经验。盾构穿越漕宝路蒲汇塘桥、横沥港桥时,为解决影响盾构推进的120多根方桩,他在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否定、一次次重来中,思考了一天一夜,最终明确了采取“震动下沉射水法”拔桩,并亲自盯在现场组织施工,不仅攻克了这一难关,更使工效提高了三至五倍。

当区间上行线推进至346米时,意外遭遇人为埋设的地下管线保护设施钢板桩基,导致盾构机刀盘和螺旋机输送机瘫痪,这可急坏了现场施工人员。得知消息后,李君辉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在详细掌握现场情况后,他当即决定通过采取地面钻孔取土闭胸推进,在进洞段隧道两侧加设SMW维护桩基等一系列特殊措施进行处理。在随后的70多个日夜里,李君辉一有时间就盯在现场,一个饭碗,一个茶杯,吃饭喝水全在工地解决了。在他的紧盯不放之下,该区间顺利贯通。

2004年6月28日,8号线全线贯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安全事故,工程质量过硬,受到业主的高度评价。有了优质工程铺路,公司在上海地铁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随即又中标9号线、7号线,李君辉和他的团队继续在地铁施工中继续高歌猛进,而项目部也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希望能通过自己与同事们的努力,争取多中标、中好标,为公司持续发展做贡献

2007,在上海地铁奋斗了5年的李君辉,回到公司担任市场营销中心主任,从施工第一线转而成为为公司“找米下锅”的负责人。这一年是公司极其困难的一年,营销工作举步维艰,不论是路内还是路外,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临危受命的李君辉回到公司后,立即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近2000名员工的期盼、公司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的期望,一个个如山般的压力扑面而来。面对巨大压力,李君辉没有被压垮,而是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决定用全部精力、运用集体智慧,践行一个党员的责任。

压力之下,李君辉没有慌乱,他与同事们多方收集资料,冷静分析,在先前的工作中寻找教训,总结经验。通过连续七天的细致梳理,找准了症结所在,明确了“切合优势,集中攻坚”的思路,为打破营销坚冰敲下了分量最重的一锤。为了提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他与每名员工交心谈心,扭转他们低落的情绪;同时,积极找公司领导沟通,重新制定营销奖罚办法,激发了营销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为了提高中标率,在投标工程中他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分析招标信息,并亲自主持标书的编制工作,明确主攻的重点,确保有的放矢;他还有个习惯:标书确定后,无论多晚,他总是从头到尾仔细再看一遍,直到确认无误后,他才放心的睡去。

2008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他以超前的智慧和空前的营销思路,调整经营策略,变危机为机遇,化机遇为神奇,带领全体营销干部员工取得了61.3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而他也凭借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敏锐的洞察力,练就了一双充满智慧的市场眼,从一个一线管理者,迅速成长为一名善于捕捉机会、深谙营销理念的营销开拓者。

能建一座技术含量如此高的大桥,此生足矣

2010年,已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的李君辉,受命来到宁波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工程项目,负责全线的施工生产。

北环线全长39.9公里,81%都是桥梁,还有近23公里的临近既有线施工、高空作业等一系列难度极大的工程。举步维艰的征拆工作,瞬息万变的情况,复杂的施工局面,超长的管段,严峻的安全形势,都给现场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怎么统筹好全线的施工生产,是摆在李君辉面前的一道难题。上任伊始,他就带领技术、安质、调度等部门,把全线40公里的线路从头走到尾,二分部的连续钢构、三分部的系杆拱桥、甬江特大桥主桥、六分部的邱隘站、七分部的跨越甬台温……一个个难点、重点工程,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

受困于征拆等因素,施工生产始终难以打开局面,全线将士有力使不出,胸中憋着一口气。为此,他在与项目领导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干六月份、向七一献礼”的口号,号召全线各分部克服困难,奋力争先。

活动中,他天天泡在工地,从一分部到七分部,一个个跑,一个个盯,造氛围、鼓士气,把将士们胸中的一口气化为大干快上的催化剂。六月的工地炎热异常,40公里的战线,无不洒下了他的汗水。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在红线用地交付不到30%的情况下,全线完成产值近亿元,一下子打开了施工局面,也把全线将士的士气完全激发出来。

甬江特大桥主桥,是亚洲最大跨度的钢混结合梁斜拉桥,技术含量之高,在全局、全股份公司都数一数二。梦中都想建这么一座高科技大桥的李君辉,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大桥建设的蓝图已经了然于胸。从施工前的准备,施工场地的规划,他都亲自参与,与分部一起讨论,研究施工方案。

元月26日,主桥第一根钻孔桩正式开钻,他在现场盯了一天。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一有时间就会赶到现场,了解钻进情况。3月9日,第一根桩钻进成孔。

3月10日,开始吊装钢筋笼作业。对于此前从无如此大吨位钢筋笼施工经验的三分部,他要求以稳为主。3月13日凌晨一点,长132米、重达112吨的钢筋笼下到位;下午16点,开始混凝土灌注作业。超过1000方的混凝土量,足够建造5栋六层楼房,如何确保泵送的连续性是首要解决的困难。

为此,他协调六分部搅拌站协同四分部共同灌注。六辆罐车、两台混凝土地泵同时作业,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而这12个小时,他一直盯在现场。14日凌晨4点,当最后一车混凝土灌注结束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在他精心的照料下,这座亚洲第一跨度的钢混结合梁斜拉桥正在一步步的从蓝图变为现实。

在李君辉的人生词典里,“责任”就是他的座右铭。他把对人的真诚和对事业的责任感融化到实际的工作中,成为带领团队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身边所有人,凝聚了整个团队,这份责任感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事业的不断追求,源于一种信念,一种不断超越的理想。一年365天的斗转星移,对于李君辉来讲,天天都是工作日,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几年来,他不知放弃多少个公休日,也不知多少次通宵达旦带病奋战在一线,但他却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