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方程式 关于薛定谔方程的正确与狄拉克方程错误的本质

2017-07-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提到狄拉克方程的错误,很多搞物理的一定会不服气,狄拉克方程错在哪儿了?狄拉克方程是经过了实验验证的,狄拉克方程正确预言了正电子,预言了电子的自旋等等,更有甚者会追问,你楼主懂狄拉克方程吗?你楼主懂矩阵运算吗?种种质疑会接踵而来.但是先别急,我后文慢慢解释. 在物理界,薛定谔方程被称为古典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是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薛定谔方程是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式,而狄拉克方程是洛仑兹变换下的不变式.说到薛定谔方程与狄拉克方程,就不能不提到那个失败的克莱因-高登方程,同

一提到狄拉克方程的错误,很多搞物理的一定会不服气,狄拉克方程错在哪儿了?狄拉克方程是经过了实验验证的,狄拉克方程正确预言了正电子,预言了电子的自旋等等,更有甚者会追问,你楼主懂狄拉克方程吗?你楼主懂矩阵运算吗?种种质疑会接踵而来。

但是先别急,我后文慢慢解释。 在物理界,薛定谔方程被称为古典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是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薛定谔方程是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式,而狄拉克方程是洛仑兹变换下的不变式。

说到薛定谔方程与狄拉克方程,就不能不提到那个失败的克莱因-高登方程,同样也是满足洛仑兹协变的,在数学推导上无懈可击的克莱因-高登方程为何会在实验结果上谬之千里?原因就在于对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本质的认识上。

从数学的角度去比较薛定谔方程与克莱因-高登方程,很容易就会看出差别在于动量-能量关系式中的能量的方次上,薛定谔方程中左边的能量是一次方项,而克莱因-高登方程左边的能量是二次方项。

狄拉克联想到,可能正是由于能量方次的差别,薛定谔方程虽然是伽利略协变方程式,但因为其能量项是一次方,所以与实验符合良好,而克莱因-高登方程虽然是洛仑兹协变式,但因为能量项是二次方,所以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狄拉克引入了矩阵运算,因为在代数运算中,对能量项(类似于数学中的A平方 B平方)再开平方,由于其不是完全平方式,与完全平方式相差一个2AB,所以无法直接通过开平方的方式将能量项从二次方降低为一次方。

但是,狄拉克知道,所谓的完全平方式,真正的形式应该是(A平方 AB BA B平方)也就是说,2AB的真正含义其实是(AB BA),所以狄拉克就联想到矩阵代数,因为矩阵代数中,AB并不等于BA,如果能够找到一种矩阵,可以让AB BA=0,那么前面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这样的矩阵叫做厄米矩阵,于是,狄拉克找到了四个厄米矩阵,用它们作为动量-能量关系式中的系数,于是,经过一些数学推导,金光闪闪的狄拉克方程式出现了。

但是,这能证明狄拉克方程式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毫无疑问,狄拉克方程的的确确是拼凑而来的,而且的的确确与一些实验符合的很好。那么,那四个厄米矩阵究竟隐含着什么秘密?为什么必须要通过厄米矩阵这一魔术手段,狄拉克方程才会焕发光彩? 还有,为什么薛定谔方程在单粒子,低速状态下精确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而一用到多粒子,高速状态下就不再那么精确了?为什么?不要想当然地告诉我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相对论效应,我们那个失败的克莱因-高登方程同样是薛定谔根据洛仑兹协变关系推导出来的。

狄拉克方程同样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无法解释负能量,虽然他提出了狄拉克之海的假说,但这个假说其实同样是蹩脚的。

现在,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那就是,我们的物理学家们既没有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又没有看清相对论的错误之处,所以才会导致现代物理迷雾重重。 我告诉大家,薛定谔方程并非像教科书上讲的那样,没有解释电子的自旋问题,实际上,电子的自旋问题已经隐含在薛定谔方程之中,只不过物理学家们缺乏对量子世界的正确理解,视而不见罢了。

薛定谔方程的确是描述单粒子的,这意味着什么?请记住,根据我的时空解析理论,这意味着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单一时空系的,这个单一时空系可以被认为是某个绝对时空系,这样,在时空解析三角形中,这是一个单独的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虑任何相对性关系。

而多粒子的关系,意味着那是多个时空系之间的关系,根据时空解析理论,多个时空系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时空系之间的解析运算,也就是简单的勾股定理二次运算。

同理,高速状态下的粒子不适用薛定谔方程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不适用,而是因为高速或者速度本身就意味着时空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就不再是单一时空系了。

这样,时空解析理论完全解释了为什么薛定谔方程在计算单粒子的时候会如此精确,而在计算多粒子或者高速状态下就不那么精确了,原因就是时空解析理论中的时空的理解,这可以归结为我的大统一时空解析方程式。

我以前说过,相对论只不过是碰巧,撞大运般地得出了一组正确的结果,但它的本质是错误的,我在这里仔细解释一下: 时空解析理论认为,观察者自身的时空系是一次解析,任何不同于观察者自身的时空系全部都是意识的二次解析,二次解析的素材是一次解析中的时间坐标,所以,时空解析理论中,不同时空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映射关系,而不是线形关系。

但是,洛仑兹协变是一种线性关系式,这与时空解析理论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在数学上是不兼容的,两种对世界的理解比有一种是错误的。那么哪种理解才是正确的呢?这需要看这两种理论哪种能与实际观测符合得好,哪种理论不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来。

我们先看实际观测,巧合的是,尺缩、钟慢、质量效应、引力-时间效应,相对论和我的时空解析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竟然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我的时空解析理论先于相对论被物理界所接受的话,那么同样可以精确地标定GPS卫星定位,同样可以预言引力红移,同样可以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换句话说,凡是相对论被证明是正确的部分,我的时空解析理论同样可以正确地推导出来,而且形式更简洁,逻辑更清晰,如果认真理解的话,就连中小学生都不难掌握。

既然通过物理界的实验验证暂时无法分辨究竟哪个理论才是正确的,我们看看究竟哪个理论自身没有逻辑矛盾。 时空解析理论完全逻辑自洽,毫无逻辑矛盾,这是理论本身隐含的因素,因为时空解析理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而是有着形式逻辑分析的公理体系支撑的,必然没有任何逻辑矛盾。

再看看相对论,一个双生子佯谬就可以彻底击垮它。 而且,时空解析理论预言了光速有两个,观察者自身时空系的光速和其它时空系之间的相对光速,这是形式逻辑分析的必然结论。

而相对论就可笑了,相对论测量光速绝对不敢校正标准钟和坐标钟,因为两地的距离相等,只有光线传播所用的时间相等,光速才能恒定,这是小学数学常识。

相对论认为,光速不随任何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即光速不便假设,可笑吗?并不是太可笑,但却是有一点很可笑,那就是,两地的时间流逝的快慢并不相等,这竟然是通过相对论自己的假设推导出来的。

既然两地的时间流逝并不相等,那么我们测量光速时,应该将两地的时钟调整到同步才对,我们假设用调整到同步的两地时钟测出的光速是C0,而不调整时钟直接测量到的光速是C1,智商大于猩猩的任何人都知道,这两个光速是不一样的,因为距离相等,时间不相等,而 光速=距离/时间。

这样必然出现两个光速,完全符合时空解析法的预言。 但是相对论可就惨了,相对论假设,在“任何”参照系中,光速不变,那么,调整与不调整时钟明明就是两个不同的参照系,光速变没变?我们的观察认为光速确实没变,因为那就是同一束光对不对?但是,我们的数学却认为光速变了,而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参照系的不同。

这就证明了,相对论的数学基础实际上并不支持相对论的假设。

至此,相对论的大厦轰然倒塌。中微子超光速的实验结果必将证明我的时空解析理论才是真理,因为中微子超过的速度一定是C1,绝对不是C0。 那么,为什么相对论同样可以得出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呢?因为那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

我前面说过,意识对时空的二次解析是一种非线性的映射关系,本质上是用了观察着自身时空系的一部分素材解析出来的,它是非线性,记住,是一个非线性跳跃过程,之后就完全变成了线性关系,所以时空解析理论的任何时空系,本质上都符合欧几里德几何而不是非欧几何。

相对论忽视了这种非线性映射关系,企图用线性变换来描述非线性映射,其结果必然是预言了那个荒谬透顶的时空弯曲,因为在相对论中,只有时空弯曲了才能得出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结论。

但是大家想想,有时空弯曲所引出的矛盾还少吗? 回到狄拉克方程,看看那四个厄米矩阵,我们首先就会联想到一个词,拼凑,通过拼凑,狄拉克方程才能解决那个非线性映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那个方程式符合试验结果。

再看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同样是一大堆的拼凑,但是结果仍旧是差强人意,因为只要遵循严格的数学推导,那么非线性的映射关系必将与任何线性的数学推导产生逻辑矛盾,而化解这个矛盾的手段在本质上是没有的,但是在形式确实存在,那就是无休无止的拼凑,拼凑出来之后再去添加解释这种拼凑的假设,而这些假设由于其错误的本质最终必定不能自圆其说。

因为解释拼凑的那些假设如果是对的,那么拼凑所用的数学一定是错的,反之亦然。

所以,薛定谔方程是描述单一时空系的波动方程,必定可以解释单一粒子的任何行为;需要解释多粒子行为时,根本不需要引入狄拉克方程(虽然引入狄拉克方程的确可以解决问题),只要用时空解析三角形进行勾股定理运算即可;而狄拉克方程的计算确实是正确的,但其对量子世界以及时空本质的理解已经错得没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