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博士陈远辉近况 郴州:“蛇博士”陈远辉的传奇人生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蛇博士,我们是慕名而来的."7月5日,科技日报记者到达郴州莽山烙铁头蛇重点保护基地时,"蛇博士"陈远辉正被一群家长和孩子围住.6月30日,科技日报"今日头条"订阅号报道了"我国莽山再现珍稀蛇种",引起广泛关注.7月2日,科技日报"今日头条"号跟踪报道了珍稀蛇种的发现过程和科研意义,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前后两篇报道阅读量总计达80万人.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珍稀蛇种发现人."蛇博士"陈远辉扎

“蛇博士,我们是慕名而来的。”7月5日,科技日报记者到达郴州莽山烙铁头蛇重点保护基地时,“蛇博士”陈远辉正被一群家长和孩子围住。

6月30日,科技日报“今日头条”订阅号报道了“我国莽山再现珍稀蛇种”,引起广泛关注。7月2日,科技日报“今日头条”号跟踪报道了珍稀蛇种的发现过程和科研意义,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前后两篇报道阅读量总计达80万人。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珍稀蛇种发现人、“蛇博士”陈远辉扎根深山,献身科研精神的钦佩和赞扬。为此,科技日报记者深入莽山,独家探访陈远辉的传奇人生经历。

实际上,莽山的吸引力,除了旖旎的风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就当属这位传奇“蛇博士”,和他发现的我国第50种毒蛇、濒危野生动物莽山烙铁头蛇了。

1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第一批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的14个物种数据,莽山烙铁头蛇数目仅在430至502条之间,且数量呈下降趋势,是名符其实的“蛇中熊猫”。陈远辉,“蛇中熊猫”的野外研究第一人。

行医偶遇弃医护蛇

陈远辉是远近闻名的“蛇博士”,但这个博士与众不同。他毕业于郴州卫校,学的全科医生。中专学历的他,因对蛇类研究的特殊贡献,获评林业高级工程师。“蛇博士”,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来莽山前,陈远辉在郴州蛇类防治研究所从事蛇伤治疗与研究。他并非天生不怕蛇。但11年工作中的“蛇交情”,让他已经不怵蛇了。

在他决定来莽山从事医务工作时,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院士赵尔宓等蛇类专家给他“捎”了项任务:莽山生物种类繁多,很可能会发现新蛇种,请他顺道留意和关注。

1984年的一天,陈远辉收治了一位被蛇咬伤的重症病人。这位莽山护林员在山上进行森林抚育时被蛇咬到。让陈远辉奇怪的是,一般送诊及时的病人,治疗后好的较快。但这位病人却治疗了差不多一个月。病人的描述让他更为好奇:咬人的是一条大型毒蛇,三角形头、全身绿色、尾巴白色。

对蛇种极熟悉的陈远辉困惑了:眼镜王蛇是黑色、竹叶青绿色体型却不大、五步蛇大却为褐色,且是方块花纹.....他敏锐的感觉到,这应该是一种未知种类的毒蛇。

从那以后,陈远辉开始利用休息时间,上山寻找这种蛇,却始终未遇到。直到五年后的一天,他获悉有蛇贩子抓了两条毒蛇要售卖,赶紧骑车前往。一看,正是病人描述的那种蛇。确实应该是个新种!

在那个珍稀蛇类交易不算违法的时代,陈远辉不得不花了家里原打算买冰箱的400元钱,买下了这两条珍贵的蛇。那会儿,他家每月总共才100元左右的收入。后经成都等地专家鉴定,确认为我国第50种毒蛇——莽山烙铁头蛇。

就这样,陈远辉走上了蛇的保护、繁殖与研究之路。在莽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30多年中,他发现了莽山烙铁头蛇与莽山陈氏后棱蛇2个新蛇种。他开始不定期上山考察,研究莽山烙铁头蛇的习性,调查它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数量。

在陈远辉不懈的研究、人工繁殖,并与当地林管部门、老百姓共同积极的保护下,莽山烙铁头蛇从最初的300条左右,扩展到了2008年冰灾前的600至800条间。

截至目前,他发表了40余篇有关论文。在历时20多年的业余调查,和3年的专项调查中,陈远辉行程万余公里,足迹遍及莽山每一平方公里,发现莽山烙铁头蛇的分布范围仅在100平方公里左右,证实了这是一个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生物蛇种。他有关蛇类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国际保护组织IUCN/SSC制订《红色保护名录》的重要依据。

他对莽山烙铁头蛇的人工繁殖于1994年获成功。至2003年止,他把成功孵化出的近百条幼蛇,放归了保护区的核心区,有效保护和扩大了莽山烙铁头蛇的野外种群数量。人工繁殖研究的科技成果,在2005年通过了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填补了领域空白,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有明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重要学术价值,具重大国际影响。”

这些成果,也使得莽山烙铁头蛇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为莽山烙铁头蛇的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进无人区科考只为寻它千百度

2008年,我国发生了罕见的大冰灾。那一次的冰灾,给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破坏。

冰灾过后,山区雪刚消融,陈远辉就开始在莽山烙铁头蛇分布的重点区域,一寸寸的搜寻。一年多时间里,他仅发现并救治了一条受伤的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现在还有没有、有多少莽山烙铁头蛇?陈远辉心里没底。他告诉记者,他从文献中获悉,其他专家对莽山烙铁头蛇的解剖研究中,证明它带有原始特征,说明千百万年以来,这种蛇在莽山便有分布和生存。经历了第三纪、第四纪冰川的莽山烙铁头蛇,应该不会那么容易灭绝吧?

“我必须去无人区科考。”陈远辉说。

2010-2011年间,他先后组织了两次人数在30人左右的无人区科考。科考中,他们遇到了短尾猴、野鸡、平胸龟、蝾螈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碰到了竹叶青、伪蝮蛇、乌梢蛇、普通烙铁头蛇等毒蛇。但为期一礼拜的第一次科考中,他们对莽山烙铁头蛇毫无所获。

第二次科考,到了第六天,他们也并无收获。科考最后一天的下午,因拉肚子没力气,他和一位科考人员走在了队伍的最后头。从溶家洞往崖子石走得快到顶的时候,他们异常惊喜的发现了一条莽山烙铁头蛇!这条蛇正盘在离路边不到2、3米,离地面1米高左右的树干上。

“我统计过3年进山考察莽山烙铁头蛇,平均进去48次,才有1次发现的它的几率。可见它的珍贵。”陈远辉说。

冰灾后,每年陈远辉都进行不定期野外考察,也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共同联合调查考察,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杂志》、《蛇志》等权威刊物上,他们发表的调查文章称,莽山烙铁头蛇约在400-500条间,说明这一种群数量在冰灾后,已慢慢恢复。

“这几年,我不断发现莽山烙铁头蛇,又三次发现方花丽斑蛇,不仅证明了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也说明我们有能力保护好这些野生动物和植物。濒危物种对生态平衡的维持、生态价值的承载有重要意义。今天的濒危物种,大多是具重要经济价值,可为人类直接利用的物种。它的濒危也主要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研究濒危物种,有利于科学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意义重大。”陈远辉说。

九死一生为伊憔悴终不悔

“我被莽山烙铁头蛇‘吻’过9次,两次差点死了。”陈远辉回忆起这两次生死鬼门关体验,清晰的仿若昨天发生。

2000年7月26日,他第8次被莽山烙铁头蛇咬。

那天上午,他正在给一条喂养了三年的莽山烙铁头蛇喂食。这是一条相当于人类60岁年龄的蛇。因为蛇只吃活物,陈远辉只能把鸡、猪肉等食物剁好,通过漏斗灌进蛇肚中。

喂食中,有人无意中踩中了蛇尾巴,大蛇“怒”了,拼命挣扎起来。抓住蛇头部的陈远辉感觉已控制不住蛇了,赶紧大吼其他人从蛇居中出去,却丝毫没想到自己的危险。

那一刻,这位“蛇痴”想到的竟是不能直接甩了刚刚吃饱肚子的蛇,担心会导致它胃穿孔而死亡,尽管那是他唯一可能不被咬的方式。他轻轻的把蛇放在地上方松手。蛇扭头就连咬了陈远辉两口。第二口咬在了他左手虎门上。

“被咬虎口,按老说法就是遇到了对头蛇,我当时觉得我活不成了。”陈远辉还匆匆交代了遗言。

2003年8月18日,陈远辉第九次被咬。当时,他正在放生一条野外捕捉到的幼蛇。放生过程中,幼蛇扭头咬到他的左手中指。

与蛇打了一辈子交道,陈远辉十分清楚“黄金生死自救3分钟”。可这三分钟,竟被他的痴迷给耽误了。“那是我第一次发现的野外幼蛇。我觉得很珍贵,想放生时候拍它的第一手照片和录像。”

错过了黄金自救3分钟,还未下山,陈远辉已经半昏迷了。回家后,他手指出血不止,毒性从手指一直蔓延,肿到了胸部。

“真是痛到骨头里和心里了。”陈远辉说。三天昏迷,领导已经开始安排写悼词了,陈远辉又奇迹般的从死神手里取回了自己的性命,不过他永远失去了左手的中指。

“这辈子,我是注定要和它们相守了。”陈远辉说。

他还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希望能建立一个野外生态蛇研究基地,对莽山烙铁头蛇进行“无线电跟踪”研究,观察蛇的野外繁殖过程,以利于更好的保护和拯救这种濒危物种。“我们还没有蛇在野外繁殖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半野生状态的一手资料。”陈远辉说。(科技日报 今日头条 通讯员 慧友 刘从武 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