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与儒家 《文心雕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首先,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文心雕龙·序志>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认为,儒家经典应该是后世作文的典范和榜样.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尚古,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刘勰的思想基础我们能十分容易地找到其论文的倾向性,以"通变"来说,他认为:"练青濯绛,必归蓝篟,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

首先,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文心雕龙·序志》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认为,儒家经典应该是后世作文的典范和榜样。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尚古,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从刘勰的思想基础我们能十分容易地找到其论文的倾向性,以“通变”来说,他认为:“练青濯绛,必归蓝篟,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可见,刘勰论文虽然折衷,但目的十分明确,即要“矫讹翻浅,还宗经诰”。这有力地说明,在其看似折衷的思想中亦有侧重,即强调以尊古、尚古思想倾向为特征的“通”。 其次,刘勰言“通变”,是针对“宋初讹而新”以及“弥近弥淡”的文坛状况而找到的矫弊之法。

魏、晋以来,文学挣脱了儒学的桎梏而开始自由发展,其结果导致了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和对思想内涵的摒弃,文学趋向于浮华,正如刘勰所言:“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文学的自由发展,虽然从形式到内...查看全部>>

首先,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文心雕龙·序志》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认为,儒家经典应该是后世作文的典范和榜样。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尚古,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从刘勰的思想基础我们能十分容易地找到其论文的倾向性,以“通变”来说,他认为:“练青濯绛,必归蓝篟,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可见,刘勰论文虽然折衷,但目的十分明确,即要“矫讹翻浅,还宗经诰”。这有力地说明,在其看似折衷的思想中亦有侧重,即强调以尊古、尚古思想倾向为特征的“通”。 其次,刘勰言“通变”,是针对“宋初讹而新”以及“弥近弥淡”的文坛状况而找到的矫弊之法。

魏、晋以来,文学挣脱了儒学的桎梏而开始自由发展,其结果导致了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和对思想内涵的摒弃,文学趋向于浮华,正如刘勰所言:“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文学的自由发展,虽然从形式到内容、从创作到理论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就预示着脱离儒学精神已久的文学要向儒学回归,而刘勰正是这种回归的倡导者。

他认为,当时的作家之所以竞尚浮华,是因为忽视向古人学习,从而造成文坛颓风斯煽。于是,他引桓谭的话强调要学习古人:“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在他看来,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变”必先“通”,因此他对“通”,即师古十分重视。

第三,“通变”明确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刘勰认为,学习与继承前人须与创新求变结合起来,没有继承的创新会导致“竞今疏古,风末气衰”。

他通过列举自西汉枚乘至东汉张衡五人的辞赋作品,强调创作要相因而变。他认为,五人的作品“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实际上,历代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经创新而形成时代特点的,只是不同的时代,继承与创新的侧重点不同。刘勰认为,惟有在“通”的前提下求“变”,才能虽变而不衰。刘勰的“通变”重点在“通”,“变”是在“通”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通”是原则,“变”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