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红人小川id】重走小川东道之金山——古道悠悠寄乡愁

2019-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前,重走小川东道进入第六站--金山镇.金山镇前身为大堡乡,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重庆市内另一乡重名,改名金山乡,以辖区明金(心)山而命名.1993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时独立成镇,正式命名金山镇.该镇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为主,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石材之乡"的美称.[快手红人小川id]重走小川东道之金山--古道悠悠寄乡愁境内约8公里的小川东道是智凤至重庆段的支路,由扎营坳的方向入境,经刘家大水井.张口石湾.石塔塔.幺店子.伸田坎,而后过铜梁.璧山,最

日前,重走小川东道进入第六站——金山镇。

金山镇前身为大堡乡,1983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重庆市内另一乡重名,改名金山乡,以辖区明金(心)山而命名。1993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时独立成镇,正式命名金山镇。该镇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为主,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石材之乡”的美称。

【快手红人小川id】重走小川东道之金山——古道悠悠寄乡愁

境内约8公里的小川东道是智凤至重庆段的支路,由扎营坳的方向入境,经刘家大水井、张口石湾、石塔塔、幺店子、伸田坎,而后过铜梁、璧山,最终到达重庆。古时行人众多,随着成渝高速等公路的贯通,该路逐渐没落。

尽管岁月变迁,金山镇境内的大部分古道却依稀保留着当年的风貌。行走于此,无论是古道边的老井、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亦或是乡民们淳朴、友善的民风都仿佛每个人记忆中故乡的味道,心中郁积的淡淡乡愁也慢慢疏散开来。遥想当年,来往的异乡人亦会有感于此。

通过这段古道,便可来到“石踏踏”

荷田中的绝美古道

从智凤街道出来,顺着扎营坳的方向一路向前,行至水口村3组时,一段200多米、掩映于荷田的古道便呈现在眼前。

这段由石板铺成的道路,四周是一望无垠的莲荷。在荷花盛开之际,古道被荷花环绕,目之所及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偶有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二姐就嫁到这边,小时候去她家经常走这条路。”领路人——金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赵宗其说,“那时候一到夏天,这两边是绿油油的水稻、高粮、红苕。路边随时可以听到鱼儿在稻田里的欢跳,下雨天还可以在路边和水凼抓鱼、捉泥鳅。”

后来,随着村民陆续外出打工,许多田地日渐荒芜。去年,村里有人将附近的土地承包下来用于种植莲藕,才使得这一带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沿这条路没走多远,赵宗其停下脚步,转入一条小路,兴奋地指着草丛中的一口水井说:“这口井就是刘家大水井,以前过路的人都知道这口井。”

这口水井井口处由石头砌成,石面凹凸不平,上面摆放着一个供行人饮水用的碗。

73岁的夏福顺讲,大水井年代久远,且常年有水,从未干涸。原水井旁边有一棵大黄葛树,过往的纸吊二、担担客(担草鞋、鸡蛋下重庆,担红纸、草纸上安岳)都要在此乘凉,喝两碗凉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67岁的村民夏均良说,很多年前,附近几个大队饮水都依靠这口井。井口处的碗自来有之,期间饮水碗出现破损,村民又会换上新的,供路人饮水所用。而这一行为也不经意间透露出村民们对路人最大的善意,也为这条古道平添了几分人文之美。

而今,黄葛树和川流不息的人群随着岁月的更迭消失在记忆中,偶有路人经过,或是附近劳作的人们仍会用碗舀水喝,饮用后的碗也被完好地放置于原处。

“石踏踏”段寻找古道

“石踏踏”前忆古地貌

继续向前,穿过渝蓉高速涵洞,便来到张口石湾。张口石湾得名于路旁一块有缺口的巨石,该石形似张开的大嘴,“虎视眈眈”地立于古道旁边。

走出湾口,是一段约20步的石梯,该石梯保存完好,是小川东道最好的见证。接着,路过斜石坝,便来到“石踏踏”。

赵宗其介绍,“石踏踏”是旧时小川东道上人们歇脚的一个节点,至于名称的由来和具体地点却不甚清楚。向附近村民询问,亦无人知晓。

然而,在天河村2组,与村民程昌中无意间的闲谈中却意外获知,平日里所说的地名“石踏踏”,或许称“石塔塔”更为准确。

“我家现在的这个位置就是以前的石塔塔的所在地。以前听老辈人说,从安岳过来担纸和煤的人都会在这里歇息,这里还卖凉糕、茶水。”程昌中说,“现在安岳很多上了80岁的人都知道这里。”

至于为何应叫“石塔塔”,程昌中听家中老人说起过,本地多岩石,以往此处有一块近4米高的石头,石头外形似塔,故而得名“石塔塔”。解放后,掀起农田水利修建的高潮,这块石头也被用来修建渡桥。

“‘石踏踏’以前确实修过渡桥,这个说法应该是准确的。”曾参与镇志编纂的赵宗其也表示赞同。

航拍下的“幺店子”

远近闻名的凉水井

从程昌中家旁的小路出发,小川东道绕过他家屋后继续向前延伸,随后进入一段逼仄的石板小路。沿小路向前,挨李家院子附近的古道旁有一口水井,井水因冰凉闻名。

“只要是上了年纪的都晓得这口凉水井。”村民龚成碧说,“这条路上以前有很多到自贡挑盐和挑红纸到安岳的担儿客,他们从这里经过,都会到凉水井舀凉水喝。”

据龚成碧称,凉水井的历史有上百年,水源充足,曾是附近村民的主要饮水源。井水冰凉,曾有村民在夏季运往集市售卖。

“那时候夏天没得空调、冰箱,电扇都少见,喝冰凉的井水、用井水洗脸就是最好的消暑方式。”龚成碧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人家中有了空调、冰箱,喝上自来水,凉水井因此逐渐被人淡忘。

在龚成碧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来到古道旁一斜坡处,扒开杂乱的枯枝杂草,最终找到了这口曾被大家熟知的凉水井。

由于常年鲜少有人来此,井口早已爬满了杂草,拨开杂草,可以看到井内水源依然充足。

“以前用水都靠这口井,真的好得很,就算遇上大天干都有水,要好好保护起来。”龚成碧说。

难忘幺店子的“黄锅巴”

继续向前,在去往背堡、崔家岩的路上杂草丛生,难以行走。辗转之下,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小川东道金山镇内一个重要节点——幺店子。

来到幺店子,早已不见当年的模样,曾经店子的位置如今变为村民胡华甲养鸡的地方。仅剩下一小段古道遗留在村民院坝附近。

幺店子原有三间屋,曾有人在此开过饭店和客栈。往来于小川东道上的担子客常常在此落脚休息,生意十分火爆。店内出售的“黄锅巴”,受到众多食客的欢迎。

赵宗其说,所谓的“黄锅巴”是一种锅巴米饭,制作方法大致是将米饭在锅中烘烤至金黄色,具体是否添加调料不得而知。这样制作的米饭口感干脆、米香浓郁。

被杂草掩盖的凉水井

“幺店子的黄锅巴,去不吃转回来都要吃!”胡华甲说,以前从安岳过来担纸的担子客多,很多人中午过此都会吃金黄色的锅巴饭。有的人上午过来这边装好纸,下午回去的时候会到店里吃锅巴饭,足见当时“黄锅巴”的魅力。

从幺店子出来,走过伸田坎,小川东道在金山境内基本结束。而旧时的人们至此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经过铜梁、璧山,最终到达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