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第一季】读《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点感悟

2019-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读书的期间也做了些划线标记,并利用自己的理解去做了或多或少的笔记.但问题来了,当按照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每读完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去实施的时候,发现读完的内容差不多已经模糊了,如果不是对照着目录,恐怕都无法想起来,我还读完了这么多章节的内容.[罗辑思维第一季]读<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点感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写就忘"吧.才发现,如果真要大致把书中的内容弄懂,每一个大章节都应该写读书心得,甚至是大章节内的小版块都应该读完了有所感悟,只是碍

在读书的期间也做了些划线标记,并利用自己的理解去做了或多或少的笔记。但问题来了,当按照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每读完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去实施的时候,发现读完的内容差不多已经模糊了,如果不是对照着目录,恐怕都无法想起来,我还读完了这么多章节的内容。

【罗辑思维第一季】读《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点感悟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写就忘”吧。才发现,如果真要大致把书中的内容弄懂,每一个大章节都应该写读书心得,甚至是大章节内的小版块都应该读完了有所感悟,只是碍于读书速度,把这事给耽搁了,到头来读完后,再想去整理当时的心得,已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罗辑思维第一季】读《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点感悟

都说读完一本书是要有所得的,这本书虽然叫做“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也看似是让读者去做一位在如今这个复杂、相互影响、不确定性非常强的互联网社会里的明白人,然而,就个人而言,读完了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明白”。

【罗辑思维第一季】读《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点感悟

但也不是说一点也没有收获,在读书的过程中,庆幸自己还是一些观点和分析上产生了共鸣,并把这些共鸣做了标注,想来简单的回顾下我的所得。

【1】不同阶层的每一个人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理解都不一样。

在书中第一章《个人崛起的力量》中的第二大节里拿大英帝国举例时,其中的一个小标题《是败亡还是转型》中提到:

这是我对这本书里的第一次划线注释:

说来也有意思,这个当时本能的感悟收到了好几个读者的点赞,虽然无从考究他们点赞出于何种目的,但对于罗胖这句话,我确实如注释所想。

自2008年毕业分配到现如今的工作单位后,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起先的“初出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也已经消失殆尽,经过在这个典型的国有大型企业里调换了几个工作单位后,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领导、同事、合作伙伴,甚至是较大的工作环境的变换,都让我感受到了重复的一点:每一个人对待工作的理解都不一样。

在第一个单位遇到了合作公司的底层机修维护老班长,他对待工作的出发点非常单纯,就是把手头上的一点工作干好,管理好班组不出安全问题,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每天的工作,动机非常单纯,人更是淳朴。作为外协单位的班长,他就不会过多的关心我们公司的发展,人员的变动,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大学生或是基层年轻管理者,是迟早有一天要离开这里,而他因为熟悉这块土地,如数家珍的说出任何一块车间设备的维修情况,手上掌握一门维修的技术,最多也只能在这个小圈子里“跑动”,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就是一位非体制内,却又因为生活寄宿于其他公司,在我们这个国有企业的一名基层打工管理者:简单的工作,简单的活着。

过了两年,公司采用内部轮换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我也被调入到了另一个分厂,虽然从事的是一样的工作内容,但因为这个分厂它可是我们整个公司的利润版块最大的输出基地,也是公司得益于发展壮大并不断建设分基地的品牌保证,同样也是各路人才流动的市场。

在这里我就遇见了一位跟我同年分来的大学生,他所学专业并非化工类(企业为化工产品为主),且最初也并未分到这个分厂,而是在上一级的职能部门里,从事管理考核工作。但早在同分来公司一起军训时,就听大家讲,他有背景关系的。

后来他从最初的考核部门,直接调到总经理办公室,担任总经理的秘书;接着掉到这个分厂从事倒班工作,一年的时间在这个分厂换了三个工段;接着又调入到了公司的营销部门,现在已经是该分厂产品的营销总经理。

通过接触,他人并没有因为有背景就颐指气使,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客气,而且还很认真的对待他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当时很多小伙伴们下班后喝酒就常在一起牢骚:TMD,这年代,有关系有背景的就是牛X,比我们至少少奋斗十年。开始我也这么片面的理解着,但后来随着年龄、工龄和眼界的增长,我越来越认为这种认识太片面了。

那些有背景但不争气的“公子哥、公主妹”比比皆是,他们用这父母或上一代积累的财富和权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肆意的挥霍。但也有一类人,不论家庭背景是否好坏,都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份工作和每一位见到的人,正当下流行的一句话:比你优秀百倍的人,本来可以靠颜值、靠背景来享受当下,但他们偏偏就不安于现状,还在不停的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收获,去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一位在国企公司内,借着“有利的踏板”,用了不到几年的努力,成功转型的一名仍在成长道路上的未来星:努力的工作,不断成长的活着。

【2】有属于你的“成功”吗?

在书中《创业去》章节“发现你的太平洋”中,利用“麦哲伦的创业史”来分析创业思路提到:

当时读完这段话,对照自己现阶段的情况,忽然心里有种莫名的感触。可能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对成功的理解比较肤浅,正如罗胖所说,我还仅仅只站在前两个十年面前,身后还有两个十年,按照他的说法,四十年应该体现了大部分人的职场生涯。

对照自己的20岁,我是“成功”的,因为有且不止一位师傅,愿意把他的一些本事告诉我,当然,他并没有把“一身”的本事“传”给我,但从每一位师傅内心真诚的告诫教导里,我依然学到了很多包括做人、做事的技艺。

回到30岁,2017年分管我们公司的副总亲自提携,并在他的办公室敦敦教诲今后的工作,还不光这些,每每在偶遇中见到他,总能从他期盼的口气谈话中,把新的岗位和工作放心的交给我,是希望我能快速的成长,在公司的关键领域里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价值。

可能两个十年的“成功”放在其他很多人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我仍然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梦想,常怀感恩之心,继续努力,希望在在今后二十年的路上仍有“成功”,不断前行进步。

【3】提高认知能力,走出思维枷锁,做一个明白人。

整本书的最后,罗胖发表了他的两个生存信念,虽未曾悟出,但仍可以作为今后可借鉴的信条:

文末最后一节“怎么当个明白人”,罗胖从最开始把大家普遍认为的因果关系举了很多的例证,无非就是最终想告知所有人,你所看到的东西深浅是因为你认知水平高低,你所理解的因果关系,也是建立在你的认知水平上产生的羁绊,如何能够身处“不幸的环境”避免不幸,唯有提高认知能力,突破集体或社会的思想绑架,才能在这个不确定的互联网社会下不断成长,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