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芸养生】严世芸:中医养生贵“和”

2019-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贯穿于万物中,渗透于我国百姓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其实,"和"在中医养生方面也有明确体现.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有动有静.劳逸结合.阴阳协调.形神共养所形成的最佳境界称之为"和",养生贵和.[严世芸养生]严世芸:中医养生贵"和"中医养生对"和"的追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和"."天人和"主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贯穿于万物中,渗透于我国百姓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其实,“和”在中医养生方面也有明确体现。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有动有静、劳逸结合、阴阳协调、形神共养所形成的最佳境界称之为“和”,养生贵和。

【严世芸养生】严世芸:中医养生贵“和”

中医养生对“和”的追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和”。“天人和”主要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天人合一,这是养生理论的根本。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说过,人和自然,人事和天事,人道和天道,和则吉,背则凶。董仲舒也强调“循天之道”,“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严世芸养生】严世芸:中医养生贵“和”

二是重视生态和谐。《春秋繁露》中说,“乘阴阳之资,以任其所为,故为恶愆人力而功伤,名自过也。”指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这就是过错。

三是强调“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这是《内经》当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人气应根据五运、六气、四时、阴阳而生长收藏,这就是天和。人的整个生长过程要跟自然环境保持高度一致。

【严世芸养生】严世芸:中医养生贵“和”

“天人和”的养生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强调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与自然的变化规律协调统一,这是天命延年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心身和”,即修身养性、身心平和。道家养生追求的是“致虚极,守静笃”,主张清静无为以达到人体的心身和谐。佛家也讲修身养性,以无我的超然态度取得境界,这就是身心平和。周敦颐认为,无欲则身心平和。

“身心和”为什么能够使人长寿呢?主要是身心平和可以使气血畅通。《内经》说道:“其心调和,五脏不受邪”。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描绘了精神因素的致病性。嵇康的《养生论》中有句话叫“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守之以一”就是说要调节情志,避免喜怒哀乐损伤人体的健康。

第三是“饮食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谨和五味,骨气以精,长有天命”。《内经》当中有一句话叫“五味入口,阴阳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乘,神来自身。”同时还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当今很多养生都强调素食,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应该“谨和五味”,饮食应以五谷、五果、五菜、五畜等为主。如果五味偏食,五脏就会失调。过酸、过咸、过甘、过苦、过辛,都会造成气血、筋脉、五脏的受损。饮食既要全面调和,还要饥饱适度。孙思邈在《千金方》当中提到“常带三分饥”,反对膏粱厚味。

第四是“动静和”。适度的体力、脑力和房事活动可使人的气血流畅、筋骨强健、神思敏捷、身心和畅,但必须做到形劳而不倦。《内经》中提出“五劳”——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可伤血、伤气、伤肉、伤骨等,所以说,过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主张动静协调,动要适可而止。综上所说,“动静和”是养生的不二法门。

第五是“治疗调和”。《内经》当中所论的养生以及“上工治未病”,就是强调把握时机,了解即将要出现的某种失和倾向,及时地给予调整,使得我们不病而保持健康的和谐状态。

总之,“失和”是导致人体非健康、生病甚至死亡的原因,“和”理所当然就是养生、防病治病的总原则。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