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婷混血儿子照片】“后刘亦婷时代”的多元多彩

2019-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多年前,一个叫刘亦婷的成都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猛然之间就能够轰动全成都,进而轰动全国.而现在,笔者的三个同学的女儿分别考进了牛津哲学系.剑桥数学系.麻省理工机械系,大家习以为常,不再稀罕.同事的儿子上初一,期末考试一结束,就被送到美国去参加一个夏令营.[刘亦婷混血儿子照片]"后刘亦婷时代"的多元多彩大家视作平常家事,偶尔议论之.当下的教育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多元和开放,我们今天约请了几位去往世界各地的中国孩子书写他们的大学生活,他们的见闻和经验能够给我们一扇窗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

十多年前,一个叫刘亦婷的成都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猛然之间就能够轰动全成都,进而轰动全国。而现在,笔者的三个同学的女儿分别考进了牛津哲学系、剑桥数学系、麻省理工机械系,大家习以为常,不再稀罕。同事的儿子上初一,期末考试一结束,就被送到美国去参加一个夏令营。

【刘亦婷混血儿子照片】“后刘亦婷时代”的多元多彩

大家视作平常家事,偶尔议论之。当下的教育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多元和开放,我们今天约请了几位去往世界各地的中国孩子书写他们的大学生活,他们的见闻和经验能够给我们一扇窗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心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自然和正常。这,能否可以称为“后刘亦婷”时代?

【刘亦婷混血儿子照片】“后刘亦婷时代”的多元多彩

翌文

本版均为新华社图片

另一种深邃邈远

□宽容

2003年高中毕业,我毅然选择到北京念大学,那时认为北京天大地大,连夹杂着粉尘的干冷空气都被我诗意成古旧的豪气,我也心甘情愿折服于那种触不到够不着的复杂与庞大。2007年我以年级前三的资格保研,心里有些飘飘然,我继续想象着邈远的梦境,妈妈却在搜集那些貌似名不见经传的信息,说其实香港读研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刘亦婷混血儿子照片】“后刘亦婷时代”的多元多彩

对香港的了解当时只停留在港片的模糊印象中。我查遍香港几所著名高校,最想报考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的比较文学硕士。通过紧张的准备和申请,我如愿考上张教授的研究生并拿到全额奖学金,放弃了北师大的保研资格,来到香港城市大学。

开学之初,几次拜会张教授,我就感到多么庆幸。那是我目睹另一种层面的邈远与深邃,在这个热闹却粗浅的年代,我有幸见识这位承受过时代苦难却以傲岸尊严和赤子热忱为人、治学的古典学者。这也是从2007年到如今,我师从张教授力求修炼的一种气质。

来港已经四年,从粗犷到细微,对香港已有道不尽的感情,也怀疑今后若走得更远,是否还会遇见如香港般的城市。香港的便捷不只限于荟萃东西的物品,更在于她以富豪巨贾般的豪爽,提供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我常想,是否愿意读书除了来源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也许还有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坦诚。

因为香港的宽容,我得以吸收浓厚的文化养料。文字为我还原了逝去的年岁,让被遗忘和淡忘的人事、历史开始点滴整合,而我从中读到时代的荒谬、命运的无常、物非人非的凄惶。

竟是香港这个常被讥笑的“文化沙漠”让我结庐人境,逐渐品出人生的苍凉,也让我于此学会保持内心的笃定。精巧的学生宿舍楼外是青郁群山,山顶时常掠过细雨流云,隔天又烧成一炉晚霞,车马喧嚣之外,有此温婉、壮丽、得以悦目山居的日子,自是难得。夏日雨后,蛙声一片,“聒噪”在静谧的夜晚,反而成了浑然天成的和谐。

习惯了作为自由港口,香港以吞吐万吨的大度贯通里外,融汇中西,更以满满自信接纳、展示世界的多样文化、万种风情。学校安排多国学习交流机会,北美北欧常是热门首选;暑期更有国际组织招聘义工,背包去东欧、南亚、西非的人或许又有另一番体验。

香港的学生很早就培养了国际视野,面对大事小事、纷纷扰扰,有一种内在的从容和相对平衡的眼光,在激进的纪念日也能保持秩序和理性。但有时被快捷丰富的信息资源宠坏的眼中,也会有见惯不惊的淡漠。

香港人是出名的精明,而精打细算的博弈背后却有对规则的敬畏,所以打起交道也简单直接。在规则比人更成熟的地方,生活便有明确的指向和安全感,人际交往自然少了些怀疑和焦灼。香港已是心智圆熟的社会,步调典雅,事事到位,更以不张扬的姿态,在风云突变的世界,坚守民族的核心价值。

香港的大学承担深度育人的责任,创造透明、公平的环境,又以丰厚的条件兼容并蓄世界各地名师,共同守护象牙塔的纯净庄重和知识的鲜活。

被戏谑的“弹丸之地”常有大手笔。我所在的香港城市大学每年的“城市文学节”,是一个不仅保持了品位、更给每位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任何名人的机会。在记忆的空白或断裂之处,再绘如烟往事,再续大江大海。大学的行政机构为服务机构,在明晰的规则之中,以高效为原则,文书工作的精确与周全已进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境界,极少有资源、精力消耗在空泛冗杂的事务之中。

于是学者得以潜心治学,而像我这样的学生,在惊叹香港的严谨、透明之时,也明白在这个对等互助的社会,我并非只是一切优越条件的享受者。对香港不加掩饰的挑剔指责,一直是香港人深层珍惜香港的方式,这种淳然的亲缘,将会是我今后记忆中悠远的缠绵。

一年蜕变 化蛹成蝶

□郎捷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在美国这一年的生活,那就是“蜕变”。每一分钟流逝,我都在悄然改变。

在国内,我完成学校的作业后就什么也不管了。是对课程的敷衍,还是对自己未来的敷衍?以往的我,不想去分析也懒得分析。每天了无生趣地重复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小考、周考、月考、期末考……每天写作业到凌晨一两点,12点完成是有神仙庇佑。成绩单发下来,无一例外地悲剧。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像被套牢的驴子,在无情的鞭风鞭影中推动沉重的磨石。

2010年6月,我独自乘坐飞机,离开父母和温暖的家,远赴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德尔菲学校读高中。学校分小班制,每年级有一至两个班,每班不超过15人,对应一个老师。上课时老师不讲课,不懂才问老师。学生在图书馆领取所学课程的书及一份学习报告,根据报告指示,完成与书本知识结合的任务。

每完成一个,签上姓名与日期。老师时刻观察学生的进度和学习状态,制订更贴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学完一门课程才去考试,每个人考试的时间不一样,考试结果有两种:通过和未通过。未通过就继续考,考到通过为止。考试时注重知识的运用,不仅仅是懂了就可以了。

随着阅读面不断扩展,我的词汇量愈来愈丰富。在学习了培养思维、管理等能力的课程后,我变得自信果断起来。

美国人崇尚自信,我们初去那里太谦虚,会被误以为是庸才。有次我在校内厨房做义工,厨师问我会不会炒鸡蛋,我谦虚道:“会一点点。”厨师二话不说,转向另一位女生,问了同样的问题。那女孩毫不迟疑地点头。结果她去炒鸡蛋,我被派去刷碗。我目瞪口呆。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问题还没问完就说“Yes”,唯恐回答慢了,技术性的差事会被人抢走。

这所高中没有作业,每个周末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轻松无比。我们学生每天要做一小时义工,每周末做3个小时。我刚开始做义工时总是哭丧着脸,也偷懒,解散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一个老师劝我:“既然无论如何也要做,为什么不怀着乐观心态去做呢?你负面地看待劳动,难受的人只是你自己。

”我目睹她心情愉快地在学校大扫除时帮忙,很累却笑得满足,很惭愧。人要学会服务社会,要有劳动意识。其实我们把学校的环境弄好了,就是让自己的环境更干净。

一年前的我,五谷不分,对生活常识漠不关心,偶尔去买葱也会闹笑话。我刚到美国时,本想买条丝瓜,拿回来切好了才发现是黄瓜。通过一年做义工,我学到很多,会做甜点、煎牛排、刷墙、刷马桶、园艺等。我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分开发和体现。

日程表很紧凑但却充实、舒适。在这儿我感觉不到国内教育的压力,有时也懈怠,该学习时想玩游戏,但我仍督促自己。没人逼我学习,我明白自己真正该做什么,责任感改变了我学习的态度。这对过去的我而言,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蜕变。

其实学习主要是看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我有一个同学去了澳洲,每天不思学习,上课睡觉,只在中国同学的圈子中打转,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而不自愧。所以说,出去念书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关键还是在于“自勤”。

我初到美国时不习惯外国人的语速,很害怕讲话。班主任与我讨论学习目标,她风趣的言谈使我逐渐放松,不再忐忑。现在我和外国朋友对话就像和国内朋友交谈般自然了。

以前,我总觉得上哈佛耶鲁很难很难,现在视野广了,眼界宽了,也更自信了。“心有多高,就能飞多高。”我不想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一年的所见所闻,让我感觉梦想离我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也让我有了拼搏的勇气,从一个稀里糊涂过日子的米虫,变成了独立自强的蝴蝶。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天,我能舞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们的荣誉准则

□周倚天

我就读在佐治亚州的一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它的教育理念跟一般的大学稍有不同:对学生修养的提升十分看重,相对而言,对学生的职业培训比较少。学生在校期间必修各个学术领域的课程: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科学、带实验的科学、数学、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体育,都必不可少。

这样“强制性”的要求,让学生踏出自己学术的“舒适区”,去领略其他学科的魅力,让我们有机会尝试自己没有想过会喜欢的科目,找到真正的所爱。

除了广博的涉猎,学习深度也很重要。大二结束的时候,我们便会根据前两年的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规划,定下一个或两个专业。接下来的两年中,对专业的研习除了课堂学习,还会跟着教授做研究课题、实习、出国交换学习。

科学专业的同学通常会选择跟随学校的教授做研究,社科学科的同学会寻找毗邻大城市里的企业实习,人文学科的同学多会把握住出国游学的机会,到意大利亲历巴洛克建筑的魅力,去法国目睹艺术的浪漫,远渡重洋领略另一个国度的风采。

记得到学校时,刚开学没两天就是新生的宣誓仪式,大家签名保证会遵守荣誉准则。学校十分看重这个荣誉准则,同学们也因为签署了荣誉准则而感觉很骄傲,相信其他人也都遵循了荣誉准则,因而对校园中的任何人都很信任:贵重物品随意摆放,即使丢失了也会有好心人送回;宿管不会每天检查留宿客人的情况,相信大家都会遵守规定。

荣誉准则最好的体现,便是我们学校的考试制度。许多小考都以家庭考试的形式完成,教授把试卷装在密封的信封里交给学生,在信封封面上写好考试要求,比如是否开卷、完成的时间、能否使用计算器等。学生按照写好的要求完成考试,在试卷上签名,承诺自己遵守了荣誉准则,最后将完成的试卷装回信封,在封口处再次签名,表示自己无愧于荣誉准则。这样既减轻了我们考试时来自环境的压力,又避免了在课堂上考试占用授课时间。

期末大考的制度更是对荣誉准则的最高致敬:在考试周内,由学生自行安排考试顺序。考试周内,每天至少有两个时间段可以考试,上午9点至12点、下午2点至5点。考试开始前,学生到试卷发放室去领取一门科目的考卷,领到装在信封里的试卷后,根据考试的性质(开卷或闭卷)到相应的楼层(开卷楼层或闭卷楼层)去考试。

这样的考试制度很受同学欢迎,压力很小,感觉自己掌握着考试的节奏。时间安排十分灵活,有时甚至可以在一个时间段考两门。但也有同去的中国同学担心,随着近年来学校中国学生增多,作弊甚至漏题现象的出现,学校荣誉准则的优良传统会被动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信任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回归初衷

□周小罡

从一个留学生,到回国进入职场,成长过程中有太多阵痛。每当遭遇挫折,我多次想到了“初衷”这字眼,它好像一直伴随着我近6年独自在外的孤独感。而这6年的学习,又恰恰滋养了我性格中比较坚韧的一面。

去英国第一年秋天,在拉夫堡大学预科,学习轻松,日子滋润。爸爸认为那样学习不具有挑战性,他在网上查到华威预科有比较适合我的专业,希望我能去华威大学看看。我去到华威,学校安排老师带我到处逛了逛。说实话,比起拉夫堡大学,这里的专业、排名更具诱惑。

但我一打听,心里就打鼓了:只要在华威预科毕业,英国排名靠前的好大学都能上。可关键是,华威每年能毕业的学生(尤其是留学生)不到40%。我把情况和自己的犹豫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句话就把我问倒了:你就不相信自己就是那40%中的一分子?

我转到华威大学预科学社会学。很快我就遭遇了下马威:那一年,社会科学课程共设了五门课,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英语,排课密度很大,刚开始接触这些课我感觉特别吃力,尤其是英国政治。在国内成天跟王菲张信哲的歌打交道,现在天天接触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涂尔干的劳动分工论、撒切尔主义(指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加上语言似是而非,每天头都是大的。

政治学老师Dave对自己也对别人要求很高,穿着整洁,不苟言笑。Dave曾是华威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负责华威大学预科的教学与管理。

Dave的每次课我们都正襟危坐,生怕漏掉内容,紧张可想而知。有一次课快结束时,Dave不经意跟学生们闲扯了几句,说他每天回家无论再累,也会和太太至少聊天30分钟。Dave在台上又比又划跟我们讲他和夫人的对话,学生们马上兴奋起来。

这位老师乍一看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但从这个细节看,他不是那么不近人情。我开始试着跟Dave交谈,向他请教自己搞不清楚的东西。我们的课程都是以论文来考核学习成绩,一个学年的预科课程进行到五分之一时,要求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

第一次考核的5门课里,我的政治学最差,这令我对自己非常失望。Dave在论文的评语中告诉我,他认为我还没有真正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也没有真正用心写这篇论文。

他说,“如果你把上课当成在听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也许更能帮助你理解那些看起来非常费解的政治事件。”嘿,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个严肃的学科,好像真的很受用,我一下子开了窍。政治这么枯燥的东西通过故事传达出来,加上Dave生动的比划、表情,我开始喜欢这门课。每次在电话里跟妈妈津津乐道的全是政治课老师讲的东西,我甚至打算大学报政治学专业。

临近申请大学时,和Dave面谈。我打算申请华威大学的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但我从小就对学习大众传媒非常向往。我请Dave根据我的学习情况给我一些建议。Dave老师在摆谈中,突然做了一个飞机起飞的手势,笑眯眯地说:“我看到你这一路的学习情况,是一个渐渐上行的趋势,你能够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找到让自己热爱的原因,这非常好。

”Dave这番话让我大受鼓舞,这个飞机起飞的手势,既中肯又包含了对我的期望。我后来申请大学时报了两个我喜欢的专业。

预科的收获,让我在后来5年的学习中受益很多。现在,每当遇到困境时,我都习惯性地想到当初Dave给我的建议:对所做的选择,找到一个让自己喜欢的理由。这就是一种回归“初衷”的方式。

经历龙卷风灾

□刘骥

2008年3月的一个星期五晚上,一场龙卷风突然横扫亚特兰大市区。虽然事后没有大规模人员伤亡,但很多高楼和市政建设遭到破坏。我就读的佐治亚州立大学正坐落在市中心,自然首当其冲。往日繁华现代的都市,此时满目疮痍,一片狼藉。虽然之后两天是周末,全校没有任何教学活动,学校仍然进入了紧急状态。

当时我住在学校的研究生公寓楼里。风刚停,宿舍楼的警报响起,大家被疏散出公寓大楼,到旁边一座建筑的地下一楼等候。已经习惯了“跑火警”,好些同学只穿着睡衣和拖鞋,以为不久就会回自己的寝室。这一次与往常却不同,等了好久都没有能回去。

大家三五成群地就地坐下。这栋楼里的中国学生不到10人,也都围坐在一起,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风中见闻:楼下公园里那棵两人都无法合抱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公园里的流动厕所整间被吹上了天;一辆小汽车在风中像直升机一样旋转着升起,然后垂直地重重落下来,变成了一堆废铁……

夜里快1点,出现了校方的人,他首先对大家的合作和等候表示感谢和道歉,然后讲述了宿舍大楼10到14层被破坏的情况。并告诫我们,未来几天内还可能有暴风雨,在学校排查评估整栋楼的受损情况之前,大楼将被封锁,研究生公寓的所有住户将被转移到本科生宿舍楼暂住。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时吃药的同学,可以在15分钟内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药,然后校车会把大家直接送到本科生宿舍楼(其实只需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

到了本科生宿舍楼,每个人需进驻的房间、应领取的钥匙、卧具等都已准备好。我被安排到一套三居室的套房,我的房间是这套房里的一间空卧室。校方在套房门上贴了一张条子,告知套房里另外两位住户:“由于紧急情况,将有xx入住,谢谢你们的配合和支持。

”原来,在我们等待、闲聊的几个小时里,学校已做好了所有这些工作。第二天一早,通过室内广播,校方将我们转移的同学召集起来,每人发了两天的餐券,马上组织同学们分批、定时回公寓搬自己的东西。

随后用校车组织大家去就近的超市购物,并且提醒大家经常查收自己的学生邮箱,最新消息会通过那里公布。之后两天,我陆续收到校方的多封电邮,有说明公寓大楼的破坏和最新评估情况的;有要求全校师生在学校处于紧急情况时尽量避免周末回校园活动的;有为疏散转移的同学提供免费心理辅导信息的;还有的则告之疏散转移的同学,如果未来三天有考试,校方可以向授课老师出具证明缓考……

其实,我们研究生宿舍楼的破坏并不严重,可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学校还是采取了搬迁措施。令我感叹的,是经历这次风灾的整个过程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