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李富友 李富友——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的人让梦想悄然破灭,有些人则悉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会成真的人身上. --威尔逊李富友,男,1973年3月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他的工作围绕荧光成像领域的科学问题而展开,综合运用有机合成.配位化学.稀土化学.纳米技术和显微光学,合成新型的发光材料,用于生物成像研究,有效地提高成像的信噪比,实现特定底物的

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的人让梦想悄然破灭,有些人则悉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会成真的人身上。 ——威尔逊

李富友,男,1973年3月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他的工作围绕荧光成像领域的科学问题而展开,综合运用有机合成、配位化学、稀土化学、纳米技术和显微光学,合成新型的发光材料,用于生物成像研究,有效地提高成像的信噪比,实现特定底物的选择性荧光示踪。

近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近5年来,他在各类国际前沿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在神奇的生物世界中,有一种荧光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们灿若群星;随着科技的发展,总有一天,它们将走进手术室,点亮我们的健康人生。面对显微镜下这种荧光生物的多姿多彩,李富友会经常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一个怀揣着梦想的男孩,踩着海边的礁石,凝视着夜空,期盼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七彩梦在漂泊中诞生

晨曦中,一个小男孩趴在母亲背上,睁开迷蒙的双眼看着眼前的世界,微风吹拂着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稻田。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浙江台州农村,种植稻谷是这里农民们的生产主业,一到秋收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割稻子、晒谷子。

把收割好的稻谷细细地平铺在地上,晒干后开始脱皮,可以防止大米日后的霉变。在李富友的记忆中,父母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些金黄色的稻谷进行的,他们在各个村子间奔波,用竹子编织装稻谷的箩筐、晒稻谷的竹席、清扫稻谷用的簸箕和扫帚。3岁前,李富友生活的关键词就是"漂泊",他由母亲背着在各处借宿度日。

上小学后,他被母亲安排寄宿在外婆家。那里的生活同样清苦,为了改善伙食能吃点荤的,瘦瘦的少年李富友经常与外公一起去钓鱼。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书本始终如同磁石,吸引着少年的目光,母亲读懂了孩子的心思。小学毕业后,李富友考上了乡里的初中,可是才读了3天,"消息灵通"的母亲坚持将儿子转学到宁波市象山县泗洲头镇上念初中,原因是那里的师资和学习环境要更好一些。

当年,他们一家租住在离海很近的一间小屋里。夏天,天热蚊虫叮咬,好学的李富友就把脚泡在盛满水的盆里看书,巧妙地躲过蚊虫的袭扰。因为小屋离纺织厂很近,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他就将细铁条弯成半圆,两端绕上棉花当耳塞防止噪音。

高一时,李富友全身心地迷恋上了化学。化学,一个多么神奇的学科,不同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再给予一些外部条件,就可以产生全新的物质。聪颖的他在浙江省各类化学竞赛中屡屡获奖,并加入了浙江省奥林匹克竞赛集训队。在那里,集训队的老师给他展示了更美的化学世界,每次赛前额外实验课上的内容,让李富友欣喜不已。

一个夏日,到杭州参加集训结束后,李富友乘车回到了象山,但此时天色已晚,赶往泗洲头镇的末班车已经没有了。李富友选择沿着海岸步行回家。1个多小时的沿路风景,已经化为他心目中最美妙的人生景色:落日余晖照耀下的大海,完美动人;海天相接处还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大海披上了一层红纱;温柔的海风轻拂海面,海水泛起涟漪,涌起碎浪。

渐渐地,落日褪去,深邃的星空和微波涌动的大海出现在他的面前。在李富友眼中,大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他一路前行,向大海诉说着自己的梦想。他多么期望有一天,能走进那个神秘的化学天地,探寻出更精彩的美妙世界!

梦想在呵护中飞扬

1991年,身背简单的行囊,李富友踏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于1902年,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里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选择北师大的原因很单纯,除了优秀的师资力量,这里还有补贴可拿,每个月51元的"工资"可以大大减轻父母的负担。

在学海中,他心无旁骛,如海绵般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个学期,他的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很快,他开始跟随教授们做一些基础实验,郭建权教授特别喜欢这个寒门弟子。在郭建权教授的耐心指点下,大四时,李富友在《化学教育》上刊发了自己第一篇论文《CO2化学》,这带给了他莫大的成就感。从此,他更加渴望能够早日实现自己在化学领域的学术梦想。在收获学业成果的同时,他知难而进、勇于求真的精神也浇灌出了爱情之花。

1994年,李富友被系里列入就读研究生保送名单。而此时,他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状态。走在美丽的校园中,他思绪万千。他多么想继续学业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又让他无比担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给他家的生计带来了巨大冲击,父母的手工竹编生意清淡了很多,妹妹还在上学,那个远在浙江的家时刻让他牵肠挂肚。

如果能早点工作,无疑可以让渐渐苍老的父母少操点心。李富友的情绪变化被他的两位导师金林培教授和郭建权教授看在眼里,两位导师热情地鼓励他坚持学业,并给予李富友以经济上的资助。

北师大化学系的杨春琪老师告诉李富友,对于经济问题她会全力帮助他度过暂时的难关,希望他安心继续学业。杨老师在李富友本科阶段就给予他很多勤工俭学的机会,不仅让李富友给自己的女儿做家教,还为他创造其他勤工俭学的机会。

正是这些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李富友能坚持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而女友石梅更理解他的心情。在石梅眼中,李富友是个悟性高又能持之以恒的人,他感情细腻,凡事都考虑得很周到,无论是能力和人品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

她鼓励李富友坚持学业,自己则暂回云南老家从教。4年后,石梅考回母校化学系读研,非常支持李富友的科研工作。

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李富友的母亲去世。之后的几年,家里的经济状况跌到谷底。年老多病的父亲连自己最擅长的竹编手艺也不能做了,妹妹上学的费用让他为难,正在科研路上勤奋探索的年轻人心情特别沉重。他的几位老师又伸出援手,陆续借给李富友几万元钱,却绝口不提归还的时间期限。就这样,李富友度过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难关。

向着梦想全力冲击

2000年是李富友科研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北京大学黄春辉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黄春辉院士长期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不仅是海内外知名的化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热爱自己的学生,富于奉献。

在黄院士眼里,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导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自己的学生带到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她的课题组以新颖的研究方向,深深地吸引着年轻人。读博士期间,黄春辉院士已经是李富友的合作指导教师。

伯乐相中了千里马,在黄院士的悉心调教下,李富友的科研工作突飞猛进。在北京大学期间,他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简单的材料合成拓展到光电子器件,从溶液体系拓展到纳米结构。

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他既能"单兵作战",也擅长于"团队合作",这使得他在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黄院士还安排他参与课题组的管理,这为他今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后,李富友留在北京大学任教。2003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先进材料研究院",李富友在黄院士的推荐下来到复旦大学。

时光如梭,转眼间10年过去了。在复旦大学的10年,对于李富友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里,他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863项目"等,开始了全新的"上转换发光生物成像技术"研究。

这是一种高灵敏、非侵入式、在线实时的活体可视化示踪技术,在2008年之前,这个方向在国际上几乎是空白点。李富友的科研工作就是综合运用稀土化学、纳米技术和显微光学,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从新材料的开发、成像仪器搭建到动物成像应用,他的科研团队在"上转换发光成像技术"研究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推动了上转换发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光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这10年中,妻子石梅见证了李富友的科研攀登之路。他在学术上力求完美,在家里除了吃饭就是工作,电脑几乎不离手,经常是深夜1点以后睡觉。和李富友并肩在复旦工作的易涛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对这位师弟评价很高,她眼中的李富友是一个简单、低调、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对科研非常执着,思考科研问题非常完整。

李富友心底唯一的愧疚是无法好好照顾年迈的老父亲。父亲不习惯上海的生活,执意要回到浙江农村老家生活,他只能托老家的妹妹和亲戚照顾老人。

造就更多的科研梦想

除了自己追梦,李富友还在全力地造就更多梦想。每每见到稚气未脱的学子,他都有一种怜爱的心态,在他们身上依稀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他希望大家共同造就更加绚烂的科研梦想。

在李富友的科研团队里,有近20位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眼中,李老师是个完美的标杆式的学者,勤奋钻研,温和低调,又关爱学生。冯玮是李富友老师的助手,2011年来到复旦大学工作。在冯玮眼里,李老师是他见过的最有责任心的老师。

只要不出差,不管有多忙,李富友都会抽时间和学生讨论工作,一次次进行具体的指导,还会将科研感受和体会无私地与学生分享,并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学术空间,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科研工作。冯玮说,他经常收到李老师在半夜1点修改的论文。来复旦工作仅2年,冯玮已经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5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冯玮还告诉记者,李老师培养的学生中,已经有9个在高校任教授和副教授了。

即将去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的博士生刘倩,对李富友充满了感激之情。刘倩说,李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言传身教,悉心地指导她,点拨她,在生活中也全力帮助她。2011年五一长假,刘倩突然高烧不退,李富友得知后,心急如焚,赶忙帮她联系医生救治。

每次到李富友教授课题组采访,记者发现时常会有学生敲门。后来听大家解释,记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富友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他在办公室,欢迎学生"打扰"。

在学术界,特别是理工科,很多研究生在谈论中都会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在李富友看来,这是一种无法让人接受的关系。自己的大学时代,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关怀,如汩汩清泉滋润了他的心怀,也成就了他的学术成就。

对学生的培养是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新价值、回报社会的一个过程,学生是需要认真雕琢的"有灵魂、有思想的艺术品"。在李富友看来,指导研究生,就应该尽力地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知觉、认识、研究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科研的能力,还应该经常与学生探讨正确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并给予充分的空间为学生"造梦"。

在学生的眼中,李富友也并非一个只会读书的"老学究"。每周六下午,他都会和学生们一起组队到体育馆打羽毛球,来一场不是师生而是朋友间的竞技交流。有时候,他还会去游泳。"只有锻炼好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出现在科研比赛中。"李富友的"运动哲学"非常实在。

航船,还在扬帆前行

作为科学网的第一批博客作者,李富友对于科学的理解也是独到和深刻的。在李富友看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化学家作出的贡献在不断上升,而实际的学科地位则有所下降。在现代科学的熔炉中,化学家与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展开交叉合作,使得化学的边界越来越显得模糊;在化学边界模糊的同时,化学的前沿却冠以了生物学或者纳米科学的头衔,化学学科最辉煌的成果和名声往往会被其他学科占有。

如化学家们在核磁共振光谱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很多人都误以为核磁共振是物理学成果。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化学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富友希望更多高中生能明白化学的"品牌价值",能够走进化学科学的世界。

李富友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舵手",带领着一支近20人的学术船队扬帆远航,他们的目标是将荧光生物成像技术运用于手术导航。光学的穿透深度不太大,在临床诊断应用范围有限,但在临床手术中却大有用途。在未来的临床手术中,外科大夫极有可能借助新型的光学手术导航系统,看到过去肉眼无法看到的肿瘤转移情况和蔓延方向,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清除肿瘤组织。

从科研取得成果到成果转化,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仰望星空,又何来脚踏实地?即使前方波涛汹涌,李富友也决心要乘风破浪,全速前进。他期待着,期待着又一个梦想成真的瞬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