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三更半夜、午时三刻 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

2019-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更半夜.午时三刻--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追剧穿越至古代? 那你最起码得先学会个本领--分辨时间.以免到时听到"三更半夜.午时三刻"仍一脸懵--那就尴尬啦!其实,古代的计量,比你想象的更贴近生活![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三更半夜.午时三刻 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依据时.分.秒,就把一天24小时分清楚了,这种计时方法是实用的"舶来品".在古代,我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时亦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兼有古代的习惯称法.依次是:

三更半夜、午时三刻……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追剧穿越至古代? 那你最起码得先学会个本领——分辨时间。以免到时听到“三更半夜、午时三刻”仍一脸懵……那就尴尬啦!其实,古代的计量,比你想象的更贴近生活!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三更半夜、午时三刻 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

依据时、分、秒,就把一天24小时分清楚了,这种计时方法是实用的“舶来品”。在古代,我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亦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兼有古代的习惯称法。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三更半夜、午时三刻 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

顾炎武《日知录》载:“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三更半夜、午时三刻 你知道是现在的几点吗?

自北宋始,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将十二个时辰为二十四部分。接下来给大家分别列出十二时称的对应时间表: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晷面两面刻有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常常看电视剧里面经常说:午时三刻处斩。为什么呢?午时:按上文提到的,是十一点开始;一刻等于14分24秒,三刻就等于43分12秒。

午时三刻,按现在的计时方法,说的也就是11点43分左右。按阴阳家的说法,此时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之时。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因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罪刑轻者,可在正午或其他时辰开刀行刑,让其有鬼做。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

“更”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成夜班时间表。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也叫作五鼓或五夜。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之句。不仅如此,我们电视里常常看到打更人拉着个嗓子喊“三更已到,小心火烛”;太监们常常跟皇帝老儿说:“已经三更天了,该歇息了,皇上。”说的便是这个。

上面说了,古代使用滴漏来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的“点”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八点钟、九点钟含义不同。“一更”是现在的2个小时,也就是古代的“五点”,所以,古代“一点”的时间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里说:“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