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养几条最吉利 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

2019-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锦鲤生活在水里,水的管理对其养殖至关重要.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锦鲤的生长.水质清新.氧气充足,锦鲤则健康活泼;水质不好,锦鲤则容易发病.2015-2018年笔者在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养殖基地进行锦鲤水泥池养殖.根据近4年的生产实践,现就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总结如下.锦鲤养几条最吉利 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1过滤系统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滤系统的质量.过滤系统好.水质清新,水中的有害物质少.锦鲤则健康活泼.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观赏鱼养殖基地的过滤系统为自主设计,过滤系统分集污仓.沉淀仓.消化

锦鲤生活在水里,水的管理对其养殖至关重要。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锦鲤的生长。水质清新、氧气充足,锦鲤则健康活泼;水质不好,锦鲤则容易发病。2015-2018年笔者在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养殖基地进行锦鲤水泥池养殖.根据近4年的生产实践,现就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锦鲤养几条最吉利 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

1过滤系统

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滤系统的质量。过滤系统好.水质清新,水中的有害物质少.锦鲤则健康活泼。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观赏鱼养殖基地的过滤系统为自主设计,过滤系统分集污仓、沉淀仓、消化细菌净化仓和生物过滤仓等.在沉淀仓安装2根直径50mm的PVC管道.管道内安置2个气球,气球连接中央通气管道,通过气压形成动能.保障水泥池的水体循环.达到水体水质过滤净化的目的。

锦鲤养几条最吉利 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

2 养殖水体

锦鲤对养殖用水要求不是很高,通常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和山泉水等都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1-2001).都可以用来养殖锦鲤。使用自来水养殖锦鲤时,要特别注意除氯,新鲜的自来水要求放置3-5 d,或加入硫代硫酸钠1~2g/m3.

锦鲤养几条最吉利 锦鲤养殖日常管理技术

以消除水中的氯。使用井水养殖时,要注意检测水温,如果温差过大,锦鲤则容易生病,一般温差控制在1℃以内较好。由于井水清澈,通常缺氧,要充氧后使用.同时检则水中的pH值及是否含对鱼有害的物质,锦鲤较适宜的PH值为6.8-7.5。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将水样送有关部门检验.确认合格后使用。

3 水体溶氧充足

水中氧气充足(溶氧量一般不少于3-5 mg/L,基地正常溶氧量一般不少于8-10 mg/L)对锦鲤正常生长有重要意义。养殖锦鲤的水体要尽可能多些,充氧要足,通常使用气泵进行曝氧。由于养殖锦鲤的水泥池面积达16 m2,通过中央通气管道充氧.使气能从水底打上来,能够充分曝气.以保障锦鲤的正常生活。

4 科学换水

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需要对水泥池养殖用水进行更换.以保持养殖水质清新。夏季水温较高时。为让鱼生长更快.往往会加大投喂量,导致鱼的排泄量加大,水质容易变坏。如果换水不及时,鱼容易缺氧或生病。一般间隔10-15 d更换1次水,过滤系统好的话,可以每月换水1次.每次更换量是总水量的1/5。过多换水容易因水温、水质变化太大而使鱼致病。同时.换入的水要清洁.无有害物质,特别是使用井水或山泉水时更应注意。

5 饲料选择

鱼的营养基本上来源于饲料.每个生长期需要的营养有所差异。小鱼期(8一10 cm)是生长发育阶段,主要提供鱼体发育所需营养的成长料,饲料中动物蛋白含量在40%左右,颗粒不能太大一般投喂1-2号比较合适。当鱼苗长到10 cm以上,应增加少量的增色料,占喂料量的10%左右较合适。

当鱼长达20-30 cm时。是锦鲤生长的旺盛期,应投喂速长料,速长料的脂肪含量在38%-45%,以利于锦鲤的快速生长。速长的鱼在保色上要非常注意.

在喂速长料的同时.要增喂品质好一点的增色料,以保持其色斑艳丽。速长料适宜在水温高于25℃时投喂.低于25℃时投喂容易使鱼感染肠炎病和烂鳃病,此时选择含小麦胚芽的饲料较好。水温低于12℃,可以停食。

增色料在水温高时投喂效果较好。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添加剂混入饲料,如可以将一些抗菌素混人饲料中。以治疗细菌性烂鳃;将一些中药混入饲料,以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将一些有益菌混入饲料.以加快锦鲤的生长速度并改善水质。

6 饲料投喂

投喂饲料是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投喂量要适宜.投喂过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投喂过多,吃剩的饲料会污染水体,导致水体缺氧.败坏水质,锦鲤容易死亡。锦鲤适宜饲料投喂量是其体重的3%~8%。在没有称重的情况下,以约15min吃完的量为最合适的投喂量。如果不到15 min吃完,证明投喂量太少,下次投喂应适量增加;相反,说明投喂量太多.下次投喂要减量。

7 防病治虫

水泥池锦鲤养殖常见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三代虫、斜管虫和锚头骚、鱼组病等.细菌性病有烂鳃病、水霉病、白头白嘴病、烂尾病、肠炎和打印病等.应注意定期对水泥池水体进行消毒、杀虫.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