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蔡美儿的育儿故事】中国式养育 vs. 西方式养育:虎妈蔡美儿的教育启示

2019-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个周六下午,冒雨去听了虎妈Amy Chua的讲座.她风趣幽默,魅力十足.关于Chua的更多相关背景,可以翻到文章的第二部分 - 关于Amy Chua.第一部分:" 清单式"要点2011年Amy Chua 出版<虎妈战歌>,至今翻译成30种不同的语言.此书一出,华尔街日报登出 -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为什么中国妈妈超级厉害?),花街报纸真是标题党.[虎妈蔡美儿的育儿故事]中国式养育 vs. 西方式养育:虎妈蔡美儿的教育启示当天Amy

上个周六下午,冒雨去听了虎妈Amy Chua的讲座。她风趣幽默,魅力十足。关于Chua的更多相关背景,可以翻到文章的第二部分 - 关于Amy Chua。

第一部分:“ 清单式”要点

2011年Amy Chua 出版《虎妈战歌》,至今翻译成30种不同的语言。此书一出,华尔街日报登出 -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为什么中国妈妈超级厉害?),花街报纸真是标题党。

【虎妈蔡美儿的育儿故事】中国式养育 vs. 西方式养育:虎妈蔡美儿的教育启示

当天Amy Chua的邮箱爆炸,每小时收到约200封邮件。大部分是骂她对孩子太狠了,说她是魔鬼。她还被邀请到一个上百万观众的脱口秀节目:Today show.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Are you a monster? Yes or No?

视角:Perpetual outsider(局外人)

Chua作为一个二代移民,在美国出生长大,工作,养育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对美国的思考还是自己的育儿,她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

【虎妈蔡美儿的育儿故事】中国式养育 vs. 西方式养育:虎妈蔡美儿的教育启示

到耶鲁大学当教授以前,她曾经在华尔街的律所工作过几年。曾做过一个墨西哥公司上市的项目,当时她的工作是在招股书中写关于墨西哥的经济背景,私有化进程和发展等。当时Chua做了很多研究,交到老板那里。老板给的评价非常糟糕 - 写成这样是不会有人来买这个股票的。

【虎妈蔡美儿的育儿故事】中国式养育 vs. 西方式养育:虎妈蔡美儿的教育启示

她根据老板的要求重新写了,毕竟这是份招股书嘛。Chua不想浪费自己对事实真相的研究成果,把研究报告投稿到了一家学术期刊,顺利发表。这篇文章的发表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学术方面的机会。

她说自己能够从新的角度写墨西哥的经济问题,也是因为有“局外人的视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Chua提到自己的书 Day of Empire:How Hyp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ce - and Why They Fall, (关于历史上的大国兴衰,包括波斯,曾经的大英帝国,美国和中国等)。

写这本书她也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这些大国”潮起潮落“,演讲中她特别提到,纵观历史,大国兴起于开放,而衰落则始于封闭。(中美互相不了解的地方很多,在今天这个环境下,能够互相理解和包容特别重要。)

“中国式养育”强在哪?

什么是中国式养育?中国式养育是个泛泛的说法,指比较严厉的养育方式。根据我对美国移民家庭的观察,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比较重视学习。欧美国家的人在学习上相对放养一些,会更重视一些所谓的才艺。只是说的一般情况,不同的例子到处都是。

无论是在《虎妈战歌》这本书里,还是在现场,Chua都提到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她以严厉的方式养育是帮孩子为未来做准备,也希望孩子能够延续自己家族的优秀传统。

跟西方父母比,中国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中国父母很擅长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Chua在给孩子选兴趣爱好的时候,原则就是要有意义,非常难,并且能够往深里走。她非常感恩父母对自己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我们来看看是哪些?(这些是我根据她的讲座总结提取的,并不是她的原话): S 3 Rs.

Self- discipline: 自控能力,严格要求

她认为自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可能艺术家不同意?

(关于自律为什么那么难,有一本书叫做《习惯的力量》,也告诉你,要形成一个新的习惯,需要打破旧的循环,同时需要坚持执行新的习惯。)

Chua小时候考了90分,她妈妈会死死抓住那10分。而西方式家庭可能会表扬孩子考得不错:good job! (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式家庭都是如此) 她的父母总是相信她有能力做的更好。

这个东西方比较其实是很笼统的,我在工作中看到的自律的人东西方都有,反而没有明显的因为种族不同带来的差异。比如有的西方人同事自律到安排好年,月,日计划,每天就像一个钟一样运行。叹为观止!

Resilience 坚韧

坚韧也包括Hard working - 死磕,不轻易放弃。

如果仔细读Chua的《虎妈战歌》,会看到她不仅是个严厉的母亲,自己一直都是知行合一(Walk the Talk)。她早上五点起床工作,上午去学校教课,下午陪女儿上课,晚上练琴。忙乱中,有时出门后才发现自己穿了两只不一样的鞋。我可以想象她对自己生活像精密仪器一样的安排。

在她的网站读到一条读者留言,是一个出生在美国的亚裔写的。她很羡慕Chua的两个女儿,自己的母亲对自己也很严格,但是母亲没有像Chua那样在真正的细节上跟女儿一起成长和学习。

有本书The Talent Code: Greatness Isn't Born. It's Grown. Here's How. (天才密码:伟大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天才的养成,有三个要诀:深度练习 大师指导 点燃热情。如果按照这个要诀,Chua至少做到了前两个。

关于Resilience我跟20出头的小朋友讨论过,特别有意思。当外在环境已经比较舒适,你就得给自己找点苦头吃,才能练出resillence。比如在美国,就是通过运动死磕。弹钢琴和其他乐器也有相通之处。

Rebellion 叛逆

Chua的父亲蔡少棠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在科学方面很有建树。年轻时蔡先生不想继承家庭生意,在60年代飘洋过海到了麻省理工读书,是他们家的black sheep。(黑羊,指叛逆者)

在Amy Chua看来她的父亲爱冒险,有创意,思想独立。航海,新餐厅各种,他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去尝试。

有一年蔡先生带领全家到欧洲游学一年,每三个月换一个国家。比如到了德国,孩子们就到德国的公立学校,而孩子们根本就不会德语。蔡父对孩子们很有信心,认为她们都会适应的。(虎妈Amy Chua就是这么养成的。)

当Chua把自己的《虎妈战歌》一书跟自己的母亲分享时,蔡母说,Amy, 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写这样一本书。Chua说这本书的本身就是反叛。(在美国这个似乎流行“放养”的国家,严厉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写成书,昭告天下,不是反叛是什么?)

She is very bold! (她很勇敢!)

Reflection 5 new rules 反思和5个原则

Chua对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进行了反思,这5个原则是对美国的亚裔父母说的。她说自己在中国就会告诉大家,要让孩子多玩,不要总是学习。

因材施教,每个孩子天性都是不同的。

Chua的大女儿Sophia是个听话的孩子,在Amy的严厉督促和陪伴式学习下,Sophia钢琴弹到了卡耐基音乐厅。

Chua想在二女儿身上如法炮制。但是二女儿Lulu天生反叛,后来在13岁终于不想再拉小提琴了,而是转去自己喜欢的网球。其中母女二人有过多次反目,《虎妈战歌》就是当Lulu跟Chua在莫斯科一家餐厅翻脸之后,Chua开始写这本书,用了三个月写完。(似乎内心有个声音:你不听我的,我要告诉全世界我是怎么养娃的!全书写作的过程中,她一直跟女儿们讨论书稿。Sophia认为自己是个无聊的好孩子角色。)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进行选择。

她认为中国父母一般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比较窄,给孩子的选择比较少。社会对华人父母的刻板印象:华人父母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医生,律师,金融人士,IT人士。

而西方的父母,太容易允许孩子放弃。(这也是个刻板印象哦)

她建议华人父母要给孩子犯错的自由,但是别犯大错。对孩子职业和专业的选择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在自己的女儿上大学之后,Chua就完全撒手不管了。

当时Lulu要上大学之前,她的期望就是希望Lulu别被抓住(可能是开玩笑),她告诉Lulu, You need to be very careful. Everyone else may do the same, but you are always the one who got caught. (你要特别小心,大家可能都在干一样的事,但是你总是那个被抓住的。)

她的先生是犹太人,犹太人的家庭很鼓励发问,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据说犹太人小时候学Torah经,就是读了之后,不停的讨论,说自己的想法。(细节待印证)。从另外一本书《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启示》可以看到以色列这个国家的“提问”文化,即使在军队这种层级分明的地方,下级军官也可以挑战上级军官。这本书强烈推荐,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特别会讲故事,企业家式的创新和冒险。

她建议华人家庭多跟孩子讨论事情,多问孩子的想法。多理解孩子的角度,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我觉得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强加有害无益,孩子就是一棵树,压制只会让树扭曲。)

诚实无价!

这番话特别针对最近的美国大学招生丑闻而说的,用钱买大学入学资格,据说斯坦福的一个名额"卖"了650万美刀。

(看起来是常识,不在常识上犯错,需要有觉察力和自制力。)

鼓励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关于一定要上名校的“常青藤情节”,她建议不要纠结。比如今天哈佛大学申请,比她当年(80年代)申请的时候难多了。她自己的学生不少是哈佛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完全lost,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建议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爱好。

(如果孩子很少自己做选择的话,长大了面对人生更不知道该怎么选了。或者就是随大流,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也见过不少栗子,名校的确是能够有更好的平台和资源,但是名校只是人生的一段,不是目的。

以前参加过 《Getting Grit》的作者 Caroline Adams Miller的一个讲座。她曾经是哈佛大学游泳队的,从小一直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好学生。她小时候开始节食,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暴食症,甚至她的家人都不知道。她分享说自己去了哈佛之后非常迷失,除了父母可以有个哈佛大学的车牌框,她不知道上哈佛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后来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过程。

2006年的时候她去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了积极心理学的硕士。积极心理学创始人Martin Seligman就在宾大。广泛流传的哈佛幸福课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个课在网上就可以听到。

营造一个欢乐的家庭。

她觉得中国父母很多时候都太拘谨和紧绷,要多在家里创造一些欢乐的气氛。

(不知道是不是工作性质的原因,同事中幽默的人很少,反而是在上学的时候不少同学自带幽默感。)

要说欢乐,很喜欢拉美家庭,天气好的时候,在公园里经常有一家家的拉美人聚会,聊天,唱歌。以前有一家邻居是拉美人,有三个孩子,那时候我家老大经常跟他们一起玩。后来才知道,邻居是个单亲妈妈,是做cleaning lady的。实际上不少拉美人做的事情都是体力活,累活,比如清洁,割草什么的,但是这个群体整体上看起来幸福程度挺高的。

Reframe/context: 今天的大环境

60年代移民的处境跟现在很不同,现在的处境也很复杂,掺杂着美国各族裔利益的博弈等。

她分享了自己四年级的一个故事:因为Restaurant的发音很奇怪,被同班的男孩子取笑。她很委屈,回家告诉妈妈,蔡母的反应是:why you care about that stupid boy? China is the most prestigious, most ancient country in this world.

We invent everything. (你干嘛在乎那个愚蠢的男孩,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国家,我们发明了所有的东西)。好强悍的母亲!

即使今天作为耶鲁大学的教授,她也会受到歧视 (not surprisingly)。sterotype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你是亚裔女性,你就应该如何如何,或者你不该如何如何。

在美国的移民,特别是亚裔孩子,大部分在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都会有“我是哪国人”的挣扎。一方面不是完全的美国人,因为通常的美国人是白人-欧洲移民的后裔,或者黑人-非洲后裔。另一方面也不是中国人:只是看起来像中国人,内在都是美国的。还有父母来自不同国家的家庭,那么孩子就是独特的,从自己的父母身上传承了各自的文化。

当然今天的情况很不同了,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亚裔移民,而且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人整体在美国的地位也在变化。如果是早期的移民,孩子可能是整个小镇里唯一的亚裔。就像我们到一个新的公司希望融入一样,孩子也希望融入一个群体。如果是唯一的亚裔,要融入群体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关于融入和移民可以看这本书:Everything that I never told you by Celeste Ng.

关于Amy Chua

Amy Chua 的原生家庭: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个菲利宾华裔,因为不想继承家族生意,一心要做科学家,于是穿越太平洋到麻省理工读书。他就是Leon Chua (蔡少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穷留学生的年代全家在波士顿度过了两个没有暖气的冬天,波士顿可能跟中国的东北差不多冷吧。

( 关于蔡少棠,来自维基百科:生於菲律賓,祖籍福建泉州晉江塘東村,美國電機工程學者,現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y)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IEEE Fellow。他提出了憶阻器、蔡氏電路和細胞式類神經網路(CNN)等理论。

他被認為是非線性電路分析理論(nonlinear-circuit theory)之父。在他预测憶阻器存在的三十七年后,在惠普公司由R.斯坦利·威廉斯(R. Stanley Williams)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能工作的固态憶阻器。

蔡有四个女儿:长女蔡美儿Amy、二女儿 Michelle 、三女儿Katrin(斯坦福大学教授)和四女儿Cynthia(Cindy,一位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获得者)。長女蔡美儿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她是《虎妈战歌》(英语: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的作者。)

一家子牛人!

Chua家教极其严厉,家里只能说客家话,说一个英文单词就用筷子打一下手。

蔡先生当然希望女儿能够跟他一样做科学家,希望她能够考自己任教的大学,可以省学费。(看来当时UC Berkely的教授也不宽裕)。Amy偷偷报了哈佛大学数学系,蔡先生知道后勃然大怒,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哈佛大学也不错。(当时候80年代,Amy 1987 年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据Amy讲,当时的哈佛大学申请不像今天这般竞争惨烈。

我把草稿给朋友看,根据她的评论加上一点我自己的思考:Amy Chua的家族本身就有很荣耀的历史传承。她的家庭传统(蔡母)和反叛(蔡父)并存,严厉中带着温馨。而这种严厉又对应了Amy Chua在她的书Triple Package中提到的家族/祖先带来的荣耀感。就好比一个军事世家,也用很严格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后人希望自己的家族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辗转哈佛和成为法学院教授:

到了哈佛大学,Chua开始读的是数学系-满足她爸让女儿做科学家的理想,实在不喜欢就转去经济系 - 跟科学有点关系。后来还是不行,就转去读法律。

在哈佛法学院的课堂上,教授问Chua对讲课内容有什么想法。她很懵,因为作为一个典型的亚裔好学生她就是听老师的话,做好笔记,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她很对自己的想法“没有多想过”,上法学院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她付出了10倍于别人的努力。

哈佛毕业后到华盛顿实习,在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C. Circuit 实习,老板是Chief Judge Patricia M. Wald, 据Chua讲,Wald对她的影响非常大。

Wald是个很放松的人,跟自己的父母很不同。Amy当时的想法是去学校做老师。Wald告诉她,你什么都没做过,怎么能去当教授呢。也是从Wald这里她真正了解到了public service(公共服务)。后来Chua去华尔街做了四年的律师,但是她说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融入那个圈子。决定回到学界做教授,申请了100所学校,收到了100封拒信 ...

蔡父对她就此放弃申请教职,并不买账。反问才100所学校你就放弃了???蔡小姐又重整旗鼓,终于接到Bufflo Universtiy的聘书,随后杜克大学也对她伸出橄榄枝,因为其他申请者拒了杜克大学的聘书。(插播:杜克大学校园非常美,是我去过的很多东岸大学最美之一,普林斯顿,耶鲁都不错。据说杜克是全美校园最大的私校之一,另外一个是斯坦福)

跟想象中很不一样的Amy Chua:

讲座那天下着小雨,我因为开错了路,到了那里已经快要开始了,讲堂外排着很长的家长队伍,等着签名或者跟Amy聊天,她比我想象中要瘦小一些,而且看起来也不像“虎妈”。

(多年前我在港大去听一个讲座,在走廊就听到讲堂里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甜美的声音在讲一些讲座的规矩,关手机啥的。走进讲堂,原来是龙应台。我的天哪,她的声音跟我对《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作者的想象差太远了!!!)

上千人的讲堂都坐满了,还见到不少熟人。

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演讲能力,小小的一个人在一个那么大的台上,既有气场hold住,又能跟台下的人进行气场互动。

Chua讲的这些,可能你已经听了很多遍,但是会不会选择她这样的路?选择她这样的路,是不是又能走下去?

”虎妈“养育的底色:她来自一个菲利宾华裔家庭,有充满了冒险和反叛精神的父亲,和对孩子要求极为严厉且很传统的母亲。她的先生来自犹太家庭,年少的时候曾经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学习戏剧表演。她对自己的孩子养育无法复制,其实也不用复制。

养育孩子,或者跟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你自己被养大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想怎么去养大你的孩子,或者你会想学习你的父母,或者你想避免你父母掉过的那些”坑“。

你的家庭关系,跟孩子的互动。那些无形的看不见的力量,可能会对孩子有着更大和长远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的平常人来说,日子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就是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刻。

《无问东西》中有个细节沈光耀的母亲收到沈的家书后去看沈,沈母见到自己的儿子后表情欣喜,但是很快板下脸来,让沈光耀跪下,背诵家训: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出自颜氏家训)

母亲不希望沈光耀参军,只希望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自己中意的女孩子结婚,享受做父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