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年是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是按什么推算出来的?

2019-0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记录天体运动的符号系统,用干支组合来记录天体运动,到底是用什么干支来分别代表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呢?例如为什么2016 年是丙申年,而不是其它的年呢?从流传下来的历法看,目前的干支,论年.月.日.时的核心体系应用与预测实践时,若配一定的弥补技巧,是非常准确的.[甲子年是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是按什么推算出来的?但恐怕谁也不能搞明白是为什么2016 偏偏是丙申年而不是其它的年份,为什么把 2016 年论作丙申年就能算准,而其他干支就算不准呢,这是一个困惑当今易界的大问题,也有很多人觉得没

作为记录天体运动的符号系统,用干支组合来记录天体运动,到底是用什么干支来分别代表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呢?例如为什么2016 年是丙申年,而不是其它的年呢?从流传下来的历法看,目前的干支,论年、月、日、时的核心体系应用与预测实践时,若配一定的弥补技巧,是非常准确的。

【甲子年是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是按什么推算出来的?

但恐怕谁也不能搞明白是为什么2016 偏偏是丙申年而不是其它的年份,为什么把 2016 年论作丙申年就能算准,而其他干支就算不准呢,这是一个困惑当今易界的大问题,也有很多人觉得没什么意义,只要知其然照着用就行,但对命理研究深入后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牵涉到命理理论的根基。

【甲子年是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是按什么推算出来的?

按唐代杰出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乙巳占》中记载的“上元乙巳之岁,十一月朔,甲子冬至夜半,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俱起北方虚宿之中,合朔冬至以来,至今大唐贞观三年己丑之岁,积七万九千二百四十五年算上矣。”上古之人制历,以气温寒极欲升的那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的,这一天在天气为冬至,在地气为立春。

【甲子年是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甲子年是按什么推算出来的?

天气寒至为天气一年开始,地气寒至为地气一年的开始,上古之人制历以天气为准。上古之人制定历法,历法开始的第一天,一定是子时的中点恰为冬至点,从这天开始的年就是第一年,用干支之首配对叫做甲子年;第一月叫做甲子月;第一日叫做甲子日;第一时叫做甲子时;以后所有的年、月、日、时皆从此以此递推。

我们现在沿用的这一套干支万年历就是从那一年起开始累推下来的。

推到了2015 年,就只能是个乙未年而不是其他的年。古人制定历法时并没有现代那样精妙的科学仪器,只凭一些古朴的装置就能准确确定干支第一天,是需要下多大的功夫,多缜密的计算,多一丝不苟的精神方能做到,其科学精神足以令现代人胆寒(而不是汗颜)和惊叹!!!

有人会说了,按照四柱八字的排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根本不可能存在!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忽略了一点,上古之人制历以国之需要而立,以天气为准。台湾的大师就吴俊民先生就大力提倡按照古法将冬至换年柱这一观点运用于八字预测中,冬至日为太阳辐射最少的时刻,表面看起来这个新论似乎有道理,但是吴先生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参透天气地气之别。

如果弄懂了上面上元甲子的原理和天地之气的区别,那么正月建寅的原理也就好理解了。

每年分为十二个月,十二个月后,太阳经历了一个周期循环的过程,在太阳的不断辐射下,一分阳光对应于一分热,一分阴暗对应于一分寒,太阳辐射的变化,夏至日为最多最热,冬至日为最少最寒,春秋分阴阳平分,寒热平均,实际上这种说法一直只是反应了太阳光热的变化而已。

但是大地对于日照有一个吸热散热的过程。白天大地吸热积热,晚上则散热。如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吸收的热量逐渐增加,夜间则变短,散热减少,是以大地气温越来越热。

但是冬至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是昼短夜长,总体上说,仍是吸热少于散热,这就造成了一个大地积寒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5天。也就是45天后,地球所积寒的程度才达到45天前太阳辐射的光热程度。

夏季积热也是如此。我们把日光辐射称为天气,则大地积温称为地气,不难看出地气总是滞后于天气45天。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的分法,地气总是滞后于天气三个节气,一个半月,冬至为天气寒至,而三节后的立春方为地气寒至转暖的分界点。人生活在地球上,用四柱预测推人事命运,在四柱领域古人以地气的分界点作为年的分界点是正确的,道理已明各位命理大家和命理爱好者们无需长篇累牍的再做新论。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阐明,那就是既然正月建寅了,那么上元甲子的排法是不是变了呢?答案是没有变,仍然是按照上元甲子的方式来续推,而且这又牵涉到了一个四柱的一个基本原理的问题,那就是五虎遁元与五鼠遁元的来历,很多人又觉得是这是个现成的东西直接用就可以了无需深究原理。

究竟两首歌诀如何得来,为何“甲己之年丙作首”?而“甲己还加甲”又是为何?五虎遁元与五鼠遁元之间又有何关系?说出来可能有人都不相信,其实五虎遁元与五鼠遁元就是一个东西!当初是为了增加行业进入门槛而设的行话!他们却没想到的是搞得后代的不少行内人士都搞不清了!

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均按照60甲子无限循环。年月为一套独立系统,日时为一套独立系统。月的循环与日的循环无关。年、月的划分是按节气划分,这是天文学的范畴,因为天体的运行并不是十分规律,故每年、每月的时间间隔会有所差异。

月进12,年进1,即12个月为1年,主要以北斗星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定;日、时是有固定的时间间隔的,时进12日进1。年、月是天定的,日、时是人定的。月、时都是运行完12地支之后,年、日进1。古人开始创建的零点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子月中换年,子时中换日。

我们先把老祖宗的零点写好: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甲子年:甲子月、乙丑月、丙寅月……甲戌月、乙亥月(子年12月结束,接着该换年,乙丑年)

乙丑年:接着上面,丙子月、丁丑月、戊寅月……

大家可以从甲子、乙丑年看出,甲子年的寅月为丙寅,乙丑年的寅月为戊寅,这就是“五虎遁”的“甲己之年丙作首”;甲子年的子月为甲子,乙丑年的子月为丙子,这就是“五鼠遁”的“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所以,不管你是“五虎遁”、“五鼠遁”,原理都是按照60甲子不断循环,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背这些东西的。口诀背多了,似乎知识学到不少,但实际上让你摸不着头脑,越迷越远。

好了,题主要问的基本上是解答完了。

其实四柱的核心原理还有很多,如果研究明白了对预测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干支数理原理(天干为什么是十个?地支为什么是十二个?)、地支藏干原理(为什么地支要藏天干?而天干不藏地支呢?为什么地支藏的是那几个干呢?为什么地支藏干的个数不一样呢?)、天干五合的原理是什么呢?、地支刑冲迫害合会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干支作用关系的原理又是什么呢?纳音的原理又是什么呢?这些细节的原理理解得越透彻,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越强!

当初我花了很多心思琢磨这些原理及如何运用起来,要写出来篇幅很长足够写一本书,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把我对这些问题的所学所感所悟慢慢分享给大家,当然了,不一定正确,好在愿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