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原著】《骆驼祥子》的名著和电影

2019-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看完小说<骆驼祥子>,我又翻看了电影.看完电影,我觉得幸好看了原著,不然看不懂电影.看了电影,我觉得更懂小说了.先说小说吧.它与电影相比有这些优势,这是电影无法呈现的.第一.文字可以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细腻.比如祥子刚到城里来,他是一个年轻力壮.有理想.又富有正能量的好青年,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希望和指日可待的幸福,这种青年形象带来的积极美感,在电影中的表现是不足的,即使有,在快速的光影中,观众也是一下子感受不到的,又特别是没读过小说的观众.再比如,祥子在后来经历挫折后,逐渐沉沦的过程,电影

看完小说《骆驼祥子》,我又翻看了电影。看完电影,我觉得幸好看了原著,不然看不懂电影。看了电影,我觉得更懂小说了。

先说小说吧。它与电影相比有这些优势,这是电影无法呈现的。

第一、文字可以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细腻。

比如祥子刚到城里来,他是一个年轻力壮、有理想、又富有正能量的好青年,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希望和指日可待的幸福,这种青年形象带来的积极美感,在电影中的表现是不足的,即使有,在快速的光影中,观众也是一下子感受不到的,又特别是没读过小说的观众。

再比如,祥子在后来经历挫折后,逐渐沉沦的过程,电影的刻画就像悬崖式的跳跃,而小说节奏就要缓慢得多。第一次和虎妞喝酒,进了虎妞的局,突遭变故,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被虎妞骗婚,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之死.

.....通过很多细节描写来展现祥子逐渐堕落的心路历程。老舍先生的对心理的刻画准确而深刻,这些在电影中是看不到的,即使有镜头特写祥子的神态来展现心理,这都是少之又少的,而且观众可能也不可能感受到好深刻。

在祥子和虎妞结婚后,来到他们租的屋子里,祥子看着这屋中一切,五味杂陈。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这小而暖的屋中活动中,像小木笼里的一只大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能跑的腿,跑不出去。这个心理描写准确深刻,读来有点可悲的滑稽,这种感觉在电影中也是看不到的。这的细节描写很多,此处就不一一细列了。

第二、小说情节前后连贯而有张力。

在小说的开头,就直言简述了北京拉车的的行情,车夫的三六九等,车夫的不幸生活,但是,这些对于身强力壮三观又正的祥子来说,仿佛不是问题。在电影中就没介绍这点了,电影开头就是祥子在兵乱中丢掉了自己辛苦攒钱买的第一辆车,捡到了三匹骆驼。

所以,这样开头的电影就让观众有种不看原著,看不懂电影的感觉,更何况,小说还详细介绍了祥子这个人,他的愿望是什么,他是哪里来的,什么家境,以及祥子的性格特点,这些信息在电影就无法呈现,不然电影又太啰嗦烦躁,变成了纪录片了。

所以,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伏笔做得就更细腻。在电影中,省略了三个情节:第一,祥子包月拉车走了三家,电影中走了两家曹家和杨家,夏家就没有了。第二,小福子做皮肉生意借虎妞的屋子,给虎妞份子钱,虎妞还去催过账,电影中改成了在自家做生意,没借屋子。

第三,小说中祥子堕落了,为了钱出卖了阮明,在电影中这一情节就没有的。从这些细节来看,原著的情节更有张力,更能大范围的展现北京当时不同阶层的的生存状况,更能体会到靠劳力吃饭的洋车夫的悲惨。

第三、在环境描写中去感受春去秋来的光阴流转。

在祥子和虎妞知道刘四爷变卖车厂离开后,虎妞措手不及。在这里有段环境描写:春已有了消息,树枝上的鳞苞已显着红肥。但在这个大杂院子里,春并不先到枝头上,这里没有一棵花木。在这里,春风先把院中那块冰吹得起了些小麻子坑儿,从秽土中吹出一些腥臊的气味,把鸡毛蒜皮与碎纸吹到墙角,打着小小的旋风。

在这段环境描写中,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气息,但更多的是冬天的寒威,仿佛春天也会嫌贫爱富,吝啬的排斥着穷人窟。这一细节,在电影中是没有表现的,我也没看到大杂院外的树木。

虎妞怀孕,祥子继续拉车。这里有一段夏季的环境描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彩的低垂着......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划开,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也要像要被晒化。......如此炎热的夏季,车夫仍在大街上奔命,车夫的辛苦和无奈可以从环境描写中表现出来。在电影中,夏季的炎热就只通过祥子拉车湿透了衣服,甩额头的汗水来表现。小说在这点上给人的热的感觉就更深刻。

再比如冬季的环境描写,傍晚的环境描写......在原著中有很多,在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光阴的流转,岁月的无情;我们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痛苦,不会因为人的执着、努力甚至的堕落而改变半分,环境也为主人公的命运增加了悲剧气氛。

《骆驼祥子》这部电影,拍摄于1982年,祥子的扮演者是张丰毅,虎妞的扮演者是斯琴高娃。这电影总共时长112分钟。叙事流畅简洁,没有一点的多余累赘,甚至包括那一点点的改编,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胖不瘦刚刚好。看完电影,这些方面给我感受最深。

第一、尊重原著。虽然电影和小说在情节上略有不同,但仍然觉得是尊重原著,情节基本一致,人物形象绝对与原著契合。虽然说,不看原著,看不懂电影,但是看了原著,一看电影立马就懂,甚至深化理解。祥子在原著中是一个老实、但又有理想的农村青年,生活让他最终堕落成行尸走肉。

电影是绝对忠实于小说中的祥子。 电影中虎妞与小说的虎妞略有不同, 就是剥削者身份轻了一点,她没有收小福子在她屋子的卖身份子钱,这使得虎妞变得“善良”一点了。但虎妞在刘四爷面前仍然是一个弱小者,在车夫和小福子甚至是祥子面前,也是一个剥削者。

第二、关注细节,表现生活,把小说的场景真实还原。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虎妞结婚的花轿,朴实而隆重,在敲敲打打中,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生活的气息。第二处是小福子的弟弟,因为穷没衣服穿,只能裸着上身。小演员裸着的上身,真的是皮包骨头,肩胛骨突兀在脖子边,肋骨条条毕现,一看,让人眼泪盈眶,情不自禁升起一种生活的艰辛无奈之感,如果我是小福子,我也为了自己的兄弟义无反顾的走上那条路。

比如还有街道的布景这些,真实之感扑面而来,不像现在有些电视电影,场景一看就假,索然无味,就权当自己是个傻子。

第三、实力演技。要说这两位演员,演技自不用说。个人认为,斯琴高娃演的虎妞,真的是形神毕肖,那种泼辣,那种计谋,那种酸劲,甚至那份心底的善良(电影中的虎妞比小说中的虎妞更善良点,因为没收小福子卖身的份子钱),都表现得饱满圆润。

祥子那种老实,打断牙往肚子里吞忍辱,甚至为了买车的倔强,都表现入木三分。整部电影,配乐不多,画面很多都是夜晚,因为当年拍摄技术确实不比现在,电影的表现力如何,真的就只靠演员的演技的了。三十多年过去了,再看这些老电影,不说拍摄技术,单说演技,现在的高价艺人岂可同日而语。在这些老演员身上,才能看到一个演员对演艺事业的忠诚和敬畏。

第四、具有象征意义的结尾。电影结尾,祥子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烂衣破裳,他笼着双手路过一座桥下,阳光从上面斜射下来,祥子在阴影里,背后却是一片光明。网友评论说:祥子的一生是逆光而行。在乱世里,有多少人能够有主动寻找光明的自觉?又有多少人拼其一生能够找到光明?又多少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走进在阳光里?这种镜头的表现力,又是小说不能达到的。

小说和电影各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是学生,两者看看,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这是一种阅读的捷径。如果是影视演员,可以揣摩学习如何把原著人物变成立体的荧屏人物,这算是切磋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