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家族 专访张自忠之女张廉云:父亲的苦衷 家人最理解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临清宾馆,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在接受记者采访. 许金松抗日名将张自忠.1936年,张自忠和女儿.侄女在八大处.     8月11日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临清市委.市政府将在今天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昨日,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回到临清参加活动,聊城晚报对其作了专访.    张自忠将军已经离我们远去.夫妇二人在同一年离世,令人扼腕叹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10日下午,对张将军素有研究的湖北省宜城市(将军牺牲地)政协原副

在临清宾馆,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在接受记者采访。 许金松

抗日名将张自忠。

1936年,张自忠和女儿、侄女在八大处。

     8月11日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英雄事迹,弘扬英烈精神,临清市委、市政府将在今天举办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昨日,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回到临清参加活动,聊城晚报对其作了专访。

    张自忠将军已经离我们远去。夫妇二人在同一年离世,令人扼腕叹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10日下午,对张将军素有研究的湖北省宜城市(将军牺牲地)政协原副秘书长向安友、与张家过从甚密的张夫人李敏慧后裔李军(称张夫人太姑奶奶),向本报记者透露了鲜为人知的后人踪迹。此前,记者曾上网搜索,一无所获。     张家人的低调,由此可见一斑。

    张家第二代:两子一女中 一子早殁

    张自忠将军与夫人李敏慧的婚姻系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据《张自忠年谱》记载,两人于1907年结婚,其时张将军16周岁,夫人比他年长一岁。张奉母命成亲。张夫人出身乡绅家庭,其父李化南在临清县咨议局任事。

    1910年,张将军长子张廉珍出生,其时将军自高等小学毕业。1917年,次子张廉静出生,是年张将军在冯玉祥部从军,26岁。1923年,最小的孩子——女儿张廉云出生。

    长子张廉珍,解放前曾供职于财政机关,后居家守产,有子七人。     次子张廉静,曾赴黄埔军校受训,后不幸感染伤寒,于1934年早殁,年仅17岁,无子嗣。

    女儿张廉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期从事教育、医疗等工作,退休前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长子张廉珍育有七子,庆宜、庆安、庆隆、纪祖、庆范、庆成、庆新。     张廉珍长子张庆宜,于天津经委任上离休。     次子张庆安,小名"喜峰",因其出生时将军在进行长城抗战,与日军在喜峰口生死搏杀。

后平安归来,故给儿子命名为"庆安",可见战况之惨烈。在上海电力工程研究所退休,长期从事技术工作。     三子张庆隆成就卓著。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深造,专攻风洞实验(空气动力学研究),后加入美国国籍并入其军籍。在入籍宣誓中,张先生表示:志愿加入美国军籍,为美国服务。但是,前提是美国不打中国。

两岸未实现"三通"以前,张庆隆曾常年在美国及中国台湾讲学。当他第一次赴台讲学时,一下飞机,即有记者问:"作为张自忠将军的后代,第一次踏上中国台北的土地,有什么感想?"张庆隆答:"1935年,我生于中国的北平,现在,我踏上的是中国的台北。

"一言以蔽之,只有一个中国!     四子张纪祖,赴美经商。张纪祖诞生时,正值其祖父张将军殉难,故未从"庆"字辈取名,而是取名"纪祖"以志纪念。

    五子张庆范,赴美从事数学研究,后入美籍,学者。夫人黄甘枝亦是美籍华人,退休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六子张庆成,系民革四川副主委。

    七子张庆新,美籍华人,从事餐饮业。     张廉云育有二子,长子车晴,次子车临。由取名可见,不忘故土之意。

长子在中国传媒大学任科研处处长,高级教授;次子系央视技术制作中心主任,业务骨干。     阖门九男儿,多从事技术工作,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刘磊 刘江)

【谈返乡感受】一回到老家就说临清话

    记者:这次参加张自忠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是您第几次回临清?这次回来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廉云:我回老家回了好多次,但具体是第几次,现在说不上来了。

    这次回来,我思绪万千。今年是我父亲诞辰120周年,我父亲49岁在前线牺牲,过了这么几十年,故乡还在举办活动纪念他,所以我感触挺多的。山东老家是孔孟之乡,小时候我读过一些古书,后来又读了一些革命的书籍,里面就有一个批判的问题,我现在重新来认识这个问题。

我觉得传统道德和孔孟文化确实有它优秀的地方,有很多精华在里面,譬如"忠"、"孝"、"讲义气",这些都是过去的经典的东西,不但山东人,而且全国人民都在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道德和行为。

    我们虽然在北京定居,可是受老家影响挺深的。我们一家人一回到老家临清,就说山东临清话。另外,对临清这些年的发展我很关心,也有所了解,我觉得老家还是挺好的。

    记者:您和父亲生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有多长?您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什么时候?     张廉云:父亲牺牲时,我17岁。我是北平南园生人,母亲带我们随军好几年,后来在我七八岁时,我们就定居在当时的北平。

父亲在张家口等地驻军,我们常常去看父亲。每次看到父亲的副官来接我们,我和姐姐都特别高兴。     1937年8月,父亲就离开我们,到了前线。

在敌伪沦陷区,常常有报纸刊登报道说我父亲阵亡了,我就知道我们又是打了胜仗,敌人在造谣。当时还有地下电台,不断地传达父亲的消息。到了1940年3月,父亲通过地下电台通知我叔叔张自明,让他带我和廉瑜姐(注:张自明是张自忠的七弟,因张自忠非常疼爱廉瑜,所以她一直随廉云一起在张自忠家学习、生活)去前线看望父亲。

我就跟廉瑜姐说,咱们去了前线,是骑马呢还是走路呢,兴奋得不得了,盼望能早日见到父亲。

但是4月份又接到父亲的电报说,再过一个月让我们去。但是等到5月份,我们却等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当初还想,父亲这些年出生入死,等到了前线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孝顺他,可是现在父亲突然没了,那种失去父亲的悲痛到现在印象还很深,就跟自己一下子掉入了深渊一样。

    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是在天津。1937年9月上旬的一天傍晚,父亲从北平坐车悄悄来到位于天津英租界66号路的家中。

几个孩子伏在二楼的栏杆上,看着他迅速而安静地走出屋子。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父亲回来的时候戴着帽子,屋子里只有我叔叔、母亲和父亲在谈话,我们小孩都在外边。

父亲向家人交代了一些事情,其中对母亲说道,"我走了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情,你跟七弟商议",再有,"几个女儿和侄女,没有结婚的,每个人我给她们留一点嫁妆费"。     父亲离开时,正值黄昏。

大人在屋里说话,我们小孩不敢进去;父亲走时,我们不敢送下楼去,我们几个孩子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目送父亲戴上礼帽后默默地走出屋子。当时父亲忍辱负重,先后受命就任天津市市长和代理北平市市长,很受一些舆论界的非议和误解,但是我们家人对父亲的选择和苦衷清楚得很,也非常理解父亲。

    记者:在您心目中,张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怎样评价父亲的一生?     张廉云: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讲忠孝,父亲深受传统道德的影响。他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关心兄弟,经常接济家境困难的亲戚,对亲戚,无论穷富远近,他都一视同仁。

    记者:您曾向读者推荐林治波先生写的《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一书,因为您说过,"现在写父亲的书很多,但这本书写得最好。

"     张廉云:林治波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时,已经积累了好多关于我父亲的资料,毕业后他就开始写这本书。     我和廉瑜姐都很低调,很认真。

我们张家的传统是,从来不以父亲来炫耀、宣扬自己的家族,所以好多人写书写剧本,我们一直是挡着,不让他们写。因为我们不愿意随便宣传父亲,也不愿意对父亲的形象有所拔高,只想实事求是。但是林治波毕业后带着提纲找到我和廉瑜姐,我们看了提纲后,觉得很满意,同意他出这本书,因为他掌握了大量翔实的关于父亲的史料。

    记者:现在存世的关于您的母亲的公开资料极少,您能不能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下您的母亲?     张廉云:我母亲是临清教场村人,十七八岁跟我父亲结婚,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我的大哥叫张廉珍,大哥和大嫂现都已故去;二哥张廉静,十几岁就故去了。父母都非常喜欢廉静,他的性格很像父亲。我是唯一的女儿,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     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很平易近人,孝顺婆婆,关心父亲,对常年在外打仗的父亲很担心。她对儿女一点都不娇惯。

    记者:您今年88岁,已到米寿之年,但我们今天见到您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气色非常好,感到非常高兴。能不能谈一谈您的家庭和晚年生活?     张廉云:很简单。

我退休比较晚,74岁才退休,退休14年了。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车晴,在中国传媒大学做老师;二儿子叫车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我们的家庭民主、和谐、安宁,孩子们对我又非常好,我们从没生过什么气。

大儿子住楼上,我住楼下。两个儿媳妇对我也挺好的,我们在一起住了几十年了,没有闹过一点矛盾。两个儿子工作努力,做人正派,我就觉得非常好,不一定非得当什么官。     我有两个孙子,大孙子在北工大读研究生,小孙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大二。

    记者:听说您很喜欢京剧。     张廉云:是的,我自小就看京剧。我小的时候,父亲只要一从战场上回到家,就常带我和廉瑜姐去看戏。我觉得看中国的传统戏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京剧里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面有很多忠勇、信义的故事。(刘磊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