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以前的农村生活】60年代的农村生活用品图片

2019-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中国成立60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作为某个时代一个具体的人,只要回首看看前六十年.前五十年.前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你知道60年代农村有哪些生活用品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60年代的农村生活用品,希望你喜欢.[60年代以前的农村生活]60年代的农村生活用品图片洗衣盆和搓衣板在洗衣机普遍走进城市家庭之前,每个城市家庭主妇除了要忙碌一日三餐之外,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要消耗在洗衣盆和搓衣板上.每天晚上或是星期天早上(那时是六天工作制),女人们要把一家人脱下来的脏衣服,扔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中国成立60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但作为某个时代一个具体的人,只要回首看看前六十年、前五十年、前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你知道60年代农村有哪些生活用品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60年代的农村生活用品,希望你喜欢。

【60年代以前的农村生活】60年代的农村生活用品图片

洗衣盆和搓衣板

在洗衣机普遍走进城市家庭之前,每个城市家庭主妇除了要忙碌一日三餐之外,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要消耗在洗衣盆和搓衣板上。每天晚上或是星期天早上(那时是六天工作制),女人们要把一家人脱下来的脏衣服,扔进洗衣盆,用肥皂把衣服从领口搽到袖口,然后在搓衣板上用力搓去污垢,再把衣服拿到井边或公用自来水房去清洗。所以说,洗衣机走进城市普通人家,极大地解放了城市妇女。

织毛衣的棒针

在我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母亲,用四根棒针,为全家人编织着冬日的温暖。全家六口人,身上穿的毛衣,甚至脚上的袜子,都是母亲一刻也不停歇地一针一针编织出来的。在我十三岁那年,我学着母亲,第一次用棒针为父亲编织了一件毛衣。

从那以后,我爱上了棒针编织,在那没有电视打发晚上,没有旅游打发周末的日子里,用棒针为家人,为自己编织毛衣,是很多城镇女人对时光的一种消磨。用棒针编织的毛衣,旧了、坏了、款式过时了,还可以把衣服拆了,用温水洗干净后,再织一件"新"的,让资源获得"再生",这更是女人们勤俭持家的一种重要技能。

挑水的木水桶和盛水的瓦缸

小时候,我居住在黔西南山区的一座小县城,没有自来水,居民们要到井里去取水,所用的挑水的工具就是木桶,家里盛水的是大瓦缸。用木桶挑水盛水,不仅增加重负,而且非常容易漏水。到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铁皮水桶和塑料水桶取代了木桶,木桶从此从城市家庭生活中消逝,瓦缸也因接通了自来水而被淘汰。

中小学生取暖用的竹火笼

贵州山区的冬天异常寒冷,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生,上学时人人拎着一个竹子编制的茶壶型的篓子,中间放一个用土烧制的炭盆,盆里放几快火炭。孩子们不仅用它来烤火,还常常扔几粒玉米在火里,上课时,教室里会有此起彼伏的炒"爆米花"声,所有的孩子都被炭火熏得灰头土脸。后来,县城的中小学教室里有了取暖设备,竹火笼成为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个生活片段。

棉被的里子和面子

记得在二十多年前,去参加一些新人的婚礼,来宾都会去看看新娘陪嫁的棉被有多少。那时的棉被,里子是白色的棉布,面子是花花绿绿的绸缎,那时拆洗被子是一件"技术活",要把里子、面子、棉胎很贴实地缝合在一起。如今,有了厂家批量生产的各种各样的被套,女人们再也不肯干缝被子这样的活儿了,那种旧式棉被在很多城市家庭都销声匿迹了。

储藏过冬腌菜的泡菜坛子

小时候的印象,冬天我们只能吃大白菜和萝卜,所以我记得每到秋天,母亲就要买回来很多青菜、大头菜、辣椒等,很辛苦地腌制咸菜、泡菜,所以家里有很多泡菜坛子。后来,我们在冬天也可以吃到大棚里种植出来的反季节新鲜蔬菜,泡菜、腌菜,在超市上可以任意购买,那些土得掉渣、很不雅观的泡菜坛子,就被城市家庭"扫地出门"了。

煮饭的大铁锅和甑子

今年4月,我们在贵州大方县郊一个农家饭店看到了这样一种煮饭方式,柴火灶头、大铁锅、木桶甑子,这让我既惊喜,又亲切,以前我们家就是这样煮饭的啊!于是,跑到厨房里,"咔嚓咔嚓"拍下一组照片,当然,看着那甑子饭,你都闻都了那特殊的饭香。不用说,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在城市,有了煤气炉,有了电饭锅,谁还会用这种方式煮饭呢?谁家还会有这种大铁锅和甑子呢?

尿壶

尿壶这东西,当然我们很多人并不陌生,直到1990年,我们家里还使用这玩意。那时我们住在青年教师筒子楼里,房间仅12平方米,没有厨房厕所,一层楼只有一个公共水房和一个公共厕所,小孩子晚上上厕所不方便,家家都有尿壶,大人小孩皆可用。

所以每天早晨,我们的"人民教师",个个睡眼惺忪、穿着睡衣,汲拉着拖鞋,端着尿壶,哈欠连天地走在筒子楼的通道上,成为一幕很滑稽的景象。1991年,我们搬进一套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带厨房、卫生间,当时幸福得差点晕过去,从此,尿壶也告别了我们的生活。

煤油灯

别以为解放初期很多大城市通了电,有电灯,城市居民就告别了煤油灯。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能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电力严重不足,广州市三天两头经常停电,所以那会很多家里还备有煤油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力不足得到极大缓解,为防停电,居民家里只需备用一点蜡烛,煤油灯终于彻底退出居民家庭生活。

机械闹钟

今天的中国人,不仅连小学生、农民工有了手机,更是进入了一个频繁更换手机的时代。当精准漂亮的石英钟问世,当具备闹钟功能的手机已经普及,谁还会用机械闹钟来记时和叫床呢?以往我们须臾不离的机械闹钟,就这样在石英钟和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悄然地从我们城市生活中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