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人才”的定义,绝大多数都如教科书一样死板。
无非是well-educated,或者decent job。
最近,深圳南山区某街道的一封人事通知打破了我们对于“人才”的想象力。
这份任职通知中罗林姣的简历,简直逆天——
中科大本科,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博士后,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从科研道路中退下,竟然来到深圳某街道担任起办事处副主任。
这个“跨界”似乎让人一时间无法想明白究竟。
以前只听过清华北大硕士、博士争抢基层编制。
第一次听哈佛大学博士,而且已经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多年的副教授,辞去教职,到街道办当一个副主任。
从漫漫科研路到“体制内”的普通工作者,
有人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台词: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
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稳定的死工资,仿佛就像鸡肋,吃不饱但饿不死,只会让你逐渐麻木、随波逐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很多人感到惋惜的是——
罗林姣的经历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单拎出任何一项,已经非常“牛”。
作为一个科研者,既有天分也有成绩,为什么不在这条路上继续下去呢?
先来看一看她的具体经历——
中科大本科阶段:
罗林姣1998年就读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在那个年代中科大顶着“少年班”的头衔,号称比清北还要难考。
罗林姣当时高考的排名在全省应该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本科期间,罗就拿到了郭沫若奖学金。
郭沫若奖学金,每年只设置15个名额。
从GPA来看,罗的成绩在中科大全物理系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哈佛大学博士阶段:
2003年开始,罗林姣攻读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专业和实力都没得说。
从发表的期刊上来看,她在读博期间顺利发表了两篇一作。
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两篇文章的引用数量都超过了50。
而她的研究水平已经获得导师的认可,可以继续留下来做博士后。
哈佛大学博士后阶段:
2009年,罗开始了哈佛大学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博士后期间的论文研究要比博士阶段的“高光”不少。
她的作者单位不仅有哈佛大学,也有南大物理系。
最后,南大阶段:
2013年,她在南京大学物理系陆陆续续发表一些神经学方面的研究。
但都是和哈佛的博导挂名,完全是自己一作的论文并没有产出。
无法开启新的课题,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她选择从南大离开。
罗林姣过五关斩六将,即便是优秀程度胜过了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但最终,也没能在科研这条路上留下来。
或许,这对物理学界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
但很显然,大众的焦点却不止于此——
除了浪费和可惜之外,为什么偏要选择“街道办”?
前几天,杭州余杭区街道办的一张公告也刷爆了朋友圈。
街道办招8人,全都是清北硕士。
从2018年杭州余杭区面向清北的招聘来看,工资待遇也是相当优厚——
最高年薪50万。
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首次聘用三年中共可分别领取8万、6万的生活安家补贴;
三年内,根据需要可申请无偿使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自行租赁房屋的可分别申请领取1600元/月、800元/月的租赁补贴;
对选择购房的无房户可分别申请领取一次20万、10万的购房补助;
(杭州余杭区官网)
初看哈佛大学博士辞职很可惜,但再仔细一看,发现并不简单。
前阵子,清华“姚班”博士张昆玮,从谷歌辞职,回家乡三本学院教书也备受争议。
争论的点无疑在于——
顶着“博士”的头衔,难道就干这个吗?
根据清华官网显示:
2018年,高考裸分进入姚班的只有6人,其余44人都是经过保送或者校内二次选拔。
(姚期智院士面试学生)
其次,姚班50名同学,无一例外都有竞赛的经历:
数学奥赛选手13人(其中3人国家队) 物理奥赛选手11人 信息奥赛选手26人(其中3人国家队,2人省理科状元)姚班学生大三出国访问率达100%,姚班毕业生基本上都活跃在整个计算机顶尖平台,人工智能,或者其他领域。
网传姚班毕业生,年薪可达上百万,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码农”。
但这和张昆玮都没有关系。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不喜欢科研,因此晋升无望,只能平淡地过这一生。”
但张昆玮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在量子位的采访报道中,张昆玮坦言了北京工作生活的压力:
“在北京,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北京地铁沿线的房子已经涨到几百万上千万,如果贷款 30 年,每年要还的钱基本是我全部的收入。 收入可以涨,但是万一经济不景气呢?是不是要像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候的年轻人一样,去流落街头?”(图源:量子位)
张昆玮不想用世俗定义的“成功学”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离开,不是一种逃避,只是另外一种选择。
最终,他选择回到晋中,在晋中学院当一名普通的教师,面对网络上再多的质疑他都不做任何回应。
最近,2008年奥运会备受瞩目的童星林妙可的现状被人议论纷纷。
8月8日,林妙可转发了#奥运12年#的微博。
可评论区里,依然有人抓着她“假唱”的事情不放。
2009年,林妙可进入新版《红楼梦》剧组,出演幼年林黛玉。
然而两年后,网爆新红楼剧组女演员遭某落马高官潜规则的消息中,“被潜名单”上林妙可的名字十分刺眼。
南方周末评价说:“这些娱乐圈惯用的炒作标签,被无情地贴在了‘第一童星’身上。”
名气之下,他们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过着相同的日子。
在哈佛大学博士罗林姣事件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科研体制里,恰恰缺乏一种合适的退出机制。
我们只有半个淘汰机制。”
其实,不光是科研体制,很多领域都是没有“退出机制”。
哪怕不是退堂鼓,只是换一个职业,就要受到千夫所指。
顶着“光环”生存的人,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