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老电影】文革前在中国公映的30部前苏联老电影(图)

2018-04-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铁匠的旗>:歌颂农民革命.2.<第四十一>:描写一个工人出身的女红军战士与一白匪军官的恋爱故事. 3.<雁南飞>:表现一女青年在第二次

1、《铁匠的旗》:歌颂农民革命。

2、《第四十一》:描写一个工人出身的女红军战士与一白匪军官的恋爱故事。

3、《雁南飞》:表现一女青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爱人,宣扬人性的故事。

4、《一个人的遭遇》:根据苏联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宣扬战争的残酷和恐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深重的灾难。

5、《晴朗的天空》:描写一个被德寇俘虏后回国的苏联空军战士受迫害的故事,反对斯大林,肃反政策。

6、《士兵之歌》:通过一个苏联战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故事,宣扬战争的残酷性。



7、《一年中的九天》:表现一个原子工程师在工作中受伤的故事。

8、《海之歌》:苏联重点片之一:号称电影史诗。描写一个俄罗斯村庄即将沉入人造海底之前的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

 

 

9、《白痴》: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



10、《白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11、《静静的顿河》: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

12、《俩姐妹》:根据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改编。表现一群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遭遇。

13、《奥赛罗》: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

14、《复活》: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

15、《青年时代》:描写苏联青年的生活方式。

16、《劳动与爱情》:以苏联青年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

17、《列宁的故事》:描述列宁逝世前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18、《保尔.柯察金》:根据奥斯托洛夫斯基小说改编。

19、《偷东西的喜鹊》:根据赫尔岑的同名小说改编。

20、《白狗》:描写人与狗相依为命,“忠诚和友爱能战胜一切。”

21、《红叶》:攻击斯大林肃反“扩大”化。

22、《海军少尉巴宁》:描写十月革命前,海军少尉巴宁以个人的力量挽救了正在被敌人搜捕的十三名共产党员。

 

23、《运虎记》:美国式闹剧翻版,宣扬和平共处。

 

24、《上尉的女儿》:根据普希金小说改编。



25、《木木》:根据屠格涅夫同名小说改编。

26、《阿维森纳》:中亚文学家、医学家奋斗史。

27、《三宝磨坊》:神话故事。

28:《蒂萨河上》:反特。

29、《法吉玛》:历史故事。

30、《安德列依卡》:歌颂小布尔什维克。

========================

中文名称:列宁在1918 英文名称:Lenin in 1918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39年

电影导演:米哈尔·罗姆

电影演员:S·史楚金 H·奥赫洛普柯夫

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片名:Lenin in 1918

译名:列宁在1918

分类:故事/战争

色彩:黑白

产地:苏联

年份:1939年

长度:123分钟

导演:米哈尔·罗姆

主演:S·史楚金 H·奥赫洛普柯夫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

【推 荐】

与《列宁在十月》一样,本片是70年代人们能够看到的仅有的几部电影之一,年纪稍大的人都会对其中的片段记忆犹新。本片同样是上译配音演员们的集体再创作。列宁由上译厂著名演员张伐配音。

【主要配音演员】

列宁--张伐 斯大林--冯 瓦西里--李农 捷尔任斯基--孙道临 特维耶夫--张雁

剧情简介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各方敌人的武装干涉,国内的白俄势力企图突袭克里姆林宫杀害列宁,打入敌人内部的马特维也夫将敌人准备杀害列宁的消息及时通知瓦西里,但因布哈林的阻挠,列宁还是被害受伤,斯大林率领红军英勇打击敌人,敌人节节败退。

1917年11月7至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1917年11月-1918年2、3月,首先从城市,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1918年1月,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行土地国有化,消灭民族压迫,废除等级划分、等级特权和等级限制,废除对妇女的歧视、压迫,宣布所有居民统一称为公民,保证了无产阶级对国家和教育的领导。

电影《列宁在1918》表现了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外遭英、日、土耳其等国的武装干涉,内临各种反抗势力的骚扰,全国处于普遍饥荒的严重关头,列宁以他的大智大勇领导全国人民顽强奋斗,最终赢得胜利挽救了革命。

在电影里我们看见了上个世纪初的“政治”、“风土人情”,我们验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之初期的稚嫩与原始,我们感受着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命运。这里面就涵盖

了关于苏联为何解体的信息。

创作背景

电影创作时期斯大林掌权,所以电影中有很多为斯大林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历史修正主义内容。在1930年代初,斯大林把国内大量的富农等富裕人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电影中就有列宁斥责富农的情节。

另外电影把斯大林的政敌布哈林描写成列宁遇刺的原因之一,电影中还有列宁批判布哈林的情节。还有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红军的最高指挥官其实是斯大林的另一个政敌托洛斯基。

有一种说法说最后让苏联渡过难关的并非俄国富农,而是高尔基等文化名人向美国呼吁来的大量的美援,总金额达7,800万美元(购买力在今日超过100亿),至少有一千万以上的俄国人获救[。但考虑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美国和英国联军占领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后被苏联红军击败)并且美国给白军邓尼金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这种说法可能性很低。

在电影中,高尔基的情节是向列宁呼吁对敌人仁慈,被列宁批评,之后在列宁遇刺的血的事实面前警醒。

在中国大陆的影响

由于这部影片,以及莫·罗姆导演的另一部《列宁在十月》,是***期间中国大陆可以放映的少数几部外国片之一,这部影片对中国经历过1970年代的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剧中反派人物在剧场密谋刺杀列宁时的背景芭蕾舞《天鹅湖》以及瓦西里夫妇的接吻戏在放映时曾被遮挡[4]。

剧中最有名的一句对白是瓦西里对饥肠辘辘的妻子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话在中国大陆常被用于鼓励别人。

列宁在工厂演讲之后离厂,男刺客诺维科夫挡住身后的群众,假惺惺地说:“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使得女刺客芬妮·卡普兰有可乘之机。这句话在中国大陆常被用于在拥挤离场的时候开玩笑。

马特维也夫从敌人的会场楼上跳下,高喊“瓦西里!”,以至于一段时期一些人从高处跳下时都要喊“瓦西里!”

苏联的特务安全机构契卡负责人捷尔任斯基在审问叛徒奇多尔夫时说:“看着我,看着我的眼晴。”这句话被人用于质疑别人时的发问。

一个官员向焦急等待列宁伤情消息的群众宣布:“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也是一句传播很广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