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诚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就比衡水中学好?告诉你鲜为人知的内幕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既然学生们的压力如此之大,那谁会去参加那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呢?这正是我要说的,或许高一时涉世未深,还有些时间.但是,随着压力的逐步

既然学生们的压力如此之大,那谁会去参加那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呢?

这正是我要说的,或许高一时涉世未深,还有些时间。但是,随着压力的逐步加重,大部分人都会放弃选修课和其他课外活动。因此,选修课的存在,和美好的高中生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确实会有一些人坚持参加这些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

1.确实是才智过人,常规的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挑战。而且能够通过课外活动,参加学科竞赛以获奖,增加被大学特招的可能。

2. 常规的学习以一塌糊涂,考进名牌大学的希望已不大,或者是通过获奖另辟蹊径,或者就是自暴自弃,放弃常规学习。

第一种情况,学校当然会鼓励,因为每年获奖的数字都会放在学校的宣传手册上。第二种情况,学校更不会阻拦,反正让他们学习也考不上清华北大,没准真拿个奖呢。而其他的学生,如果专注于课外活动而减少了学习时间,老师们绝不会答应,因为他们的奖金是与学生高考成绩相关的。

这就是人大附中的教育方法。就像另外一位毕业生所言,已成功为唯一标准。根本不像他们所宣传的“育人为本”。学生们分为三等,第一等,在最好的几个实验班,在同龄人的压力下拼争,各个身怀绝技,成绩优异。第二等,普通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和学校公布排名等各种政策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努力学习高考课程。

第三等,主要是通过特殊手段,走关系或者交择校费入学的学生,被放任自流,失去了本该受到的老师们的关注:只要不惹事,干什么都行。

3. 是否培养人才

有人会说,不能因为少数人而分散老师精力,进而影响大多数人的学习效果。更不能因为人大附中这些小的失误,而抹杀它培育出这么多人才的成果。人大附中到底培养了多少人才?没错,每年多少上清华北大,世界名校,多少竞赛获奖,连续多年文理状元,这些数据,都是真的。但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仅凭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They

是的,这就是我要说的:人大附中根本没有什么教育上的建树,根本没有所谓的育人。那些辉煌的成绩,只不过是垄断优秀生源的结果。这些人,如果去了其他学校,多半也会取得同样的成果。

至于垄断优秀生源,这里还有另一个故事。人大附中创办的华罗庚学校,长期以来从事小学课外教育。其中有个所谓“1班”,选拔进入后,并经常淘汰落后者,填补优秀学生。如果能在这个班直到小学毕业,将直升人大附中初中。

这就是所谓的小升初“占坑班”,也正是人大附中现在极力否认的,而众所周知的事实。这批学生在经过初中和中考的选拔淘汰并填补新人,最终形成了高中的排名靠前的几个实验班。有了这批学生,人大附中取得的高考记录,学科竞赛奖项,也就并非难事。

因此,要评定人大附中的教育成果,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学生自己回想得到了什么,二是分析教育方法。前面我已经说了,人大附中的教育方法就是老一套,高压政策,应试导向,而所谓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对外宣传用的花架子。

人大附中一个被公众赞许的行动,是利用高工资吸引优秀教师,建设教学队伍。依我看这或许有用,但真正受益的,绝不是大多数学生,而是那批排名靠前的实验班学生。也正是他们,也只有他们能为学校挣得名气——竞赛获奖,高考高分,考入名校。

要我总结在人大附中三年的生活,我觉得这所学校除了帮我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其他的收获基本为0。如果说负责任的老师,以及那些选修课,真的对我人格培养或者兴趣发展起了一些作用的话,在高三时期残酷的压力下这仅有的所得也被摧毁了。

一位通过特殊渠道入学的毕业生告诉我,他理解学校:“不能因为我这样的拖慢了教学进度。” “其实我属于那种懂事比较晚的孩子。那个时候就是家长让我去哪,我就去哪了。要换做现在,打死我也不能去。”说到高压政策,他不同意.

“说实在我从来没感觉到什么高压,因为我觉得老师没怎么管过我。一开始还好,逐渐就成了作业交不交没人管。统练、上课,参不参加也没人管。”

这是确实是极端的例子。然而,那些在班里后进的学生,刚开始未能适应人大附中模式的学生,又怎能享受到人大附中拔尖式教育的益处呢?

4. 西山分校继续敛财,公平与否的辩论

很多人都看到了房地产公司“在差不多一千种杂志”上登的广告:买别墅,送人大附中名额。更不用提高速公路旁的巨型广告牌了。很明显,这是人大附中的一大罪状,而且很难通过他们惯用的媒体操纵手段洗清。因为既然和房地产商签了合同,人家就要打广告,就要名正言顺地使用人大附中的名号。

当然,大家也都明白,送的名额,是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的名额,而不是本部。西山分校,包括被人大附中兼并的西颐中学,北航附中,其教学水平肯定是比不上本部的。据说,“只是找些本部考核不过关的教师下放。”当然,这只是传言。但是,人大附中利用分校敛财,则是铁的事实。

杨东平批评人大附中的主要论点,是生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富足人家,不符合教育体系公平的原则。人大附中近几天则开了微博,大力宣传其帮助贫困地区开展教育,以及贫苦人家的学生,以此进行反驳。

我觉得双方的做法都十分可笑。首先毕竟有大量的报考和招收普通中考考生的记录,而杨东平的想法失于幼稚地认为人大附中索取择校费,与房地产商合作,就能接收大量的富人子弟进校读书。首先,择校费是事实,而且即使是人大附中本部,确实有很多经过特殊渠道入学的,家境富裕的学生。

但这些人,人数不少,但从比例上来看,还是绝对少数。而且,这些学生的命运,基本上不是接收三年煎熬,就是被放任自流,很少有能跟上教学进度的。另一方面,人大附中愚蠢的微博宣传简直是不值一驳。

而这些非常规的做法,是否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呢?我认为这很难说。而且,这些做法其他学校也在同样采取。而那些不知内情的富人,愿意通过买别墅,让他们的孩子上西山分校那样的烂校,或者略有所知的富人,愿意让孩子上人大附中本部遭受煎熬,都是他们的自由选择。本文批评的不是这些方面。

5.假冒的改革者挥舞着屠刀成佛

刘彭芝校长接受各种媒体的访谈,忙得不亦乐乎,大谈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日占时期“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一个在自己的学校里,搞最传统,最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的校长,又有什么资格去谈改革呢?

她口中的改革,就像人大附中开展的选修课一样,是用来对外宣传的。就像皇帝的新衣,本来不存在,但是说的多了,手腕硬了,在大家眼里,仿佛它就存在了。这种所谓的改革,如果真的能惠及学生的话,也只是那一少部分,那以小学“占坑班”为核心,逐渐淘汰补充扩展的那一批人。这“改革”带给其他学生的,只能是痛苦。

不完善的教育制度,甚至有缺陷的教育行政思维,一方面给人大附中的为所欲为提供了温床,一方面也在支持甚至强迫人大附中,要办好学校,就必须使用这些手腕。但是,如果有人在病态社会下抢劫杀人,可以指责社会不公,但并不能免除他的罪恶,让他成为英雄。然而人大附中恰恰扮演了这一角色。

这样的学校,成了世界名校,人人向往。这样的校长,成了改革先锋,教育家。作恶却又得了善名,就相当于刽子手尚未放下屠刀,就成了佛。

6. 亲爱的校长是否冤枉

人大附中一个惯用的宣传伎俩,便是报导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亲切地管刘校长叫“刘妈妈”。依我看这一昵称和郭沫若叫毛主席“亲爷爷”没什么区别,都是在重压之下的心理变态。你可以说你是真心的,我觉得郭沫若当年也是真心的。不同的是,郭沫若面对的是社会压力,学生们面对的则是学习压力。

当然不能否认,刘校长为人确实具有亲和力,我当年就读时也和她有幸说过几句话。所谓的对待事业认真负责,在我看来也是真实的,毕竟建立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优点,刘校长做什么便都是对的。她还有很多该做但根本没有做的事。

有人说人大附中收钱是好事,因为国家的教育经费太少,不能因为要公平而所有学校一起烂,把钱从富人包里掏出来,变成教育经费,天经地义。我承认这话有道理,但是教育经费少,人大附中,或者身为人大代表的刘校长,什么时候建议过提高教育经费?

当今的政治课,甚至历史课,成了束缚学生思想,增加课业负担的重要元凶。伟大的人大附中,亲爱的刘妈妈,什么时候建议过政治远离校园?

我批评人大附中,不是因为它做了其他学校没有做的事,而是因为它没有做其他学校没能力,或者没胆量做的事。一个拥有如此雄厚的教育资源,行政优势,金融资本的学校,竟然也是和其它学校一样追求高考分数和学科竞赛,甚至做得更加直接而露骨,则是一件应该让人大附中人感到羞耻的事。

7. 后记:我为什么也批评人大附中

从标题也可以看得出来,我是要从姓杨的那篇臭名昭著的文章说起。(这里的臭不是说那篇文章阴险邪恶,而是愚蠢。)的确,它给了我一些启发。但是真正激励我一定要写文章批评人大附中的,则是人大附中人的回应。

首先,是刘校长对媒体表示从未受过赞助费,还要起诉造谣者。这一声明与我所知的事实不符,而我平生最恨虚伪,(当然,也可能我就是个虚伪的人,最恨和自己竞争的。)所以刘校长的这一回应可以算是我写文章的直接原因。

但是当时比较忙,这事可能过些天就放下了。但是,我又看到了一些毕业生对母校的声援,其中很多毫无理性,无视事实,这就让我觉得,作为毕业生有必要站出来说些什么。另外,记忆中自己算不上成功的高中生活,确实也是促使我写作的因素之一。所以,我承认这篇文章中确实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看到有些人批评我不客观,我觉得说得没错,而且我也并没有想要客观。

看到很多人说我是LOSER,没资格批评学校,而这恰恰表现出了人大附中的一个文化问题,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以成功为唯一标准。在很多学生眼中,失败者就应该被踩在脚下,就应该被剥夺表达意愿的机会。我不是说失败者就应该自暴自弃,然而在我看来,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风气下,失败者也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声音,更应该被倾听而不是忽视。

这也联系到我对人大附中的一个期望,就是关于如何对待那些特殊渠道进校而无法适应环境的学生的问题。我觉得学校应该有一个特殊机制来帮助他们,而不是像之前做的那样,为了不影响全校的平均成绩,把他们划为二附中学生了事。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高中生涯的失败,不能全部归咎于学校。很多人对我的批评也都没错,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制问题,仅仅指责人大附中是不公平的。但是学校也有责任去改变,身为一个资源丰富,水平领先的学校则有着更大的责任。我承认,相比其他学校,我对人大附中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且我不认为它们都是不合理的。

当然,我不是职业作者,这篇文章写得也有些问题。首先是标题,叫内幕确实不合适。其次是篇幅布置不太合理。我主要批评的是学校一些做法的虚伪,前面关于学习压力,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但这一部分的篇幅过长了,导致很多人阅读时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部分。

还有,文中确实有一些言辞过于激烈,甚至有些哗众取宠的元素。最突出的就是最前面几句引言,好像是对学校的控诉。但是我能保证的,就是它们确实出自一些毕业生之口。还有结尾几段对于刘校长的批评,一些比喻有些过分。在此我要为这些对于一篇批评文章来说不必要的组成部分给一些人带来的感情上的不适表示歉意。

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我在出国后才体会到的,也就是学习中的训练,尤其是数学计算推理相关的训练。以前我也觉得这些训练过多,但是现在发现,除非将来走文化艺术类的路线,这些训练,无论是对于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工作,都有很大的裨益。所以无论是批评国内教育体制还是学校教育,这些好的方面是应该维护的。

另外我还要向以前的班主任老师道歉。她看到文章后感到伤心,给我打过几个电话了,希望我不要再伤害母校。我完全能够理解老师多年以来对于学校的感情,也不是完全淡忘了当年老师对我的关心。但是,我不会照她说的做,因为我有我的理由。我也不认为老师应当为此伤心,自己的学生能够批判性地独立思考,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相反所有学生齐心护校才是教育的悲哀。

我还记得多年以前,在高三晚自习结束后的宿舍里。一位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同学立下誓言,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反对应试教育的事业。但他目前还没有做到。那时候我就对他说,这个体制下的成功者会从中获益,不会批评它;而那些失败者的话则没有人听,因为人们只会认为他们在抱怨。但是,今天我碰巧有了这个机会,身处一个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的位置上。以批评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人大附中为起点,希望进而推动体制的变革。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我最终还是希望这件事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沦为无意义的狗咬狗。我希望引发大家对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反思和讨论,而不是头脑发热的相互谩骂。我希望人大附中人能够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而不是坐拥改革契机而止步不前。我希望学校面对危机能够脱颖而出,而不是一蹶不振。我希望所有人都找到希望而不是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