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发稼的作品 樊发稼:启智、染情和建德是儿童文学的主流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生于1937年的樊发稼是我国广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2017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了四卷本"樊发稼儿童文学精品系列",丛书选取樊发

生于1937年的樊发稼是我国广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2017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了四卷本“樊发稼儿童文学精品系列”,丛书选取樊发稼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小娃娃的歌(儿童诗歌)》《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理论评论)》《故乡的芦苇(散文随笔)》《花花旅行记(童话寓言)》四部。

1月15日,祝贺樊发稼80华诞暨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随后,本报记者在樊老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 者:首先祝贺您的精选集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从上世纪50年代发表作品以来,您至今已经出版著作80余部,算起来,您已经笔耕了一个多甲子。您是怎样和儿童文学结缘的?

樊发稼:1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关于我的研讨会,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关于自己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得极为成功,学术气氛很浓。原来想开一个30人以内的小会,后来来了50多人,会上大家的肺腑之言,令我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迪。我几十年来都是评介推荐别人,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第一次面对面听到别人对我的褒奖和肯定,老实说我很惬意于我的辛勤劳作和业绩。

你问到我怎样和儿童文学结缘。我从初高中时起,就经常给报刊和杂志投稿,我的文学起步就始于此。1953年夏天,我给《卫生宣传工作》杂志投的一篇小杂文被采用了,但一直找不到那期刊物。1955年6月,我在上海的《少年文艺》正式发表诗作,所以我把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的时间定在1955年。

至于说到与儿童文学真正结缘,198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全社会“招贤纳士”,我报送了材料,并通过考试,成功从工业机关转到文学所这一文学研究机构工作。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新诗研究专业,因为报送的材料里有儿童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正好又赶上所里原来研究儿童文学的同志年事已高、身体又欠佳,组织上就动员我来接手儿童文学的研究工作。

我这个人组织观念很强,既然工作需要,我就此一头扎进了儿童文学研究。当时我已经43岁,算是“人到中年”了,但我一直是个要强的人。我从小喜欢儿童文学,而且走上文学之路后,也写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开始“恶补”,析读了许多中外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和理论著作。

记 者:您与儿童文学“耳鬓厮磨”近40年,回首看这40年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写作,您有何感触?

樊发稼:如果说这40年来从事儿童文学工作的最大感触,那就是儿童文学真的太重要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全靠今天的少年儿童,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也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深切感受到,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影响一生的;人越小,就越有“可塑性”。

我们老家有一句话:“三岁定八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儿童文学,就是伴随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还记得“文革”前每到6月份,很多文学期刊都会推出儿童文学专辑或专号;中国作协也号召会员作家积极为少年儿童创作文学作品。

当时很多作家都响应这个号召,郭沫若、艾青、巴金、臧克家等大作家都为孩子们写过作品,寄托了他们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期望。

我很赞同曹文轩所说的“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儿童文学。同时,感触颇深的一个具体问题是,应该大力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要努力发展科学的、健康的儿童文学批评,使之更好地引导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