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立 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

2019-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5年,蒋介石委派在南京的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明灏为主任,筹备成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李明灏选择原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的故址作为校舍,以川.黔国民党部队的初级军官为对象,前后招收学生6000余人.1936年4月15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正式开学,至1938年1月,成都分校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黄埔军校成立 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2月,军校政训处处长任觉五等人发现在成都分校招收的学生中,有将近300多名共产党员,另外还有近100多名所谓"共产党嫌疑分子

1935年,蒋介石委派在南京的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明灏为主任,筹备成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李明灏选择原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的故址作为校舍,以川、黔国民党部队的初级军官为对象,前后招收学生6000余人。1936年4月15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正式开学,至1938年1月,成都分校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

黄埔军校成立 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2月,军校政训处处长任觉五等人发现在成都分校招收的学生中,有将近300多名共产党员,另外还有近100多名所谓“共产党嫌疑分子”。李明灏表示坚决反对将这批学生交给特务机关,并以“培养出这些青年军官十分不易,如果不教育过来就草率办理实在可惜”为理由,向蒋介石恳求将这批人员交由他亲自负责“教育挽救”,得到了同意,从而使这批共产党员得以成功获救。

黄埔军校成立 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底,在南京的黄埔军校校本部随国民党政府向西撤退,经过一年多的辗转,于1939年初迁至成都市区,与成都的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合并。

此后,黄埔军校迁到成都,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历时达11年。黄埔军校在成都时期,为黄埔军校在大陆培训学员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的最后一个时期,除短训班外,共培训第十四至第二十三期10期学生。

黄埔军校成立 成都黄埔军校的来龙去脉

黄埔军校迁到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较大的行政机构和人事调整,如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在原有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了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

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员。1945年,军校又撤销总队制。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四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一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黄埔军校分散各地的分校及其学生相继被合并、裁减。

1946年元旦,成都黄埔军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为国民党军基层干部。2月,以第20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征继任教育长。次年蒋介石辞去各军校校长兼职后,关麟征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1949年9月7日,关麟征调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9月20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与此同时,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中共川西边临时工作委员会积极配合解放大军的军事行动,派出地下工作人员打入军校内部,对军校官生进行策反。

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30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退到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二十三期学员还在学习期间,未到修业期满,蒋介石强令第二十三期学员于12月4日仓猝毕业。另外,1949年11月,成都黄埔军校组建第二十四期学生总队,2000余名学生于11月底应招入学,12月即随二十三期起义。因为在校时间极短,故海峡两岸均不把二十四期算作“一期”。

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登机飞往台湾。黄埔军校在校学生在唐新民、徐幼常、姚国俊、李永中等人的率领下,于12月20日至27日期间,分别宣布起义。参加军校起义的有:4个学员总队、1个勤务团、1个军官训练班、6个教导团及校本部各级教官、官佐,共计14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