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方南玲 专访汝城县县委书记方南玲:旅游带动 产业融合 绿色崛起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专访汝城县县委书记方南玲:旅游带动 产业融合 绿色崛起新华网长沙2月1日电(记者 赵伟 实习生 徐雪尘)近年来,湖南汝城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全域旅游开发引领全面小康建设,同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逐渐走出了一条贫困县绿色崛起之路.日前,汝城县县委书记方南玲接受本网采访时,详细地介绍了汝城县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工作目标.新华网:谈到汝城,我们首先会想到"生态.温泉.理学.革命",而汝城的旅游发展定位也是"一城三地",即:一城把汝城打造成现代的田园温

专访汝城县县委书记方南玲:旅游带动 产业融合 绿色崛起

新华网长沙2月1日电(记者 赵伟 实习生 徐雪尘)近年来,湖南汝城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全域旅游开发引领全面小康建设,同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逐渐走出了一条贫困县绿色崛起之路。日前,汝城县县委书记方南玲接受本网采访时,详细地介绍了汝城县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工作目标。

新华网:谈到汝城,我们首先会想到“生态、温泉、理学、革命”,而汝城的旅游发展定位也是“一城三地”,即:一城把汝城打造成现代的田园温泉城市,三地指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请您具体谈谈您在打造汝城名片方面进行了哪些努力?

方南玲:“一城三地”即建设现代田园温泉城市,打造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通过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汝城“一城三地” 的发展定位,对产业的转型定位是准确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我们在打造汝城名片方面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推进了全域旅游大开发。我们坚持把汝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按照“全城、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理念,打造了一座“处处是景点,时时可游玩”的精品旅游城市。以“一心两翼”为重点,突出“一城双泉”特色,实施了长安生态城、热水温泉小镇、暖水温泉度假中心、三江口瑶族风情街等重点景区建设项目,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我们突出打造“理学发源地,田园温泉城”旅游品牌,精心承办了2014年中国郴州国际(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节,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汝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成为了大湘东旅游文化经济带的热点旅游目的地,热水温泉景区出现了“一房难求”、“一票难求”的火热景象,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每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第二,促进了产业融合大发展。在旅游产业带动下,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来势较好。建成了万亩供港蔬菜基地、金山花卉产业园等特色农业项目,新建九龙白毛茶庄、粤旺蔬菜庄园等一批示范性农庄,中小型休闲农庄遍地开花,特色民宿、旅游客栈蓬勃发展,金晋农牧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5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按照绿色化的要求发展新型工业,建成了农产品科技园,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白云仙风电场、东岗岭风电场等新能源建设项目顺利投产,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还有,现代服务业方面,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湘粤赣边际商贸物流园、农惠通电商产业城、君莲国际大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顺利推进。

第三,实现了城乡建设大提质。我们是以旅游为导向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热水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土桥镇、暖水镇等10个乡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打造了金山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了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积极推进“空心村”改造,启动了小康新村建设35个、“空心村”改造示范村建设10个,将理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文明中,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为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了美丽的风景线。

新华网: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是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汝城县的旅游地域优势,以及目前汝城的旅游业在我县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方南玲: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处在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有着“毗邻粤港澳,连通湘粤赣”的独特区位,是湖南连通赣粤的东南门户,特别是随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省干道改造升级,湘粤赣三省边际区域交通枢纽位置基本形成,构建了对内连结大湘东旅游文化经济带和郴州“一山一湖一泉”景区,对外连结赣南红色旅游景区、粤北丹霞山景区的旅游地域优势。近年来,我们集中精力推进全域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体育健身、养老服务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为调整为22.4:34.9:42.6,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到62.6%,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龙头”,也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新华网:我们都知道交通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原因。汝城前些年交通闭塞,只有省道;现在汝城已经转化成了区域的交通枢纽,有了“三高一小时”的交通便利。可在一个小时内直达湖南郴州市、广东韶关市、江西赣州市,对接郴州、韶关高铁及赣州机场,高空、高铁、高速一小时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请问这些年交通的改善对于我县旅游业的刺激具体表现有什么?未来汝城会进一步考虑发展铁路和通用机场吗?具体工作部署将如何开展?

方南玲:“三高一小时”对于旅游业的刺激最直接的表现是游客量大幅增加,从数据上来看,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510.3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23.1%。今年赤石大桥将全面建成通车,届时整个汝城的旅游业必将继续“升温”,游客总量预计会达到660万人次,较2015年增加约150万人次。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游客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倒逼我们加快景区景点开发,丰富旅游文化产业业态,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强大动能。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做好兴永郴赣铁路、茶炎汝韶铁路以及通用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项目建设“笼子”,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开工建设,积极构建集高速、高铁、高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新华网:汝城作为典型的“边区、山区、革命老区”,是国家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县。据我们了解,目前扶贫开发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去年贫困人口大概还占总人数的10%左右,您之前也说过希望能够在五到六年的时间打一场扶贫攻坚战,请问这场仗现在打得如何了?您能从汝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素质扶贫方面谈谈具体是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的?

方南玲:汝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县。2015年以来,我们按照“五年攻坚战,小康全实现”的奋斗目标,紧扣“3322”脱贫计划,实施“5516”攻坚工程,积极探索“精准施策、分类帮扶、产业支撑、绿色崛起”的精准扶贫路径。全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5783户、18521人;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86元,同比增长16.5%,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相比,高出6.4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活水平、脱贫信心不断提升。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是找准扶贫路径。及时研究出台了精准扶贫五年行动计划、两年实施方案、“五评”识别标准、结对帮扶行动、目标考核办法、产业发展规划等“1 5”文件体系,迅速开展“千名干部下农村,精准识别摸实情”活动,按照“一评生活条件好不好,二评经济收入多不多,三评劳动能力强不强,四评教育负担重不重,五评社会保障有不有”的“五评”识别办法,向全县309个行政村派驻工作组,1545名县乡干部走出机关、沉下农村,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入户调查44306户,识别出贫困户20035户、57990人。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录入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并通过平台信息数据库与互联网联接,实现了网络查询、系统分析、动态管理,为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是落实帮扶措施。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抓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群众增收途径。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扶贫产业发展的市场后劲。

创新开展金融扶贫,抢抓纳入全省第二批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县的机遇,通过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新增小额扶贫贷款8188万元,用于贫困户自主发展生产、参与企业经营创收,实现了企业增产壮大、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双赢目的。

大力开展“人人有技能”教育培训工程,2015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850人,扶持自主创业419人,完成劳动力转移1.45万人。大力实施“八到农家”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以水、电、路、讯、房、医、学、美为重点,优化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

大力实施“小康新家”搬迁安居工程,引导贫困户向中心村、小城镇和县城集聚,计划用四年时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0户、8009人,建设集中安置点53个。

第三是凝聚攻坚合力。突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落实县级统筹、乡镇主抓、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实施干部结对帮扶“4321”行动,鼓励村支两委成员、党员、村民小组长和经济能人参与结对帮扶,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强化政策引导,分别明确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社保扶贫的扶持政策,设立了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制定了产业奖励办法,对贫困农户和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的企业以及合作组织进行双向奖励,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主动参与、有序发展、积极创业。整合资金投入,做好财政增收节支文章,今年节约“三公”经费1500余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集中投入精准扶贫。

新华网:2015年一年对于汝城来说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为实现汝城新发展,您也透露过要重点抓住产业大培育、城乡大统筹、民生大改善、治理大提升、作风大提质五大块。您能谈谈过去一年里,在这五方面所取得收获或者仍存在的困难吗?

方南玲:产业大培育方面,主要是文化旅游产业业态不断丰富,汝城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三精两新”工业取得大突破,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品牌越来越响亮,“罗霄红”、“南岭青”、“汝白金”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城乡大统筹方面,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热水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建制镇,大坪镇、延寿瑶族乡等乡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排全市第1位。

民生大改善方面,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大力加强学校、医院的新建、扩建,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治理大提升方面,以弘扬正能量为主线,认真开展“美丽创建”,深化平安汝城、法治汝城建设,扎实抓好了“最美家庭”、“巾帼文明岗”、劳模评选、“平安卫士”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促进了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综治民调工作排全省第15、全市第3位,公众安全感提升3.

19个百分点。作风大提质方面,以“三严三实”为导向,统筹抓好“四型”机关创建、作风大提质等活动,持续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提振干劲,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业、一心一意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交通还不够便捷,厦蓉高速赤石特大桥尚未竣工通车,汝城的区位优势仍然没有得到最大发挥;第二是产业培育定力要更强,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发展方向需要正确的战略和极大的恒心;第三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上还需要努力,比如三次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产业链如何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新华网:汝城县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坚持“以旅游业为抓手,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协调发展”,请问您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努力?

方南玲:汝城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强劲动力。一是用互联网思维引领产业升级。用“互联网 传统产业”的思路推动产业融合、产品升级、品牌打造、营销创新。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促进高标准星级酒店、温泉度假山庄、连锁商务酒店、农家客栈差异化发展,引导旅行社、旅客运输、旅游购物、餐饮业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开展了帐篷节、汽车越野赛、自行车赛、温泉水煮鸡蛋等活动,不断提升汝城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抓住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加速发展的契机,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游客带来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二是用大健康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坚持以绿色食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体育健身、养老服务为重点,打造吃、喝、住、玩、养五张“健康名片”,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与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引导支持发展观光型、体验式、精品化农业,大力扶持种植有地方特色的紫米、薏米、花豆、水果、茶叶、石斛兰等特色农产品,促进现代农业向精致高效方向发展。加快打造与旅游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大禾米糍、米粉、板鸭、竹制品、奇珍异石等旅游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打造与旅游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旅游接待、电商物流、养老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湘粤赣边际商贸物流园、农惠通电商产业城等重点项目,促进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等相关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三省边际区域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中心。

三是用项目化思路促进产业融合。以“双百工程”为主要抓手,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从项目源头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创业园、农产品科技园、建材宝石产业园等“一区多园”建设,努力打造“百亿园区”,促进产城互动。大力实施庄园经济“十百千”工程,建设了龙腾九龙白毛茶庄、汝莲茶庄、粤旺蔬菜庄园、金山生态农庄等示范庄园,力争五年内建设十家高标准度假庄园、百家示范农庄、千家精品农家乐,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平台、产业融合的新载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