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部长 明蜀王府被称“小故宫” 比北京故宫历史还要长 安以轩宣布结婚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易立曾做过黄龙溪的蜀王陵墓的地面调查,虽然仅仅调查了陵园的范围等情况,但其陵园的规模之大也令他吃惊.三座蜀王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园

2012年,易立曾做过黄龙溪的蜀王陵墓的地面调查,虽然仅仅调查了陵园的范围等情况,但其陵园的规模之大也令他吃惊。三座蜀王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园占地面积达到七八十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较大的蜀王陵。从明代的王制来看,如此规模已达到藩王级别。从探沟中出土的地面建筑材料,有瓦当、脊兽、滴水,非常精美。

易立表示,明蜀王至少有四个陵区,最早的陵区在北郊凤凰山,发现了蜀献王王妃与世子的陵墓,但蜀献王朱椿的王陵迄今没有找到;第二个陵区是十陵,埋葬着成王、昭王、僖王;第三个陵区在三圣乡,埋葬着怀王;第四个陵区在黄龙溪,有可能是和王、定王的陵墓。

陈世松表示,据估计,四川明蜀王室陵墓不少于三百座,但目前发现的仅为数十座。藩王陵墓再现了地上王府的奢侈与豪华,以朱椿世子朱悦燫墓为例,该墓模拟王府的规制,墓室大门象征王城的正门,二门代表王宫的正门,二门之内正殿前为广阔的正庭,左右两厢表示正殿两庑的左右二殿。

正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最为华丽,在仿木建筑结构上,大量使用琉璃,在精细的石雕上涂朱刷金。十陵的僖王陵,地宫是以中轴线布局的,其主要建筑均可与亲王府宫的建筑相对应,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

蜀王府的湮灭和消失

陈世松引用相关史料说明: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攻破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率妃妾投井,蜀藩绝嗣。张献忠下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姓朱者,尽皆诛杀。"拥有一千余众寺僧的大慈寺,"因匿蜀王宗室,悉屠之。"

有明一代,在全国建立的50个藩王府中,只有29个王府与明朝同时告终,其中就包括册封在成都的蜀王。

陈世松表示,据记载,张献忠入据成都后,踞蜀王府宫殿建大西国,在撤离成都前,下令放火"焚毁城内外民居及府署寺",火势连月不绝,将宫殿的木构建筑烧毁一空。而"宫墙甚坚",没有被毁坏。

康熙四年,明蜀王府基址被改建为清贡院,苑囿此时已经被填平,在其基址上修建了一些新的建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立告诉成都晚报记者,回填明朝河道的泥土层中,有大量明代的琉璃绿釉或灰陶质地的瓦当、滴水、筒瓦、板瓦、天马等精美的建筑构件,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用瓷器,其中尤以青花居多。

其中一件青花瓷器,色泽明艳,外壁装饰着漂亮的海水和缠枝花叶,内壁口装饰着一圈生动的弦纹和联璧纹,内壁上还装饰了缠枝花叶、云气和凤鸟组合图案,复原之后,将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器物。

如今,蜀王府早已湮没不存,但在成都的城市肌理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根据红照壁、东城根街、顺城街、东御河沿街、西御河沿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等街道地名,在成都地图上可以清楚地找到蜀王府的范围。

这片区域,自战国末年以来即地处成都大城内,汉六朝至唐宋时期继续为城市的核心区,明代划入蜀王府,清代在蜀王府基础上改建贡院。近年来,成都城市考古发掘不断取得的实物成果证实,这片区域,沉淀着成都最丰厚的历史,而城市考古遗址,使得这一段深厚的历史文化,变成市民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