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竹子 董寿平墨竹图 《墨竹图》背后的故事 老一代藏家的平常心

2018-04-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30日,由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雅昌艺术网主办,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收藏文化地理之旅---"收藏寻城记"到访羊城.艺术批评家冯原.

8月30日,由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雅昌艺术网主办,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收藏文化地理之旅———“收藏寻城记”到访羊城。

艺术批评家冯原、皮道坚和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广东美术馆副馆长蒋悦、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连登、著名收藏家石金柱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中共同探讨岭南文化与本地收藏传统之间的关系。

早在民国时期,广东就涌现了大量的书画收藏家,像何瑗玉、谭敬等,他们努力挖掘广东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书画家,民国时期他们特别注重收藏一些清代名家的作品,像康有为的一些弟子的作品,在广东书画收藏家中都很受追捧。

时至今日,广东地区相继出现了三大收藏高峰期:一是清末民初,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香港与内地割去联系,导致岭南画派的藏品大多在港澳地区;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广州市长朱光本身是知识分子,与收藏有很深的渊源;三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拍卖市场开始,第一槌是在深圳开始的(指1987年深圳举行首次土地使用权拍卖)。

论坛上,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诗人连登也就有关地方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广东收藏文化传统的问题,介绍了广东收藏历史上的一件“镇粤之宝”及其背后的收藏故事。

连登口中的“镇粤之宝”正是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此图自清代以来一直收藏于广东,后由收藏家莫元瓒先生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

“莫元瓒曾经是一个很有钱的书画藏家,解放后家道中落,穷到要靠他老婆拿着篮子在马路边上卖地瓜来维持生活。”连登介绍说,尽管当时市里面的领导喜欢书画,经常去莫元瓒家看作品,但他都不愿意拿出《墨竹图》示人。直到1978年,莫元瓒年纪也大了,想对这幅画有一个交代,就主动把画送给了国家,也不留给小孩,怕糟蹋了这幅画。

“记得那时候,有一天他突然让我帮忙订一个酒店包间,说想请几个人吃饭。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从来没请过朋友们吃饭,直到在饭局上才听到他把《墨竹图》捐出去了,为此政府还获励给他1万元。

以前的人收藏书画,不像今天这么浮躁,开口就是说值多少钱,老一代的人,看重的是精神和责任,应该要有平常心,把它看成家里的亲人,爱护它、珍惜它。”

“一画”分藏广州和台北    

《墨竹图》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文人画家文同之手,其存世作品不多,此画可以说是文同最珍贵的作品之一。连登表示,绘画史上墨竹虽非始于文同,但文同却以墨竹享盛名,其常借咏竹、画竹来比喻人格和情操的高尚,历来评论墨竹画家无不首先提到其大名,“《墨竹图》的上下方有不少文字,最上面的是康有为的题字“湖州墨戏”及他的一首诗,下面则有吴荣光、翁方纲等人的诗跋,此外还有罗振玉的观款。

能得到这么多名士的青睐,可见此画确是非同凡响。”

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相似的一幅文同《墨竹图》。对此,广州艺博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两图在尺寸构图、笔法气势、印章及幅面拼法等方面皆相近,相信应是一人所作。

文同画竹,十分注重观察竹子的形态,领会竹子的神韵,故而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这幅《墨竹图》写垂竹一枝,枝叶多用浓墨,新枝嫩叶则渍以淡墨,撇叶锋长而毫芒不露,叶尾拖笔布白,熟练地运用了行、草书法的用笔。在章法方面,讲求突出气势,虽只作一枝复垂,但它的奔放形迹、动合矩度,生动地表现了竹子临风擎雨的神韵,恰是画家对普通生活现象那种特殊审美观念的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