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为什么王变成侯 海昏侯刘贺为什么将巨额财富统统带入自己的坟墓?

2018-01-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海昏侯刘贺为什么将巨额财富带入坟墓?参观<南昌汉代海昏国考古成果展>后,一个巨大的疑问久久徘徊在我的脑海:作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为什么会

——海昏侯刘贺为什么将巨额财富带入坟墓?

参观《南昌汉代海昏国考古成果展》后,一个巨大的疑问久久徘徊在我的脑海:作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为什么会将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统统带入自己的坟墓?有人说,汉代的殡葬制度讲究的是厚葬,“事死如事生”,下葬时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状态安排的。

这种解释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有失肤浅,不足以充分说明为什么刘贺会一次性地带走这么多财产。我觉得,要彻底解开这个笼罩在海昏侯墓上的疑团,必须以这次考古发掘为经线,以史书记载为纬线,作出令人信服的具体分析,从而编织出一幅真实可信的历史画卷。

多 种 选 择

其实,作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对自己身后的巨额财富如何处置,是可以作出多种选择的。

比如,向皇帝进贡。从汉武帝、汉昭帝到汉宣帝时代,由于连年与匈奴作战,加上整个官场上盛行的奢靡之风,还有大兴土木,国库始终得不到充盈。尽管通过改革币制、盐铁官营、酒榷专卖等措施增加税收,但仍入不敷出。汉武帝时树立了一个典型,就是以经营牧羊业起家的洛阳人卜式,他拿出一半的家产献给皇帝作充实边防之用。

刘贺完全可以向卜式学习,以酎金的名义进贡给皇帝。我算了一笔账,在这次出土的黄金中,金饼285枚,以每枚232克计,共66 12公斤;金板20块,大小不等,以每块850克计,共17公斤;马蹄金48枚,以每枚245克计,共11 76公斤;麟趾金23枚,由于重量不详暂不计。

这样算下来,大约100公斤。有资料记载,王莽时期全国的黄金约有500万两,相当于140吨左右,推算到汉宣帝时期,也就是100到120吨左右。

如果刘贺把相当于全国千分之一的黄金进贡给汉宣帝,肯定会龙颜大悦,说不定还会把削去的三千户食邑归还给他,甚至恢复诸侯王的称号。刘贺曾经有过这个打算,他在一些金饼上用蝇头小字写上“┄海昏侯臣贺┄酎黄金┄”。但以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又比如,分赠给子孙。刘贺一家人丁兴旺。据史书记载,刘贺有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中男十一人,女十一人。全家共三十八人,还不算子女们的配偶。如果刘贺把他的巨额财产全部留给妻子和儿女,每人都可以得到一份虽然丰厚但又不让人那么眼红的遗产。

还以黄金为例,100公斤分38份,每人才2 5公斤左右。那200万枚铜钱,每人可分5 2万枚左右。一次埋葬的那20匹骏马,还不够一人分一匹的。26个编钟加上编磬,也许刚刚够一人分一件的。总之,刘贺只要肯分,妻子和儿女都会念他的好,也为刘家的繁衍奠定一份物质基础。

再比如,向家乡捐献。刘贺的祖籍在陕西,他把山东昌邑看作是第二故乡,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从五岁起刘贺在这里当昌邑王十四年,是何等地惬意啊!扬鞭策马驰骋于原野,斗鸡溜狗游走于乡间,背诗诵经端坐于明堂,开怀畅饮聚会于酒肆,都令他难以忘怀。

被废后回到这里当平民百姓,十年间家乡父老没有歧视他,亲朋好友没有抛弃他,就连官府都敬他三分,帮他出主意经商,还在朝廷面前替他说好话,使他开办的“大刘记”商号发了大财,还当上了侯爷。

许多珍贵的青铜器和漆器上他都写上“昌邑籍田”“昌邑二年”“昌邑九年”“昌邑十年”“昌邑十一年”等字样。就凭着这份情感,他完全可以把身后的全部财产捐献给他的第二故乡——过去的昌邑国,现在的山阳郡。

还比如,“悬壶济世”。办这件事情,他刘贺是有充分的物质条件的。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中,很多都是制药用的,例如那个被认为是“蒸溜器”后来又改为“蒸煮器”的,其实是“悬壶”,西汉时普遍用于制药,到了东汉便出现了一个成语,叫“悬壶济世”,指的就是行医,以至于后人在诊所或药铺前挂对联:“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

还有被认为是汉代铜火锅的温鼎和染炉,也是做中成药用的。再有,青铜杵和臼,几乎与现代中药铺用的一模一样。

还有成套的青铜量器、精致的刻漏、侧面有把的铜锅,都与制药有关。另外,在出土的一万多枚竹简中,相当一部分是医书和药书。也就是说刘贺生前在家里建起了一个不小的制药作坊,既做药材的买卖,又救济四邻八乡。如果他把这些实物和金钱留给后代继续行医卖药,治病救人,岂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吗?!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

又比如“兴办私塾”。刘贺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他的老师王式七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大儒,其弟子许多后来都成了朝廷的博士。霍光废帝时杀掉了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二百多名随从,而独不杀王式和另外两个谋士,因为杀害大儒历史上的名声可不好。

在这次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绘有孔子和他一些弟子画像的屏风,铜板漆绘,还有文字说明。这反映出刘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孔子为师,以孔子的学说为人生的信条。据说,“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刘彻,当初把刘贺的父亲安排到山东当昌邑王,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让子孙后代们受孔学的薰陶,“读孔孟之书,行尧舜之道”。

刘贺果然没有辜负祖辈的期望,儒学的功底很深,在霍光要废掉刘贺的紧急关头,他脱口而出,说:“闻天子有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这话出自《孝经》,是孔子说的,可见刘贺的儒雅之风。可惜当时已经没人听了。这次发现相当于他私人“图书馆”的书库里,就有大量《论语》、《礼记》等儒家简牍。如果刘贺用他的这批图书和大量资金,学一学孔夫子办学,资助一批可塑造的年轻学者到处游学,也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不错选择。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屏风

可惜啊可惜,刘贺并没有选择这些可以让他名垂青史的办法,而是选择了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全部带进了棺材里!这其中的深刻原因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