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跃教授 先为师后作学问 重理工教授程新跃讲述“为师之道”

2018-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本书,打开了回忆的匣子;一张照片,解开了当年的故事;一句话,点醒了一代的青年人.那本书是关于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那张照片是他与大师的一张珍

一本书,打开了回忆的匣子;一张照片,解开了当年的故事;一句话,点醒了一代的青年人。那本书是关于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那张照片是他与大师的一张珍贵的合影;那句话是“保持清醒,莫要随波逐流。”近日,程新跃教授接受该校学生新闻中心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

程新跃教授与重庆理工大学校学生新闻中心记者交流。

据悉,程新跃一生与教师结缘,与大师同行,从教三十余年一直都是学生们眼中的良师益友。他也是数学界的优秀人才,获得大大小小二十余项奖励,但不摆架子,温和待人,耐心解答,拥有师者风范,大师精神。

求学艰难 倍感珍惜

程新跃作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人,他说:“那个年代,是现在年轻一代无法想象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认真学习的信念。

在初中以及高中,程新跃遇到了十分器重他、而且还尽心尽力工作的老师,他们就是程新跃初、高中的两位数学老师。“那时候成绩很好,一遇到大家都不会的问题,老师就叫我起来给大家讲讲。”程新跃说,正是这样的器重,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可以说,这两位老师是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

在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求学之路时,从程新跃的眼中看不到懊恼,反倒多了一份坦然,他说:“当时的磨难虽然是痛苦的,但是现在想来却成了一笔财富,磨练了我坚毅的品格。”

学者风范,为师楷模

1977年,程新跃参加尽管高考考取了高分却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似乎是磨难给他带了一种忍辱负重的神奇力量,驱使着他一步一台阶的来到了“大师”的面前。

2003年8月19日,程新跃与陈省身教授及美籍华人数学家沈忠民(右一)、浙江大学沈一兵教授(左一)在陈省身教授家中研究有关问题。

“陈省身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一位热爱祖国的伟人,一个富有情趣的智者,还是一位慈父般关心年轻人成长的长者。”这句话出自程新跃教授回忆陈先生的文章《一份深深的怀念,一段永远的遗憾》,该文章源于《陈省身与几何学的发展》一书。据介绍,该书是为纪念陈省身先生而写的,由当代著名的数学家编写完成。

陈老与程新跃的一张合照,至今为止都放在他的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程新跃回忆说,“那是2003年8月,陈省身先生去世的前一年。在陈先生家中的书房里,几位国内外的几何学家围座在陈先生周围,探讨一些重要问题”。

程新跃教授说道:“通常在与陈省身先生探讨、请教问题时,他是不苟言笑的,仔细听取报告后,会犀利地指出问题的要点,其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和思维的敏锐,难以想象他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程新跃说,但是陈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吃货”,一个“旅行家”,还对中国的历史和古典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他让我知道了一个真正的大师,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生活也充满了情趣。”

除此之外,程新跃还跟随陈老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讲学、交流。陈先生还让程新跃去翻阅法国著名数学家E. Cartan等大师的文献,里面不乏语言、术语的问题困扰人。看的多了,反倒是乐哉,乐哉。不知不觉间,程新跃在大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很多。

程新跃在与陈老的交流中,看到了真正的大师风范,在自己为师之路上,程新跃不提倡只是蒙头学习和搞研究,而是更倾向于人文与科学的全面发展。在任职重庆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的时候,几乎每一年的新生入校后,他都会向全院的新生提出“科学、人文、文明”三大素养共同提高的要求。程新跃认为,作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死板。我们作学问首先是凭兴趣,有时甚至是一种自娱自乐。好的学问需要广泛涉猎,才能厚积薄发。

2011年7月,程新跃作为《芬斯勒几何中的曲率性质》项目的负责人,获 2010 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对他多年研究积累的一个肯定。然而他依然保持着一份平静和执着,他说:“记得陈省身先生曾说过,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是一件幸事,就是告诫大家不要被名利所累。陈先生还曾为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数学家题字,‘作好的数学,永远快乐’。我想这也是我可以坚持踏实做学问的原因。”

要作学问 先学作人

现在的社会过于浮躁。程新跃表示,老师就是要做表率,要教书育人。如果一位老师连基本的工作职责——教学都做不好,那这样的人就不能说是一名称职的老师。作学问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多地关注名利只会让人在社会中偏离自己的初心。

程教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说道:“程老师总是和我们那么近,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让学生对他的课感兴趣,而非一个只是想着自己的学问、离学生那么远的学者。”

大学应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作用。程新跃在匈牙利国立德布勒森(Debrecen)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常常能看到当地人去大学或者城市的音乐厅去听音乐会。而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晚上,大家都排队等候开场。

这样高度文明的社会,给了程新跃极大的触动。也正是因为如此,程新跃给青年教师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清醒。既然身处世俗之中,不能脱俗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随波逐流。风气总会改变的,若有一天云卷云舒,你也许就会获得那个先机。”

学之有道 厚积薄发

程教授从参与教育工作至今,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其中包括了校级、市级、省级的大大小小的表彰。他所教过的学生,都对程教授讲的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这一切不只是归功于程教授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是对于知识的态度。

对于理科的《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这样的数学课程,许多大学生都感到头疼不已。程新跃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中学数学教育出了问题,过分强调做题的技巧和题海战术,而没有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而且中学数学教育承载了过重的包袱,就是升学考试。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一些大学生太不注重在数学学习各环节上花功夫,比如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大量的练习和阅读参考书。“所以,当代大学生急需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找到问题,还要去解决问题,应该为自己的成长进步去寻找动力,而不能为自己的消极堕落去寻找理由。”

程新跃还提出,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理科生应多了解一些人文知识,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两者之间其实是相通的,都应去涉猎。就像写一篇数学论文,如果只是有了较好的数学结果,而论文写得没有文采,那么这样的论文在交流转播上也会受到限制。术业有专攻,也需要其他的技能去辅助。

杨振宁曾对于数学界大师排名“欧、高、黎、嘉、陈”,其中的“陈”就是指陈省身先生。程新跃写的一篇学术论文,陈先生曾亲自执笔回信,并且将其转发给国外的数学大师,这对程新跃的努力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陈省身影响了程新跃的教育之路,而程新跃也将以师者的身份,将这份淡泊、严谨的大师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杨婷洁 吕佩诺 李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