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版图中国论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著)

2017-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

谭其骧,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人。主持编汇《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黄河史论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原始社会遗址图 夏时期全图 安邑、帝丘附近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 春秋时期全图 战国时期全图 秦时期全图 西汉时期全图 东汉时期全图 三国时期全图 西晋时期全图 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图 附十六国 宋 魏时期全图 齐 魏时期全图 梁 东魏 西魏时期全图 陈 齐 周时期全图 隋时期全图 唐时期全图(一) 唐时期全图(二) 唐时期全图(三) 元和方镇图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五代十国时期分国图 辽 北宋时期全图 金 南宋时期全图(一) 金 南宋时期全图(二) 元时期全图(一) 元时期全图(二) 明时期全图(一) 明时期全图(二) 清时期全图(一) 清时期全图(二) 中华民国时期全图(一) 中华民国时期全图(二) 地名索引

五十年代开始编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时,目的主要是要把中国历代各个政权的疆界和政区画出来;政区要求画出一二级政区的治所、界线和所有县级治所,此外还要择要画出一些著名地名。要达到这个目的,比例尺就不能大到几百万(五六百万至二三百万)分之一,一个政权的疆域就不能不按大政区划分成好几幅(几幅至二三十幅)。

这种图幅我们称为分幅图,这是图集的主体。我们的编绘工作所能达到的详密精确度赖以表达,我们对有关学术界所能作出的贡献也藉此显示。

当时我们仅仅认为既然一个时期分画成了好几幅图,就不得不将这几幅用小比例尺综合为一幅,我们称之为总图(后来称为全图),供综览这一时期的概貌之用。因此在每一时期的分幅图完成后,我们就将全组图幅交给制图同志,让他们缩编成全国总图。

内容原则上视比例尺而定,一般只能画出一级政区界线治所,不画县治和其他小地名,二级政区只画治所不画区界,治所不能全画则听由制图者随意取舍。

这样画出来的总图,在编者心目中一般不予重视,对其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不事审核。当然,有些时期有些边区并无分幅图,只靠分幅图是拼不成总图的,编者还得对这些边区画上一些部族名和山川名。那毕竟只是藉以避免空白而已,其详确程度是远远赶不上分幅图的。

总之,当时我们的编图工作侧重于分幅图,对总图比较忽视。而当时这种思想实质上是错误的。 分幅图果然可以由于详密精确而为学者赞赏,但每一个历史时期只能显示某一年代的疆域政区,看不到这一时期的前后变化,对学者而言也还有一个不可低估的缺点。

何况图集的服务对象不应该局限于学者,应该尽可能争取为广大读者服务。由于以分幅图为主体,结果全图集多至五百多页,不能不分订为八册,如此巨著,怎能普及,怎能为广大读者服务? 前一个缺点我们在八十年代将原先的内部本改编为公开发行本时已有所纠正。

我们对前后变化较大的若干历史时期如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不再只画一幅分幅图的综合图,都酌情加画了几幅全图。

后一个缺点则将由出版这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予以补救。 这一图册不为专家服务,专为一般读者服务;因此,与八册本全图集相反,删去了原来的主体部分分幅图,专收历代的全图,使读者手此一册,就能窥见中国几千年中历代疆域政区变化的概貌。

全集截止于清代,本册又加画了两幅中华民国时期全图,使所包涵的中国历史时代更臻完备。原始社会遗址图的说明曾经考古所王世民同志予以修订。两幅民国图的编绘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顾乃福同志。

民国图和卷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的图说都由中国地图出版社陈潮同志撰写。 不无遗憾的是,当初缩编分幅图为总图时,取舍难免有失当之处,由于审核不严,未能改正。此次汇集时,因基本上采用旧版,不便多作改动,只能改正了其中一小部分,仍留有一些当改未改之处。

在编绘图集的分幅图时,原对图中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块面都将史料依据和考证结论作有记录。七十年代由于急于出图,未能将这些文字资料一并整理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