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劲光还是萧劲光 “文革”中肖劲光最不能释怀的不是挨批斗而是什么

2018-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的性格,完全继承了爸爸."5月4日,在北京湖北大厦,一头短发.清爽干练的肖劲光大将之女肖凯,谈起父亲的影响时说道.肖凯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

“我的性格,完全继承了爸爸。”5月4日,在北京湖北大厦,一头短发、清爽干练的肖劲光大将之女肖凯,谈起父亲的影响时说道。

肖凯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国海洋画研究院秘书长。她说,是父亲丰富的艺术细胞感染了她,使她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女儿肖凯:父亲丰富的艺术细胞感染了我

“离开党则一事无成”

肖凯1938年7月出生在延安,年幼时,父母在前方行军作战,肖凯和弟弟被安置在延安的幼儿园。

肖凯回忆,幼儿园在山里头,条件非常艰苦,孩子们平日就套着军装,大了拿腰带一扎,饥一餐饱一餐,大孩子带小孩子,“与父母根本见不上面。”

部队转移,幼儿园也时常跟着躲避迁移。肖凯说,有时候头上是国民党的飞机,前方是土匪,非常危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9年前后,肖凯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被用大卡车接到北京,安排在北京一所小学就读,“住在一个老胡同里,就睡在稻草上。”

当时,我国海军即将组建,肖劲光奉命回京,有了机会与子女重聚。

肖凯回忆,当时父亲来到学校,校长告诉她和弟弟:爸爸来找你们了。她却一直往后躲。“多少年都没有见过了,对爸爸这个词很陌生。”肖凯说,那一刻觉得五味杂陈,说不出心里什么滋味。

为了与孩子亲近,肖劲光拿出香蕉给孩子们吃,肖凯和弟弟从没吃过香蕉,拿起来就咬。“爸爸慢慢地拿起一根,告诉我们,香蕉要剥了皮才能吃。”肖凯笑眯眯的说,后来一家人在北京,肖劲光工作忙碌,也常是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与孩子们见面。

肖凯说,父亲常教育他们,“离开党则一事无成”,这种热爱与奉献,让她从小耳濡目染。

爸爸要我凡事不争抢

“爸爸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肖凯回忆,父亲平时完全是军人作派,但对子女的教育严格、严肃但不严厉,打、骂、体罚从来不曾有过。

“爸爸上班时军装一穿,皮带一扎,很威严,我们还有点惧怕。但下班后,他就换上便服,孩子们就最喜欢他了,背上背一个,怀里扎一个,旁边又拽一个,大家跟他特别亲热。”肖凯说,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孩,上中学时,每天爸爸喊她起床,都会用手轻轻拍着她的背:“小懒虫,快起床,不然上学耽误了。”

肖凯说,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是个十足的“假小子”。有一次,老师上门家访,肖凯吓得躲到了锅炉房,老师走后,肖劲光看到灰头土脸的女儿,一下子哈哈大笑,也没有再责备。

“对于品格的培养,爸爸毫不马虎。”肖凯说,自己不会游泳,肖劲光说哪有海军司令员的子女不会游泳的。为了这句话,肖凯苦学了两个多星期,晒脱了几层皮。“爸爸说,游泳是锻炼毅力,要把这份毅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去。”

肖凯还谈到,1948年秋,哥哥肖永定要去苏联学习时,身在一线指挥的肖劲光给他写下送别赠言,300多字,大意是要“戒骄戒躁,克服虚荣和粗心大意,把心用在学习上,更好为人民服务”。相同的话,肖劲光也反复对肖凯说起。

“爸爸的严格,也曾让我不理解。”肖凯说,她刚上班时,父亲要求她凡事都要让着别人,不要去争抢。而后才明白,父亲希望自己扎实奋斗,不能靠他的荣誉。“后来,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

艺术细胞感染子女

在肖凯记忆里,父亲不仅是能打仗的将军,还有着不错的艺术修养。会书法、会乐器,苏联歌曲唱得非常好。“有一次他唱《三套车》,我觉得他唱得比我还好。”

肖凯说,大革命时期,父亲曾与刘少奇同台演过话剧;长征途中,父亲鼓舞士气的洞箫声,一直被传为美谈。1951年,中苏两国在大连举行关于收回旅顺口的谈判时,肖劲光在联欢会上一曲“喀秋莎”技惊四座。

“爸爸还会拉二胡、弹月琴,演奏曼陀林……”肖凯说,爸爸懂乐器,也支持子女学。二儿子肖策能上中学时,想学弹月琴,肖劲光很高兴,当即从家中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钱给他买了一把好琴,还专门请了指导老师。

“爸爸还喜欢画画,收藏画。”肖凯谈到,早年在长沙读中学时,肖劲光曾与同窗好友任弼时尝试过利用人像画谋生路。小时候,家里常有画家们进出,肖劲光与他们论作品,谈见闻,像是一个艺术沙龙。

肖凯说,父亲还是荣宝斋的常客。“文革”中,肖劲光最不能释怀的,不是被造反派批斗,而是家中一幅元代名画《芦雁图》被毁。1965年初,肖劲光还将沈周的《松荫对话图》等4幅明代绘画,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肖凯说,父亲丰富的艺术细胞感染了儿女,肖凯也走上了艺术的道路。195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肖凯进入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染织绘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