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财与徐文荣 图文:徐文荣:一个农民与一座城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楚天金报讯 吴仁宝,刚刚逝去的"中国最有名的农民",他一手将贫穷落后的江苏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     实际上,约364公里

    楚天金报讯 吴仁宝,刚刚逝去的“中国最有名的农民”,他一手将贫穷落后的江苏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

     实际上,约364公里之外的浙江东阳市横店,也有个远近闻名的农民——78岁的徐文荣。徐文荣之于横店,有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

     徐文荣1966年成为横店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小学四年级毕业,却一手打造了目前最大的华人影视拍摄基地,每天有三十多部电影或电视在这里开机,西方媒体甚至为横店冠上“东方好莱坞”的称谓。

     造城运动

     谢晋与徐文荣的互相成就

     坦白说,在横店的主干道康庄道上,仅凭路边建筑,会觉得这只是浙江中部一个普通小镇。但仔细一看,小打印店门上会贴着“打印剧本”的提示;小吃店里群众演员会眉飞色舞谈“上次跟刘德华演,我一次就过了”……

     促成这种不同的,是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而这种不同,要追溯到1995年。

     这一年,导演谢晋(已故)正筹拍电影《鸦片战争》,但因资金难以落实、工程时间难以保证等困难,拍摄基地一直无着。

     年底,“病急乱投医”的谢晋来到了与杭州相距180公里的横店,这个地方不通飞机、不通火车,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谢晋找到了徐文荣,徐文荣看着他,不认识。别人介绍说:“这是谢晋。”徐文荣一脸茫然。

     尽管不知道谢晋是谁,但这并不妨碍徐文荣对机遇的把握。早在1993年,他就想在没有名山大川的横店搞旅游,这让很多人视为异想天开,但他仍以2亿元的大手笔搞了一个“农民兄弟度假村”。谢晋的到来,无疑让他看到了曙光。

     在横店逛了一圈后,谢晋选中了一块由很多个小山坡组成的地方,要徐文荣在这里建起“19世纪南粤广州街”。120栋房子、一条珠江、一座塔,最终,徐文荣以3个月为限接下了这桩一般人不敢拍胸脯的项目。他派了120支工程队同时进山,每支队造一栋房子,白天晚上、下雨下雪不停干,终于如期完工。谢晋在上海、杭州没做完的事,徐文荣在横店帮他完成了。

     接下来,陈凯歌要拍《荆轲刺秦王》,遇到了和谢晋类似的难题——秦王宫外景图纸已经设计好四年,却一直找不到地方,也找不到人建。在谢晋的建议下,陈凯歌与徐文荣见面了。

     徐文荣也不知道陈凯歌是谁,但8个月后,恢弘的秦王宫落成。

     戏拍完后,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有140多名,为“横店”做了一次大大的广告。此后,是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江南水乡……横店影视城格局已定。

     商业帝国

     影视城背后有60多家公司

     徐文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横店只是一个自然村而已。但其实,横店影视城的背后,有着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这个帝国的缔造者,就是徐文荣。

     徐文荣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裱画匠,写得一手好字。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进入县供销局,很快因业绩出色被提升为安文区的办公室副主任。但在那个“大放卫星”的年代,徐文荣不愿意说谎,就放弃了铁饭碗,回家务农。

     最初,他发现地广人稀的安文区肥料奇缺,以肥料换粮食,第一次就换了五十多斤玉米,却落上了“投机倒把”的罪名。不久后,他又做起了用废铅提炼真铅的生意,而这不受国家政策限制。他凭借着当时的土风箱和铁炉,一路收购到了上海,还用赚来的钱坐了飞机,一下成了当地尽人皆知的大人物。

     横店帝国的构建源于1975年的一个缫丝厂。横店是蚕茧之乡,但受文革的影响,国营丝厂停工停产,旧的蚕茧在仓库发霉。

     有过从商经历的横店村支书徐文荣被公社领导相中了,承办这个缫丝厂。这个缫丝厂成了日后横店集团积累的第一桶金。

     1979年,当发展起来的横店针织厂、麻纺厂生意兴隆时,徐文荣却想转做磁性材料,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徐文荣先是跑到江苏买机器,其间路过华西村,与同为村支书的吴仁宝相见恨晚;不过当时的华西村已是名声在外。

     之后,徐文荣又带领33个小青年到宝鸡等地取经,回来后创办了横店磁性器材厂。磁性材料后来成为“横店系”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徐文荣宽大的办公室,记者向他求证,“有人说你曾先后创办过200多家公司,是真的吗?”徐文荣提高了语调,“怎么是200家,明明是700多家!”横店集团一位高管告诉记者,横店“造的景点全都是形象工程,真正赚钱的是钕铁硼磁体和医药这两块”。现在的横店集团,拥有60多家子公司和3家上市商业公司。

     2012年,横店集团全年实现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税47.71亿元,同比增长37.8%,上交税费同比增长58%。

     风口浪尖

     “重建圆明园”几成众矢之的

     与吴仁宝的接班人是儿子一样,2001年8月,徐文荣把班交给儿子徐永安。退休的他在横店堪称地位尊崇,但在全国,他仍算默默无闻,直到2008年,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200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三。许多人还未从春节长假中回过神来,73岁的徐文荣就风尘仆仆地从家乡赶往北京,出现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面对全国200家媒体记者,他正式宣布在浙江东阳横店1:1建设圆明新园。

     消息见诸媒体后,徐文荣几乎成了众矢之的。有人骂他“商业炒作”,有人骂他“劳民伤财”,还有人骂他是“商人沾满铜臭味的破坏”。“废墟派”和“复修派”争论不休。2011年,因触及土地规划的红线,重建圆明园的计划遭无限期搁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按照1:50的比例完成的巨型沙盘,以及园中11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致。

     徐文荣会不时来到圆明新园展馆,看着自1996年以来收集的资料如何呈现为模型,尽管昔日愿景中的实体依旧是他最大的遗憾。“他们都很好奇一个70多岁的老爷子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等它完全建成了,我也快80了,图什么呢?他们不懂的,我计算过,圆明新园一建好,可以带动35000人就业。

当时我就说,横店不让建,我到外省去建,中国不让建,我到外国去建。我遗言都写好了,圆明新园没建好,下一代要帮我建。”徐文荣告诉记者。

     事实上,早在1998年,徐文荣在横店集团的大会上吹响了第二次创业号角,他的发言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将来横店的富,富在第三产业,而不是富在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以什么为龙头?当然要以影视产业为龙头。

影视产业能够带动旅游,带动商业、饮食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你只要东西好,人总会来的,有钱就会来旅游,钱就会源源不断地送来。我认为,有那么个地方产业作为我们横店强大的经济基础的话,就是全部工业倒掉,横店人民的生活还是非常富裕的。”

     “舍得”战略

     徐文荣关于横店影视城的经营战略堪称“舍得”。《华尔街日报》曾评论说,横店影视城的繁荣,低成本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场租费和门票是影视拍摄基地主要的收入来源。如果在真正的北京故宫中拍戏,一天只能拍3小时,而且要耗资30万之巨。而在横店,早在2000年,徐文荣就宣布:横店影视城从此免收场租。由此,导致横店一年的损失大概在2000多万。

     徐文荣算的是另外一笔账,“可它带来了多少钞票?不要说门票,就说拍戏的人住在这里,一年的消费是多少?光是房租,一年就3000万!”1:5的带动效应,让当地居民每年的收入增加三十多亿。徐文荣有一个叫王大良的邻居,这对老夫妇有4间房子,自己住在楼下,把楼上租出去,一年收入32万。

     另类产权

     产权是理解中国企业的关键词,在产权问题上,徐文荣是“另类”。

     在1993年的股份制改制大潮中,徐文荣却独创了社团经济模式。他阐述,“社团经济的资产所有权不属于国家所有,也不属于当地政府所有,也不属于各村所有,更不属于社团经济领导层个人所有和企业员工个人所有,它属于社团范围内的成员共同所有。

”直到今天,横店集团主要的上市公司横店东磁的大股东为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而后者的实际控股人,即为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2000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徐文荣以27亿元的财富排在第8位。他看到排名后,就请榜单制作者胡润到横店喝茶。徐文荣开门见山:“横店是独一无二的社团经济,如果说计算横店的财富,绝对不只榜单上那么多,但如果说是个人,我绝对没有那么多钱。我是希望共同富裕。”

     徐文荣把握政商关系有自己的原则,1997年左右,有中央高干子弟希望和他合伙做生意,但都被他婉拒。“我没被套进去,我只是一个农民而已。”

     公众能看到的是,跟徐文荣同时代发展起来的村官式企业家中,天津大邱庄早已变了脸,庄主禹作敏在1999年保外就医中去世;南街村的王宏斌同样争议不断,只有徐文荣在市场化运作这条路上走得最远。

    (综合《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今日早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