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汉时期麒麟阁十一功臣资料介绍

2017-06-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麒麟阁十一个功臣是西汉王朝十一位名臣的统称,正如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以下是麒麟阁之首霍光资料介绍.霍光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

麒麟阁十一个功臣是西汉王朝十一位名臣的统称,正如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以下是麒麟阁之首霍光资料介绍。

霍光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张安世(?—前62年),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西汉大臣。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生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官。汉武帝时,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为官廉洁著称。

元康四年,因病逝世,汉宣帝赠予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敬侯。

赵充国,生于公元前137年,子翁孙,原本是陇西上邽即现今的甘肃天水人,之后迁居到了现在的青海西宁一带。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善谋略,因为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他仅仅率领七百兵士就突破了匈奴人的重重包围,可见他的勇猛和智慧。随后又打过大大小小很多次仗,几乎都取得了大胜。

赵充国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兵,之后因为才能突出,尤其精于骑马射箭而被提拔担任羽林卫士的职位。除此之外,他对兵法也颇有兴趣,闲暇之余只要一有空就会去阅读兵书。赵充国因为才能突出很快就得到升迁,在汉昭帝的时候已经担任了后将军和水衡都尉这样重要的官职。在本始年间,赵充国曾担任蒲类将军,率军三万,从酒泉出发攻打匈奴。原本他是和当时的少数民族乌孙一起抗击匈奴的,但是乌孙却先出发了,没有等他们的到来。赵充国于是带着人马一直离开边塞有一千八百多里,在候山于匈奴相遇,在他的指挥下,汉军大败匈奴,杀死了几百人,同时俘虏牲畜七千多头,取得了一场大胜。之后匈奴发兵十万准备大举进攻汉朝边境,结果他们一听到汉朝派赵充国来迎战,就放弃了这次行动,带兵离开了。

魏相(?—前59年4月20日),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西汉政治家,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官至丞相,封高平侯。

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在任茂陵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亲戚坑骗乡里,鱼肉百姓。魏相辨明真伪,不畏权贵,将其收捕治罪,并杀于街市示众,从此,茂陵大治。在河南太守任上,他整顿吏治,考核实效,禁止奸邪,当时豪强无不畏服。因政绩突出,后被征为谏议大夫。魏相匡扶正义,扼制外戚势力,为西汉的强盛做出了贡献。

刘询即位后,征魏相为大司农,后为御史大夫。他积极向刘询建议,下诏罢免了企图篡权的霍禹、霍云、霍山三人的侯位。魏相被任命丞相后,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从此,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魏相熟谙兵法,有雄韬大略,为确立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立下了功劳。元康年间,匈奴不断派兵扰乱边关,由于魏相的建议,汉宣帝未动用武力而使匈奴归服。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与丙吉同心辅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视事九年,于神爵三年三月丙辰日(公元前59年4月20日)去世,谥宪侯。

杜延年(?—公元前52年),字幼公,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杜周少子,西汉官员,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杜延年通晓法律,初任补军司空。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平定益州蛮夷叛乱,回朝后任谏大夫。上官桀等人谋乱时,杜延年知其谋报告汉昭帝,上官桀等被诛杀,杜延年因功封建平侯。历任太仆、给事中、西河太守、御史大夫等。

杜延年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后向大将军霍光提出治国良策,议论废除专卖酒、盐铁,皆从杜延年发起。杜延年善处政务,长期主管朝政,深得汉宣帝信任,位居九卿十余年。公元前52年,杜延年去世,谥号敬侯。

刘德是汉景帝次子,其母为汉景帝的宠妃栗姬,其兄本为太子,但因其母栗姬不够心胸宽广而被废黜,栗姬也因此而抑郁而终。

也许是因为从小看多了宫廷之中的争权夺利,也许是因为看到母亲和兄长在权利斗争中的悲惨结局,刘德从来都不会涉及到党争,而是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

刘德在皇子时期就被封为河间王,从此之后的二十六年,他一直都在寻访各种古籍。据传,但凡他得到一本好书,不能留下来的,他就会认真抄写,然后再把原本还给别人,能够留下原本的,必定会用各种金银珠宝来酬谢。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召集民间的书籍,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民间只要有好书的,都会交给给刘德。

多年持之以很恒,刘德拥有的书堪比官府的藏书阁,而且他的书籍大多是古时旧书,蕴含的价值也就更大。

适逢那时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适应了汉朝的发展,而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只是当时恢复孔孟之道十分艰难,于是刘德又为国求书,他的足迹踏遍了千山万水,只为求得一本好书。

刘德一直都是以礼待人,对于不愿让出书本的也从不强求,这对于一个王爷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各地的百姓和贵族都知道了刘德的贤明,但凡家中有藏书者,都不远万里,前来送书。

可惜的是,汉武帝一直对刘德的贤名心存忌讳,刘德也因此郁结在心,于130年逝世。

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今枳沟镇乔庄村东)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

西汉时,诸城称东武,始为侯国国都,吕后七年(前181年),设东武县,县治并为琅琊郡治,是沿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盛行,朝廷设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就是经师,任务是记诵和解释儒家经典),专门传授五经。一些有名的儒士,也自设塾学,传经授徒,世代传经。东武出现了“匡伏之学”、“梁丘之学”、“徐氏之学”、“伏氏之学”等等。

梁丘贺先是从京房(京房是杨何的弟子,杨何又是王同的弟子。王同是在东武设馆传经最早,且卓有成效者之一)学《易》,后更事田王孙。汉宣帝时,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年老终于官。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宣帝深为信任、器重。他所开创之《易》学,与施雠、孟喜、京华同被列为学官,对后世影响很大。

贺之子梁丘临,从父学《易》,汉宣帝时便入朝说《易》,为黄门郎。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梁丘临奉旨赴家乡琅琊东武,问学诸儒于石渠阁。之后,梁丘临学问精熟,专行京房法,汉宣帝选了高材郎十人,跟从梁丘临讲学。连当时以五经闻名的博士王吉对梁丘临也深为佩服,让其子拜临为师,专学《易》学。梁丘临又授徒五鹿、充宗,充宗授徒士孙张、邓彭祖、衡咸。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南齐书》《梁书》记载[1]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

汉宣帝时,曾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由于望之看不惯霍光的倨傲,所以得不到霍光的重用。萧望之以儒家经典教授太子(即汉元帝)。反对封冯奉世为侯,建议和亲乌孙,善待归附的匈奴呼韩邪单于。

甘露三年(前51年),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召集诸儒讲《五经》同异,并加评议。

汉元帝即位后,以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佐朝政,甚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诬告下狱,愤而自杀。

萧望之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自此,兰陵萧氏成为山东临沂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