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绣牡丹画一平尺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概况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孟津县平乐镇位于洛阳市东郊白马寺北侧.改革开放后,平乐村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悄然兴起了牡丹画产业,从事创作的村民达100余户400余人,年创作

孟津县平乐镇位于洛阳市东郊白马寺北侧。改革开放后,平乐村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悄然兴起了牡丹画产业,从事创作的村民达100余户400余人,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后高兴地说:“小画笔画出了大产业,希望平乐这个千年古镇积极发展牡丹画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2009年5月27日,全国70家网络媒体到平乐进行农民牡丹画的采风活动,图为农民画家的创作现场和作品展览现场。

一、发展背景

平乐村地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紧邻旅游胜地白马寺,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千古佳话。曹植曾封陈王,因此李白《将进酒》中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传世名句。

2009年5月11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林带领洛阳牡丹画知名画家王绣、文柳川等到平乐进行调研活动,并现场点评平乐农民画家作品。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平乐村民率先建立汉园书画院,交流绘画艺术,推动牡丹画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接着,郭建中、郭泰森、郭西凡等村民也开始专业创作牡丹画,使牡丹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创作的繁荣,平乐牡丹画开始走向商品化,几位有名的画家把作品销往西安、济南、昆明等大城市,收入不断增加,激发了村民的热情,学习和创作牡丹画的风气开始形成。

2009年6月13日,打造“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专业培训活动——“百日传帮带”培训计划启动仪式。

牡丹画的兴起成就了爱好美术的村民,也使平乐村产生了一批靠绘画走上小康之路的文化专业户。村民郭泰安自幼喜爱绘画,对牡丹更是情有独钟,巨作《中国牡丹》浓墨重彩,气势奔放,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作为访日礼品赠给高僧古室进荣,受到日本朋友喜爱,其作品三次应邀赴日本参展。

村民郭建中从传统农业生产劳动转向牡丹画创作,其作品《洛阳牡丹》入选 “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展。王建福等村民刻苦钻研,作品得到市场认可,都开设画廊,走上了专业创作牡丹画之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村涌现出了郭建中、郭西凡、郭聚良、李天祥、郭泰森等一批有名的农民画家,他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2009年6月13日,中国美协副秘书长张旭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题词。

二、发展方向

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的目标,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孟津县抓住机遇,加强对平乐牡丹画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先后组织平乐村组干部和农民书画家外出参观学习,组织100多名画家参加了洛阳市千人画牡丹迎奥运活动,着力打造平乐农民牡丹画的品牌和知名度。

2009年6月13日,中国美协会员、洛阳博物馆长、洛阳牡丹画知名画家王绣现场点评辅导平乐农民绘画。

平乐牡丹画产业的发展的思路和良好势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

2009年4月21日批示:要关注、扶持、推动平乐镇农民牡丹画产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中国牡丹画第一村”;8月24日再次批示:要加强培训,加强推介、加强营销、加强指导,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各级的支持,明确了建设“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目标,使平乐牡丹画开始沿着特色文化产业的道路阔步前进。

2009年9月27日,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在中国牡丹花第一村平乐调研。

三、发展优势

平乐村建设“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该村毗邻汉魏洛阳故城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闻名中外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发源于这里,以此为原形的电视连续剧《大国医》更使平乐镇名扬四海。平乐籍作曲家郭福善作曲的河南民歌《编花篮》响遍大江南北。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遍那红牡丹……”歌曲营造的优美意境使人对平乐和牡丹心驰神往。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平乐也正成为洛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平乐农民牡丹画具有四个独特优势。一是文化优势。孟津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牡丹画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发展优势;二是载体优势。洛阳牡丹甲天下,以花为媒,洛阳牡丹花会已成功举办了27届,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高,依托牡丹花会优势平台拓展牡丹画市场,打造牡丹书画品牌赢得了广泛认可;三是交通优势。

平乐村位居洛阳近郊,高速公路洛阳东站紧邻周边,洛阳市区至平乐镇的64路公交车穿过村内,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四是集群优势。平乐牡丹画创作已经形成群体,一些农民画家还招收来自黑龙江、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的大学生以及下岗职工做“徒弟”,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品牌效应日益凸现。

200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国牡丹花第一村平乐调研。

四、发展目标

洛阳市委、市政府已将平乐牡丹画专业村发展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县两级正在规划实施总投资3800万元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文化产业项目,用三年时间使平乐农民牡丹画家队伍由400人增加到100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由9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以上。

将平乐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农民牡丹画产业基地,形成辐射全国的牡丹画产业销售网络,打响“平乐农民牡丹画”品牌,实现“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发展目标。

中国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效果图

五、发展近况

抓培训,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平乐牡丹画培训基地,投资20万元配备培训设施,于2006年6月开始运行。实施“百日传帮带”计划,由王绣、文柳川等15名洛阳知名画家进村辅导、讲座、点评。实施“三年培训”计划,在全镇中小学校增设牡丹画课程,有计划、大范围地组织青少年学习牡丹历史文化和牡丹画创作技巧,培养和储备后继新生力量。

协调市、县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将平乐牡丹画创作培训列入农民工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项目,对参训人员给予就业培训专项资金财政补贴。为推进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洛阳市委、市政府专门从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首批拨出30万元给予配套支持。

抓龙头,树立专业村新形象。经过论证、土地、环评等前期工作,“中国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通过洛阳市发改委立项批复。总投资3848万元,共占地90亩,工程已于2009年11月5日开工建设。

抓管理,提升农民牡丹画水平。实行协会统一管理,把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建立规范了“平乐牡丹画星级评定标准”和“平乐农民牡丹画师等级评价体系”。2009年9月27日,经过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考核评定,首批认定一级画师3名、二级画师9名、三级画师13名。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等领导亲临平乐颁发证书。

抓创新,形成产业化运作机制。注册成立了洛阳平乐国色牡丹画有限公司,完成了平乐牡丹画文化产品商标注册,成立了牡丹画销售经纪人队伍,在各大旅游城市设立销售点,打响平乐牡丹画品牌。

平乐村专业从事牡丹画创作的农户达100余户,书画爱好者400余名,其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4名,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余名,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实现销售收入900余万元。

2009年11月12日,在河南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陪同下,踏着皑皑白雪专程来到平乐村了解牡丹画产业发展情况。他亲切地看望乡亲们和在这里为村民辅导授课的王绣等知名画家。李长春在和村民交谈中高兴地说:“小画笔不仅画出了大产业,而且愉悦了农民的身心,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希望平乐这个千年古镇积极发展牡丹画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化作强大动力,正鼓舞着平乐村民加快建设幸福美好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