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的学生 黎雄才 黎雄才:一个被高度世俗化的天才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黎雄才 黎雄才 黎雄才:一个被高度世俗化的天才本月20日,<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绘画展暨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

黎雄才 黎雄才 黎雄才:一个被高度世俗化的天才

本月20日,《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绘画展暨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开幕式和专家学术研讨会,现场隆重而热烈。

此次展览以黎雄才各时期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以及大量的文献手稿以系列展览的方式,全面呈现了黎雄才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展览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黎雄才艺术发展的轨迹,以及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对黎雄才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在新中国美术转型的过程中,黎雄才一直处于被关注的中心,但对他的艺术鲜有严谨、资料充分的研究,以至于在相当时期内,人们习惯于用抽象的概念与成见去评价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被世俗化的成见所掩盖、所隔断。他,于公众而言变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误解由此产生。

为向公众全面呈现黎雄才艺术人生及岭南中国画发展历程,本展览将以黎雄才一生经历及艺术创作轨迹为线索, 以尽可能详尽的史实材料、作品, 实录其各个时期的艺术交流、创作经历。岭南画派纪念馆将以黎雄才先生这一研究案例为起点, 逐步开展对我省重要艺术家的研究, 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的精神。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陈永锵

岭南画派纪念馆自2008 年开始《百年雄才》研究项目,试图以近现代新国画运动的重要实践者、新中国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的杰出贡献者黎雄才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探索与历程作为一个例子, 回顾中国画近百年的发展,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 李劲堃 林淑然

对于黎雄才的绘画成就,只有将其置诸整个20 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具体情境之中, 才能给予较为恰当的评价。岭南派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成就当推关山月和黎雄才, 而就中西融合和上承宋元下开“新山水画"的历史坐标和脉络清晰度而言,则非黎氏莫属。

广东画院理论家 陈迹

黎雄才先生的勤奋是众所周知的,除了那些我们熟悉的创作、写生、课稿外,他还留下了数十本表面不起眼、甚至有些残破的速写本,时间从上世纪的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我们可以称之为“旅行写生日记",几乎每天都有物象被描绘下来,包括人物、树木、山石、瀑布、草虫、花卉等,甚至还有手绘的地图、日历,其中有不少写着“雨中速写" ,墨迹已被雨水浸化了。

相信每一位看过这些速写本的人都会被黎老的这种执着精神感动。这些速写不仅是黎老体验生活的印迹,更是这位艺术巨匠艺术道路的见证。

岭南画派纪念馆研究部主任 韦承红

留日期间黎先生投入相当精力研究日本的“博物学",对其影响至深的一点, 就是东洋观察自然的态度和深入严谨的观察方法。20 世纪初中国留学生赴日期间研习日本“博物学", 是基于当时教学课程的训练需要。直接影响到他们回国后对中国画教学、对景写生以及穷究物理的阶段性教学和创作方向的观念实践。

黎先生留日, 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日本了解西方, 黎雄才先生之所以对日本艺术深感兴趣,正是由于其从日本绘画中体会到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借鉴日本, 是一种途径, 归根结底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回归。

广东美术馆编辑 周善怡

《武汉防汛图》和《珠江长卷》这一组合呼应着黎雄才人生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审美观, 亦隐隐地对应着新山水画运动盛与衰的两个时间段。《武汉防汛图》扬弃了传统山水长卷的格局, 以生动写实的手法重新定义了中国画的视觉架构, 对于中国画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这套方案在艺术价值单一化的时代, 其影响力足足延续了数十年之久。并衍生出了一个成熟的创作体系; 而《珠江长卷》则在最后的自省中抹去那些不断被重复的成分, 超越了黎雄才自己一生所构建的诸多法则, 从自己的体系中跨越了出来。

《当代岭南》副主编 王艾

反应:震撼、不可思议!

“震撼"、“不可思议"!看过展览的观众和专家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过去我们了解黎雄才绝大部分是通过他后期高度程式化、风格化的“黎家山水"来了解的,盛名之下,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而这次展览全面呈现了黎雄才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许多作品观众都是首次见到的。

他的花鸟画造型之准,格调之高,让很多花鸟画家都自叹不如,他的书法造诣同样让很多书法家汗颜,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手稿展示了黎雄才治学之严谨、绘画之勤奋、为人之豁达,让人感动!让人震惊!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先生用“出乎意料"来表达自己对于此次展览的敬意,他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学术的起点之上,必须要有真凭实据。而这次有充分学术依据、学术底蕴的展览可以看出我们以前对于黎雄才先生的评价是不够的,对于黎雄才的艺术评价和认识不能局限于他为世人称誉的“黎家山水";也不能不能局限在岭南画派来做地域性定义,必须放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转型的框架里来重新审视。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看完展览后“很震惊"。他认为,这次具有学术深度和广度的展览,就如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百科全书,很多疑问,都能在这个展览找到答案,甚至看到了很多美术史上没有看到的内容,扭转了过去对黎雄才看法和认识的局限性,看到了一个全面的黎雄才——一个对中国画发展作出贡献的艺术家。

声音:黎雄才并没有被低估,只是被误解

黎雄才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国画家,美术界对于其评价颇有争议。对此,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认为:黎雄才是一位高度世俗化的艺术家,大家都知道他画松树,就像大家都知道齐白石画虾一样,因此对他的艺术成就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其实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高度远远不止这些。而很多自称是“黎家山水"传人的画家并没有理解和掌握黎雄才绘画的精髓,大量的市场行为和大量黎雄才的假画,加深了这种误解。

还有,有人认为岭南绘画强调写生,没有传统,具体说就是笔墨问题。这次展览展示了黎雄才不仅在山水画而且在花鸟画、人物画以及书法上的综合素养,显示了他出神入化的笔墨功夫。早期的作品和四十年代的贴近生活的西北写生就已具“宋元绘画"意境和气息,显示了他对传统绘画的理解,而笔墨与写实融合的写生作品——用笔墨的方式表达现实生活、表达生活情感更是超越了传统、变革了传统。

他后期作品笔墨具有的单纯、抽象的象征意义的笔墨程式,是构成“黎家山水"的重要特征,而被人认知、被人误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见认为,黎雄才的用笔是与形质联系在一起的,其细如游丝的用笔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达到的高度,叹为观止,很少人能做到。这次展出的人物画也完全是用笔书写的方式,而非描绘。黎雄才这种用笔和形质紧密结合是把中国积淀下来的传统艺术语言,在一定时期、在现当代的活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世人对于笔墨的理解往往推崇和夸大笨拙、粗放线条的审美价值,而黎雄才细若游丝、达到精美审美价值的线条一直被误解。

反思:如何光大和传承黎雄才先生的艺术精神?

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李劲堃重申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黎雄才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美术开拓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原因有三: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岭南画派提出的“新国画" 思想的影响。二,高剑父有感于当时的国画状态,鼓励他的学生留学日本,试图透过日本去了解西方。

三,抗战时期西北写生对黎雄才艺术发展有非凡意义。正因为当时岭南画派的启蒙性和先锋性,所以当社会需求要直面生活、表现生活的新题材时,他就比同时代的人显得驾轻就熟。

所以,对于艺术家如何客观、历史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否应该建立在充分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次展览研究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个学术研究的基础,为以后研究其他艺术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但是看完展览,我们有了疑问:以黎雄才的才情、笔墨功力以及对中国山水的贡献不输于同时代的任何画家,但影响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除了误解还有没更深的原因?广东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出色的人才,如何梳理?如何给予应有的评价?如何光大和传承他们的艺术精神?如何改变广东文化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相称现状?这些由展览引发的思考正是对黎雄才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