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袁海霞 92派代表毛振华:92年下海企业家并不仅仅是想发财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凤凰网财经讯 2012亚布力论坛将于2月4日-6日在黑龙江亚布力举办,凤凰网财经独家对话中诚信原董事长.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1992年,毛振华任中南海

凤凰网财经讯 2012亚布力论坛将于2月4日—6日在黑龙江亚布力举办,凤凰网财经独家对话中诚信原董事长、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

1992年,毛振华任中南海政策研究室处长,1978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进行了转型的探索时期,到92年邓小平一锤定音,毛振华开始创办中国第一个信用评价机构,即中诚信。

“当时还没有当大老板发财的目标,就是觉得这是国家需要,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搞方案,更重要的是实践。”毛振华说。当年和他同一想法的还有他的大学同学陈东升。

中国的1978到1992是非常重要的一代,这十四年对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由于中国传统经济与教条的影响,心里非常苦闷。1989年以后人们思考是不是改革错了,更多人认为经济应该往后走。

“为什么说邓小平南巡的意义很大?那是因为在当时没有人公开站出来的情况下,他站出来告诉大家谁不改革谁下台。”

文字实录:

毛振华:因为我们上大学,我是1979年上大学的,1978年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这么一个进程吧,所以我实际上是参与了1978年到1992年这14年中国关于改革开放的探索,从思想的转型到实践,到一些反复,所以自己我们也是积极的投入者,在这里面有很多的感受。

所以我觉得92年邓小平南巡一锤定音中国走市场经济的这么一个道路,给我们很大的一个鼓舞。所以我们也觉得在中国搞市场经济,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的确我们觉得应该自己投身于这种实践中去。

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当大老板、发财的感觉,就觉得这是国家需要,要搞市场经济我们应该要投到里面去,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就在搞什么方案、搞什么研究现在不需要研究了,已经定了。

以前我们研究的很多是说你要不要搞市场经济,现在是说我们怎么去搞市场经济,怎么去搞市场经济可以说需要的是实践,我们的那一批也不是我一个了,我有很多类似的朋友都是在那个时候投身于创业的活动,是真正加入到市场经济的洪流里面去。

凤凰网财经:当时对整个中国的情况有什么样的预判呢?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毛振华:前面讲过中国前面的14年,我最近经常讲这个话题,前不久就是春节期间我去希腊北非论坛去约旦去访问,也是跟他们讲这段历史中国的1978到1992是非常特殊的一段历史,现在很少人专门会提及这一段,因为中国从改革开始起,或者提出改革的思维开始起,到决定市场经济制度就经过了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反复,对我们这代人来讲,最大的烙印在这一代形成。

我们自认又是精英高考考上大学,你读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又是正好赶上国家这个时代又是学经济学的,工作以后又到政府的经济部门、研究部门工作满腔热情,所以说国家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希望,但是中国是由一个计划经济、由一个传统教条的这个国家走过来的,很多很多复杂的问题,所以实际上经历了很大的反复和波折。

1992年以前实际上是一瞬间变成的,就是说在1992年以前,或者就说1991年,1989年、1990年、1991年应该说很沉闷。

凤凰网财经: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是说突然一下子转变的?

毛振华:应该说1989年以后整个人们就在思考是不是改革错了,为什么改革之后人们那么不满意,为什么出现那么大社会上的动荡,所以整个都很保守觉得是不是,我们还是以前的那条道路好,反正有很多这样的思想吧。当然更多的知识分子是说,改革没有回头路应该往前走,所以知识分子就很苦闷,包括我们这些在国家机关里面工作的人,也是觉得很苦闷的。

所以为什么说邓小平南巡的意义很大,就是他在那样一个没有人,或者是没有那么大一个公开的力量来推动改革的时候,他站出来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就下台,发出这样一个呼声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这个就是一瞬间的转型所以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鼓舞。

那个时候觉得好像开了一个窗户,或者开了一片光,本来我们觉得八十年代初的改革探索到了1989年出现了这么一个转折,觉得说好像改革是不是还能走下去,作为我们个人也没有什么力量,但是有那么一个大的洪流觉得应该是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个投身实践也包括了对于国家公务员的生活,1989年到1992年这一节比较苦闷的这么一个反应,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