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鹰看王朔 叶大鹰:我是王朔的粉丝

2018-04-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说真的,我还从来没有说热爱读书到如饥似渴的地步,我是一特别爱玩的人.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生进步的必要手段."著名导演叶大鹰特别平易近

  “说真的,我还从来没有说热爱读书到如饥似渴的地步,我是一特别爱玩的人。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生进步的必要手段。”著名导演叶大鹰特别平易近人,说话极其幽默,经典之作《红樱桃》和《红色恋人》搁在那儿,却并没有自觉必须端着范儿。

跟他聊读书的话题,多次忍不住岔到他的新片《天安门》上去。我说看了那部电影,我也心血来潮特意去天安门前拍了张照片,像小时候那样端正地站着,背后是为国庆60周年庆典正在搭建的舞台,一片红色。

  因为“红色三部曲”,叶大鹰成为有名的“红色导演”。不过,他始终说自己的电影并非主旋律,而是浪漫文艺片。很多人应该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孙子。可他并不喜欢别人拿“名将后代”、“高干子弟”说事儿。

他曾和王朔一起写过剧本《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而听他聊从前读书的事情,就像时光倒流着看关于那个年代的影视剧。“小时候看外国的小说很多,为了吸收养分呀,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现在倒是主要看国内的书。文革那会儿,上学时就偷偷看《安娜·卡列尼娜》,但那时更多感觉手上拿这样一本书,在班上显得多有派呀;我还看过真正手抄本的《少女的心》。年轻时确实看了不少书,多亏那时没什么事儿干,把看书当成时尚了。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阅读量还不够。”

  叶大鹰特别坦诚,说自己从没把看书当成是特大的享受,“我是觉得聊天的时候,哎,你会突然想起来用上书里说的一句话,就会觉得特有力量。”当了导演以后,他开始阅读关于电影的理论书,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看见班上同学都能用理论解释出一套一套的,我挺痛苦的,后来才发现,其实大家都不懂,哈哈!

”那么灵感呢?难道不是从阅读中蹦现?没想到叶大鹰立刻否定:“我拍电影更多是一种技巧。年轻时可能更依赖于灵感,岁数大了拍戏是凭想象力和手法。

要会幻想,要能想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来,这跟性格有关。”叶大鹰说,他一直偏爱带有古典气质的书,“比如像《牛虻》那样的名著,我后来写剧本的语感就受到它影响。它的文字特别强烈,有种古典的美感,因为我们拍电影强调感觉,视觉和听觉……”

  年轻的时候叶大鹰也喜欢看言情小说,现在比较爱看个人传记、历史传说。眼下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网络阅读,他说不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字,只要充满想象力就好,相对来说喜欢传统作家的东西多一点,但排斥那些迂腐、老派、程式化的书。

“你要问我喜欢谁?我告诉你我是王朔的粉丝,是他的忠实读者,这不仅仅因为我俩是好朋友。我最近看过他的《致女儿书》,写得太美了,真诚,特别好。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里面写的那种父爱,特别强烈。我很有共鸣,看这本书觉得像一面镜子一样。他的魂都特别有力量!”他还说,自己看王朔的书,王朔看他的电影,交流不多,但彼此的那种欣赏是了然于胸的。

  另一个叶大鹰喜欢的作家是毕飞宇。他的作品有《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等。其中获鲁迅文学奖的《玉米》曾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喜欢毕飞宇的理由和王朔差不多——他的作品里有种特别美感的东西,很有力量!

  叶大鹰,又名叶缨,名将叶挺之孙,著名导演。1981年,叶大鹰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学表演,1984年考入导演进修班。1988年起,与王朔一起创作了剧本《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和《永失我爱》。他执导的影片《红樱桃》、《红色恋人》、《天安门》堪称“红色三部曲”,广受好评。在徐静蕾执导的电影《我和爸爸》中,扮演“爸爸”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