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礼饮冰室 百年饮冰室 沧桑语后人(故居·故事)

2017-07-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建筑,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46号,从1915年迁入居住到1929年去世,梁启超生命的最后时光有10多年在这里度

这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建筑,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46号,从1915年迁入居住到1929年去世,梁启超生命的最后时光有10多年在这里度过。

春日渐暖,游人如织的天津意大利风情街,一座安静的小院在众多欧式建筑中并不显眼。浅灰色外墙上一块匾额上书“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抬眼望进院里,小楼门楣上的牌匾写着“饮冰室”三个大字。

“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意式风情街的前身是意大利在境外唯一的租界。当年的意租界坐落于海河岸边,与火车站近在咫尺,公用设施齐全。各式花园别墅、公馆组成意式建筑群,也是意大利本土之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当年梁启超的邻居除了曹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还有两广总督张鸣岐、北洋国务总理靳云鹏、天津市长张廷谔等。其他名人故居要么作为商用,要么作为办公之地,只有梁启超故居被辟为纪念馆。

2001年天津市政府斥巨资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复了梁启超旧居和“饮冰室”书斋,这也成了天津第一个在名人旧居基础上建成的纪念馆。

梁启超纪念馆的主建筑由两栋并排浅灰色楼房组成。梁家人习惯将东侧一幢称为旧楼,将西侧称为新楼,也就是“饮冰室”。

1912年,梁启超结束了14年的流亡回到祖国,因“京师太嚣杂”,“吾实不能居京,居京则卖身于宾客而已”,他决定定居天津。梁启超在津的寓所是前后两幢楼房,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15年,梁启超举家迁入。

1915年夏秋之际,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暴露,蔡锷以治病为名多次来津,在这里的书房与梁启超等人共商护国运动。梁启超也是在这里奋笔疾书,一夜草成著名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并不顾袁世凯“廿万元,勿令印行”的收买和威胁而发表。

旧居现在辟为展室,展览的主题为《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分为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寓居津门的饮冰室主人6个部分,概括了梁启超的一生。

梁启超用过的笔名不少,最常用的是饮冰子。“饮冰”语出《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梁启超用此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焦灼和忧虑。梁启超也有不少虚拟的书斋名,比如自由斋、如晦庵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饮冰室。

梁启超晚年定居津门,有了退出政坛的想法,开始筹划修建书斋。1925年,在旧居西侧建成了“饮冰室”书斋,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饮冰室这一名称由虚拟书斋号化为实质,早已号“饮冰室主人”的梁启超才真正成为饮冰室“主人”。

该楼为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欧式建筑手法中融入中国儒家文化元素。楼梯正面的梯厅、门厅为对称式三联拱门洞,两侧为弧状石阶。一楼是梁启超的工作区,屋顶为半球状穹顶,用彩色玻璃拼成,阳光折射至地面,五光十色。

布满四周的书柜,与墙面连成整体、高大壮观,是整座书斋最为抢眼之处。它承载着梁启超3470多种、4万余册藏书。大厅的四周是他的书房、资料室、秘书办公室、休闲娱乐室和小客厅。二楼是梁启超的生活区。正方形铁艺回廊形成共享空间,四周分别是梁启超卧室、为来访者准备的客房、家族纪念室和宽大的餐厅。

梁启超有9个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涵容熏陶下,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梁思礼等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被称为满门俊秀。而当时对于孩子们来说,饮冰室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若哪一位孩子被允许进入饮冰室,那是父亲给予的极大奖赏,是很大的荣耀。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饮冰室书斋是梁启超晚年主要的著述地。他为自己设计了宏大的写作计划。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在卧室的书桌上还堆满了《辛稼轩年谱》的有关资料和未写完的手稿。

新中国成立后,两栋楼收归公产,陆续有人搬来居住,还有单位在此办公。到上世纪90年代,两栋里居民竟达91户之多,还有一家福利工厂。旧楼院内草木繁盛,分花卉区和树木区,栽有梧桐树、榕树等,还有一眼八角琉璃井,如今难寻踪迹。

庆幸的是“推倒重建”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维修的艰难可想而知。经过两年多修缮,梁启超故居得以重见天日。2006年梁启超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

今天的饮冰室,虽然没有了硕儒秉烛夜读的场景,见不到梁氏子女们的欢笑与嬉闹,也看不出他如何抱病亲自筹备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礼,但睹物思人,仍然可以感受到“秋霖腹疾,一卧兼旬,感事怀人,百念灰尽”的老人,忧国思民的拳拳之心。

小贴士

参观提示:

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10元。

交通:乘坐地铁二号线到建国道站下;从天津站下火车步行十五分钟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