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画家 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志远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德好 艺好 人好——记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志远2005年9月27日晚,全国政协礼堂丝竹声声,掌声阵阵,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宝莲灯>正在这里演出

德好 艺好 人好——记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志远

2005年9月27日晚,全国政协礼堂丝竹声声,掌声阵阵,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宝莲灯》正在这里演出。此次"庆祝建国56周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周"活动中,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精心策划,组成老、中、青、少的强大阵容参演,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晚会结束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86岁高龄的万国权握着张志远的手说:"过去看过你演的‘二郎’,想不到如今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溜儿’。"万老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张志远从青少年时期就刻苦练功,至今坚持不辍,为戏曲事业学到老、练到老、演到老。

张志远1942年出生在河北省雄县龙湾村,父亲张海泉是河北梆子老生演员,小志远从小就酷爱戏曲艺术,踢腿下腰、拉山膀像模像样。在母亲的支持下,他边读书边学戏,十二岁就登台演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后来他考入河北省戏曲学校,受到了严格、正规的教育,在贾崇武、李虎臣等老师的培养下,学业大进,学演了《铡美案》、《打焦赞》、《双阳公主》、《红桃山》、《砸涧》等剧目。

1958年毕业,1959年调入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工架子花脸,后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派"艺术的创始人侯喜瑞为师,深得"侯派"艺术的真谛。

张志远是河北梆子架子花脸行当中的佼佼者,除他本人勤奋好学、刻苦练功、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和敢于探索外,他的成功与侯喜瑞老先生的精心培育、点石成金是分不开的。他拜侯老先生为师极富戏剧性,那是45年前的一个春天,侯先生受河北省委之托,为河北梆子剧院培养花脸演员。

在河北宾馆南二楼的一个会议厅里,侯老先生教学员们《芦花荡》"走边",年纪轻、资历浅的张志远仔细揣摩,认真观看,把先生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中。

后来,侯老为教一个"卧鱼"动作停住了,尽管他亲自做示范、讲要领,可主学的学员还是不理解。正在此时,侯老偶然回身看到了张志远,叫他练一练,当时他高兴极了,用足了全身之力,按侯老讲的要领"发于内形于外,心一想、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卧鱼"的动作。当时侯老先生没有表态,只是微笑了一下,就和众人走了出去。

小志远多么希望自己能拜在侯老门下啊,先生能看上我吗?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躺在床上……一阵嘈杂声把他惊醒,没等他多想,时任河北省文化局局长的路一带着很多人进了房间。路局长对他说:"傻小子,你有福气呀!侯老师挑上你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为自己是在做梦,但这的确是真的。当天下午三点半,他就随侯老奔赴北京,跨进了学习"侯派"艺术的门坎,这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侯老非常喜爱这个小徒弟,教戏过程中他把自己多年来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张志远。侯老经常讲:膀如弓、腰如松、缩臀吸腹要腆胸,腿起应重落该轻,腕子应扣眼要精;在创作人物时要做到"三懂"、"三和",发于内而行于外,即:懂戏词、懂剧情、懂戏理,在"三懂"的基础上运用唱、念、做、打等程式技巧。

"三和"就是讲"精气神",即:精神相合、神气相合、精气神并合;最要紧的是多学、多练、多看、多实践,也就是千学不如一练,千练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实践的道理……侯老的这些谆谆教诲,为张志远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得到了侯老的真传,张志远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了独到之处,《宝莲灯》中的二郎神、《哪吒闹海》中的龙王、《包公赔情》中的包拯、《南北合》中的耶律、《龙江颂》中的李志田、《洪湖赤卫队》中的刘闯、《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等等角色,他都塑造得性格鲜活、人物丰满,达到了感情化、性格化、意境化的境界。

张志远先生在创作人物时总结了一句富有哲理的戏谚:"演谁都是我,我演谁就是谁"。在"演谁就是谁"上下功夫,他善于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对角色的内心情感如何运用戏曲的程式动作来外化,潜心捉摸、仔细研究,并且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对二郎神的塑造,他的三次上场各有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即:气恨、恼怒、恼恨,在运用戏曲程式上,他较多地运用了"瞅地拔神"和"三长两缩"的表演技法,使二郎神的形象威严冷酷。

《哪吒闹海》中龙王的刻画与众不同,他精心设计、认真打造,突出了东海龙王的傲气、凶气、霸气,不可一世的人物性格,表演洒脱,形象生动逼真,特别是"庆寿"一场,他运用艺术化的程式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和神态,左望右看的两长身、归里入"大座"的扇形步,潇洒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最后的"椅子功"堪称一绝,踏椅子、蹦椅子、搓步拉椅子、滚背上椅子和躺在椅子上的造型,极富雕塑感。在人物的创作中,他动作敏捷、身段优美,手、眼、身、步的位置精确,刚柔相济、神到巧妙,把老龙王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看后称道:"这是个真龙王。"

张志远不但在传统戏中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在现代戏中更上一层楼。他与已故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淑敏合作演出的《龙江颂》可以说是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一曲"为垦荒"唱响燕赵大地,成为河北梆子花脸唱腔的经典。在排演《洪湖赤卫队》时,张志远的表演艺术处于最佳时期,对刘闯这个人物从自发革命到自觉革命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细心揣摩。

在第一个出场亮相时,他从后台一个箭步跳上70公分的台阶,下场时又是小跑跃上60公分的河堤,两个蹦上台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刘闯同仇敌忾和鲁莽的性格。

第三场,当韩英戳穿敌人的阴谋时,刘闯一惊,倒吸一口冷气,手抓头皮,目瞪口呆地说道:"差点上了当。"张志远此时运用了"惊者上提、气者沉"的表演技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刘闯当时的心情。

第五场是刘闯的主场,在韩英被捕、又和县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自己带着队伍向哪里走?该怎么办?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这里有一大段唱,志远在排练这场戏时下了大功夫,一字一句,一个音符儿一个音符儿地琢磨。这段唱腔可以说是张志远的代表作,情感到、音色妙,他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字真切、激情豪放,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博得阵阵掌声。

张志远基功扎实、功底深厚,长靠短打、箭衣蟒袍,文武昆乱不挡,《伐子都》的考叔、《双阳公主》的老杨宗保、《红桃山》的关胜、《凤鸣关》的老赵云都用大刀,"大刀花"、"三见面"干净利索, "倒退柳"、"挖萝卜"准、狠、脆;昆曲剧目的《芦花荡》、《醉打山门》、《嫁妹》、《火判》和经常上演的折子戏《两将军》、《火烧余洪》、《李逵探母》、《包公赔情》也各具特色、独领风骚。

张志远不但戏演得好,而且有较高的戏曲知识和理论水平,他能编、能导,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和戏曲杂谈。六十年代初他就编写了《越海插旗》、《向北方》等小戏,在河北梆子老演员中是个多才多艺的演员。

张志远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彭真、贺龙等演出,曾随团赴日本、希腊、塞浦路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演出,作为文化名人,他被载入雄县县志。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从事文艺院团的管理工作,任河北省京剧院副院长,致力于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开拓演出市场的工作。退休后,张志远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曾在上海戏曲学校、河北省艺术学校执教。他为人师表,课徒严谨,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学生们学戏先学做人、德艺并举。

而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当中有主要演员、知名导演、院团领导等。我们祝愿张志远先生身体健康,期待着他著书论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戏曲财富,期待着他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戏曲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