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对五胡十六国历史上“杀胡令”的浅见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时鉴在中台,--鉴曰:"卿是功臣,好为官陈力.朕从台观卿,勿虑无报也."--闵

《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时鉴在中台,……鉴曰:“卿是功臣,好为官陈力。朕从台观卿,勿虑无报也。”……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给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石)闵、(李)农……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闵……下令城中曰:“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

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以上内容是《晋书》所记载的发生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种族清洗事件,简称为“杀胡令”。颁布“杀胡令”的真正元凶便被后人称呼为“中土英雄”的冉闵。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封建历史学家对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闵屠杀胡人事件基本上都是大为赞赏,称呼其为民族英雄。

不过,本人却对冉闵这个人却有另一种看法。

所谓的五胡乱华,分别指的是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而冉闵颁布“杀胡令”其针对的对象便是五胡中的羯族人。羯族原本是匈奴的附属部,自西晋时期,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纷纷迁徙中原,羯族人也跟随匈奴人来到中原。

在当时的西晋贵族以及滴注阶级眼中,北方胡人被视作奴隶一般。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终久激起了游牧民族的反抗,这便是发生于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不久,来自于北方的匈奴人趁机南下灭亡了西晋帝国,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前赵”。

不过由于前赵国的势力范围很小,并未拥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原本归属匈奴人统治的羯族人石勒趁机谋反,在黄河以东的河北一带建立了后赵政权,此后长驱直入,一举灭亡了前赵,建立了新的赵国,历史上称之为后赵。

后赵建立后,在制度上仍采用前赵国曾实行的“胡汉分治”政策。在封建史学家眼中,羯人常常被描绘成为凶猛、残暴、吃人的恶魔,特别是后赵的开国元勋石勒去世后,石虎篡夺王位成为后赵新一代君主。

石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在其境内的汉族人深受羯族民族压迫。石虎死后,并没有留下遗嘱,这便引发了他的几个儿子因为皇位而政权夺利,曾一度强盛的后赵帝国迅速瓦解。

自西晋灭亡后,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汉族的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终于激起了汉族对胡人的民族仇恨感在一步步加深。石虎的养孙冉闵趁机谋反,利用后赵国的内乱趁机灭亡了后赵,在原后赵都城建立了魏国,这便是后人所提及的冉魏帝国。

冉魏建立后,在国内颁布“杀胡令”,长期遭受民族压迫的中原汉族人纷纷拿起屠刀,对羯族人大肆屠杀,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成为刀下之鬼,被屠杀的羯族人多达20多万,羯族人从此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不过,按照封建史学家的观点,“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非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确实无法调和。”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下是本人的观点:

首先,从时间上认定,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一统中原长达30多年,而冉魏建立的帝国仅仅持续了3年,而造成冉魏帝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便是“杀胡令”。

从某种意义上将,“杀胡令”并非代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如果将“杀胡令”执行者加以区别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杀胡令”的幕后主使者、为贪图钱财的普通汉族百姓以及一些的确对胡人怀有民族仇恨感的一些中原汉族人。

其一,毋庸置疑,“杀胡令”幕后主使者便是冉魏的开国元勋冉闵。根据史料记载,冉闵的祖父与父亲生活贫困,如同乞丐一般流落街头,后来被后赵国君石虎收留,将冉闵的父亲作为自己的养子,冉闵自然而然成为了石虎的养孙。

由于深得石虎爱戴,冉闵曾一度担任后赵国的一名虎将,立国无数战功,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充分说明其人与胡人之间并无仇恨感,有一段时间冉闵曾将自己的名字称呼为石冉(可能是作为石虎的养孙儿改名)。不过,冉闵的政治野心很大,利用石虎病逝后,趁国内动乱之机一举灭亡了后赵。

起初冉闵为了能赢得中原汉族百姓的支持故而颁布了杀胡令,从而壮大自己的国力,但是他的如意算盘似乎是打错了,根据史书记载,羯族人具备白种人的特征,高鼻梁、深眼窝,而当时中原很多胡人特别是鲜卑人都具备同样的特征,因此造成很多胡人也被当做羯族人误杀。

另外,后赵建国时间已有三十余年,相信在其境内会有很多混血儿的出现,因此一些汉族人同样也具备高鼻梁、深眼窝的特征,从而也被当成羯族人误杀。

其实,造成中原百姓痛恨羯族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封建史学家们所鼓吹的民族仇恨,而是后赵国后期,自石虎篡位以来的政治腐朽造成的。回顾后赵国历史初期,石勒建立后赵国前,由于本人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在后赵国建立后实行了全面汉化政策,允许汉族人做官,汲取中原汉族谋士,五胡十六国历史上的张滨便是其中之一。

后赵国建立后,尽管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其对中原汉民族的剥削程度总体上比前赵时期所实行的胡汉分治强很多,如果说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那么石勒建立的后赵便是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总体上说,在当时羯族人还是深得中原汉族百姓的强烈支持。只是到了后期,石勒病逝后,石虎篡位从而引发了后赵国的政治动荡。

其实,在石勒病逝前,也曾担心石虎凶狠残暴,不愿意将江山社稷交傅此人,于是在汉族大臣的推举下,石勒去世后,他的小儿子石弘登上了皇帝宝座。石弘虽然年幼,但心地善良,石虎不甘心便趁皇帝年幼一举害死了石弘,篡夺王位。

由于石勒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知道,历朝历代往往是开国者能挣善舞,而其皇子必须仁慈,这样自己固守住辛苦创下的基业,故而将皇位传为跟石弘,由石虎尽心辅佐,但这计划被石虎的篡位所打乱,虽说当时的中原被羯族人统治,但中原汉族百姓在人口上仍占据优势石虎时期的腐朽统治也终于引发了汉人对羯族的民族仇恨,才最终引发了“杀胡令”的历史悲剧。

需要提及的是,杀胡令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流失,一些胡人为躲避屠杀纷纷逃离中原地区。人口流失导致冉魏国力严重空虚,原本想借助杀胡令赢得更多汉族人的支持,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冉魏帝国其势力范围也仅仅龟缩在河南河北一带,其土地面积狭小。

而地处辽东的慕容鲜卑,自建国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汲取了前赵、后赵国的历史教训,采取全面汉化政策,动用汉族人士,同时从冉魏国逃出的胡人纷纷投奔辽东,使慕容鲜卑国力猛增,一举南下灭亡了冉魏帝国。

因此,冉魏的灭亡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造成冉魏灭亡的真正元凶正是“杀胡令”。至于后赵的真正灭亡原因便是其后期政治制度腐朽所致,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哪个不是如此。其二,为贪图钱财的普通汉族百姓。

《晋书》记载,“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通过对此句的意思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很多中原百姓屠杀胡人的真正原因也并非完全处于对羯人的民族仇恨,而是对权力与金钱的欲望所致。

其三,至于“一些的确对胡人怀有民族仇恨感的一些中原汉族人”在当时也是的确存在,不过人数并不是很多。前面已经对后赵建国初期的历史已经有了详细介绍,在这里就不充分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