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之儒 早期儒家人道思想的形成于演变:以子思为中心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一章论述早期儒家人道思想的源头.以殷商之际的宗教信仰为起点,论述周代思想逐步从天道中摆脱出来,直到春秋时期走向人道的发展进程.通过对<左传

第一章论述早期儒家人道思想的源头。以殷商之际的宗教信仰为起点,论述周代思想逐步从天道中摆脱出来,直到春秋时期走向人道的发展进程。通过对《左传》中天道、人道的梳理分析,明确了春秋时期人道思想的内涵与演变。

第二章阐释孔子对人道思想的贡献。霸政以后,传统贵族体制走向瓦解,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士”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文化力量。孔子是士阶层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霸政时期的贵族新文化,并把仁作为礼的内在精神。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化弟子,开创了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之路。

孔子晚年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坚持现实之礼的前提下,开始关注性与天道。 在第三章第四章,本书的逻辑线索不得不暂时中断。第三章考述子思的学术传承,及子思学派的相关问题;第四章考证子思著述。

这两章皆是为论述子思思想作学术史与文献学的准备。 子思生年问题是解决子思是否亲受孔子之道问题的前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考察,也证实了某些“伪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子思少年时期学于孔子的问题得以正实,是儒家学术史研究的突破。

这对于理解孔子与子思思想的转接有重要意义。子思学于孔子弟子,尤其是曾子,进一步促进了子思思想的形成。子思学派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最重要的派别。子思的著作体现了自身“抗志以贫贱”的个性,以至于有些著作不为后世专制统治者所容。

这是子思著作失传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考察《子思子》的传流,《礼记》中《子思子》的体例,以及“子日”内容的归属权问题。结合简本《缁衣》,发现先秦时期的子思文献与《礼记》中的《子思子》虽有差异,但思想主旨并没变。

欧阳修并没有怀疑“子思作《中庸》”。崔述对“子思作《中庸》”的质疑,仍有商榷的余地。 第五章主要研究郭店简《五行》篇。

五行学说是子思人道思想的基础。五行说体现了子思对孔子、曾子思想的继承,体现了子思承接孔子晚年性与天道的思路。《五行》在重视外在之礼的同时,加强了内心之德的论证,把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起来,建构了德行并重的儒学理论。

《五行》篇“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与《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五行》篇不只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文献,还是一篇儒家政治论文。《五行》篇的出现,表明子思的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六章以“中庸”思想为主线,全面阐释子思人道思想在政治领域、修身教化,以及历史学说、伦理范畴、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应用。

如果说“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子思思想的两个基本点,那么“中庸”就是一个中心。从本章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子思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革新。

中庸思想就是继承孔子忠恕之道加以改造的集中反映。 第七章阐释孟子与苟子思想。子思五行说在孟子那里可以找到多处证据。孟子偏重“尊德性”,性善论受竹简《五行》篇的影响很大。

仁政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把儒家人道思想的民生问题推到了最高峰。荀子偏重“道问学”,重视外在的学与行,主张礼治,反对子思、孟子德行内化的主张。孟子、荀子都做不到中庸。 第八章以墨子对儒家思想的批评为切入点,对比儒、墨思想的异同。墨子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使子思、孟子对墨家思想有所吸纳。这也促使孟子进一步思考人道思想的内涵。

孔德立 男,1974年10月生,山东曲阜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哲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孔子研究》、 《齐鲁学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子思与思孟学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先秦诸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持两项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TOP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从天道到人道——前孔子时代的思想世界 第一节 殷周时代“帝”的退隐与“天命”观念的生成 一、殷人的“上帝”与“天” 二、周人的“帝”与“天” 三、“惟德是辅”与天命的动摇 第二节 延续性的断裂与人道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道的本义 二、从天道到人道 三、人道的含义 第三 节人道思想的崛起 小结 第二章 孔子对人道思想的贡献 第一节 士阶层的崛起与诸子论道 一、士的崛起 二、诸子论道 第二节 孔子对人道思想的贡献 一、礼的教养 二、修己以敬 三、性与天道 小结 第三章 子思学术考 第一节 子思生年考 一、对《孔丛子》价值的再认识 二、子思生年考 第二节 子思之儒 一、孔氏家学 二、学于曾子 三、游历诸侯 四、君子人格 小结 第四章 子思著述考 第一节 《子思子》源流考 一、先秦时期的子思著作一《中庸》 二、从《子思》到《子思子》 三、辑本《子思子》的出现 第二节 《礼记》中的《子思子》 一、“《礼记》四篇”为子思著作 二、《子思子》中的“子曰” …… 第五章 五行学说——子思人道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 中庸思想——子思人道思想的核心 第七章 孟子与荀子——人道思想的分离 第八章 墨子对儒家人道思想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页 数:259版 次:1开 本:32开纸 张:胶版纸